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線上的資治通鑑課程聊到戰國末期,張儀這種"奸詐小人"從他的崛起直到現今,批評他的輿論從未停歇過。他雖然幫秦國取得了碩大的成果,還降低了國家的代價,可是就連秦國同僚都鄙視他的居多。讓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沒有朋友,只剩下利益的代表。
想了想有些害怕有些反思,這樣的功成名就值得嗎?
答案似乎應該毫無爭議,沒有循著"正道"的成功只能被唾棄,搶取豪奪來的財富、名聲、地位,經受不住時間的考驗。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遲早會加倍奉還回去。但越是細細想,就越覺得沒有這麼單純。
世界的生存法則很簡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人與人間的差距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為了比別人生存的更好些,勢必要做的更多一些。如果仁義可以是一種至高手段,那急功好利為什麼不可以就是那個捷徑呢?
不然孔夫子為什麼沒辦法持續當高官呢?
想了想理由很簡單,道德是群體的生存手段,而不是成功方式;孔夫子追求的不是為官當政,而是重塑理想社會。仁義道德可以讓自己安生立命,卻不保證可以功能名就。許多人想不明白夸夸而談,就像吃著碗內看著碗外,那吃相說有多難看就有多難看。
說著自己沒有狼子野心,就不要自己想著走上巔峰。
人們頌揚道德,因為道德是反人性的群體保護守則。為了群體穩定,有時候需要犧牲個人利益。即便如今崇尚自由與選擇權利,社群還是需要道德維護秩序,就算有所犧牲,至少大部分的時候,還能保證自己可以擁有所擁有的一切。
誰知道哪天會不會就是自己變成需要被保護的人呢?
而"張儀"們也是抓住了人類容易盲從、容易相信道德的弱點,在別人不敢想的地方,做別人不敢想的事情。他們是亡命之徒,還是有文化水準的最高等級的亡命之徒。掠奪了所有,包含善良,再試著死死抓住它帶來的財富、名聲、地位。
那該如何跟孩子說選擇呢?在所謂"成功"的分岔路口上。
沿著前面的思路,這問題不該有個標準答案,只好說說父親自己的信仰,剩下的就看孩子造化。父親的信仰是不追求極致的成功,那條路要"做對"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走到越後面,路越窄不說,還越少事情能自己控制。
決戰時刻們到來時,必須要賭這個世界比你善良。
這會讓入局者不斷擔心受怕,想著會不會有人比自己更心狠手辣,是不是就該心狠手辣到底?如果生活過成了這樣,何必生活呢?做人要有底線,為了做成一件事情,結果是最重要的沒錯,只是過程也是一樣重要。
不然為了呵護住那結果,會付出更多更多的痛苦。
而走在道德的路上,不要總說著仁義道德,請記得那是枷鎖,以連結之名行束縛之實的工具。總把道德掛在嘴邊的人,就像是舉著鐐銬的老法師,以為捧著的是唯一經典,卻不停地吃著人。
滿口大道理的人基本與功成名就無緣,更慘的人還得不到尊重。
道理說完了,孩子你自己看著辦。這次的主題有些沉重,多做一些少做一些看起來都一樣,結果卻大大不同。甚至一樣的事情不同時間做,結果也大大不同。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這世界也沒有唯一解答,你能做的只能找到信仰守住底線,盡量不愧對自己。
不追求極致的成功,過程中不要傷害無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