更新於 2024/11/0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ESG vs. 我們的日常生活

誰適合閱讀本篇?
  1. 關注環保議題的同溫層朋友
  2. 常常猶豫到底要去道德勸說 or 保持沉默的人
  3. 純粹好奇路過的朋友(沒錯,94喜歡好奇心強的朋友 嘿嘿)

進入正題
之前工作在研究 ESG 對企業的影響,其中S代表Society社會 — 「消費者」我們就是商家/企業很大的影響力來源。於是回想生活中類似的幾個案例,發現好像也是日常的一種ESG…

案例1. 私訊給早餐店老闆 幾年前常去中正區吃早餐,看到老闆內用給紙杯、外帶也主動給塑膠袋,不過除此之外,還有底下幾點觀察:
  1. 這家早餐店是一家人一起經營的,主導工作流程的Keyman有爸爸&年約25~35歲的女兒
  2. 點餐方式除了以前現場Pos系統點餐,還增加了APP訂餐系統
  3. 菜單定期推陳出新、也開始經營臉書
於是,環保圈、住海邊的阿姨我假設,這間店是:「願意嘗試新方法」、「會自主優化」的商家! 某個假日吃完早餐,便寫一則短訊到他們粉專的Messenger,企圖遊說老闆減塑。大意是醬子:
  1. 表達自己對他們的喜愛(三明治法則大家知道的XD)
  2. 對其他商家減塑的觀察、提供值得借鏡的做法
  3. 敝人期望老闆具體能調整的地方、改變後客人可能會有的觀感
  4. 減塑對商家經營的好處 E.g. 臉書社團 不塑之客 常有人分享店家如何配合減塑、對老闆的感謝等,因此帶來打卡、好評、曝光度,觸及20多萬人同溫層商機等等。
後來,老闆還真的回我訊息,告知他們目前意識到的問題,說明用紙杯的原因是人手不足,沒人力幫忙洗等等。 最後,事隔大概不到一個月,老闆就 真的改內用杯裝飲料了!(請自行想像少女願望被實現的歡呼~~~)
Resource: unsplash
Resource: unsplash

案例2. 給予商家回饋 有天男友去某家連鎖飲料店消費,聽到老闆在客人面前,當眾對員工大聲做人身攻擊。於是回家後他就上Google Review描述當天發生的關鍵狀況,並表示: 「產品服務沒問題,但之後會改去別家分店買,因為希望自己的消費 能集中給有健康工作環境的店家。」

這兩個案例,都讓我們覺得:如果立意良善,能好好溝通、避免負面言語,有些厚臉皮的事是可以多嘗試的,反正風險大概是被封鎖、被討厭(發生的話,好像也不會有啥損失XD),但潛在的效益卻是無限大餒!
Be the Rippler 人人都是漣漪的一環
可能還沒找到最佳、完美做法,But we choose to do things differently with integrity and awareness. : ) → 延伸閱讀:地方阿姨環保習慣養成之路
── 感謝大家耐心閱讀 ──
  1. 如果看官喜歡這篇文章,請在底下綠色圈圈「按讚*5下」
  2. 覺得內容有點幫助,請幫忙: - 網頁下/右上方「贊助」創作者一杯咖啡 or - 下方LikeCoin點「按月贊助」,鼓勵小妹繼續寫更多文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