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屏東・楓林國小|陶壺、彩繪與人形紋,位於獅子鄉行政區的小學

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楓林國小於 1924 年建校。該時期仍屬日據時期,在網路上可尋之資料甚少,唯「點亮明日閱讀」提及該校前身為「外麻里巴社教育所」,後隨麻里巴社移居至現址,稱為「楓教育所」。於民國 35 年改稱楓林國民學校、民國 57 年改為楓林國民小學。
楓林國小校門。(繪圖:Amo)
楓林國小校門。(繪圖:Amo)
楓林-獅子鄉的行政中心
楓林村位於台 9 線與台 26 線交界,主要有兩大部落:楓林部落(Kaidi)和新路部落(Yungkilu),其中楓林部落為屏東開往台東之南迴公路之起點,也是獅子鄉主要行政區,鄉公所、衛生所、文物陳列館,以及本篇主角-楓林國小-皆位於此部落。
我們在丹路國小文章提過,屏東的南排灣社會主要有內文(大龜文 tjakuvukuvulj)和射不力(sapediq)兩大地域群體,丹路部落屬射不力群,楓林部落則是屬於內文群,兩部落雖然車程只要十分鐘,卻是全然不同的排灣族群體,可見排灣族的歷史及發展相當複雜。
「楓林」之名很詩意,但卻與楓樹無關。據悉,當地因為落山風強勁,樹林枝葉皆成下垂之姿已抵抗強風,故稱「風林」,光復設村時為美其名,故取「楓林」。(臨近楓林的「楓港」,舊名為「風港」,意為落山風的港口、常起大風的港口,兩者地名之演變可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新路」一名由來,其實和丹路很像,都與牡丹鄉(牡丹社)有關。丹路舊名「牡丹路」,意為「通往牡丹的道路」,而新路早期為「家新路社」之領域,因為該區域位於楓港通往牡丹社的新路,漢人隧以「家新路」稱之,簡稱「新路」。
楓林國小校門,大大的陶壺為主要特色。(攝影:Amo)
藏在圖騰背後的故事
初訪楓林國小,必為校門口的大型陶壺所吸引。陶壺為部落領袖之象徵,分為四個等級,依次為陰陽壺、母壺、人形壺、公壺。佇立於校門口的陶壺兼具公壺(百步蛇紋)、母壺(乳釘狀凸紋)之紋飾,推測應屬最尊貴的陰陽壺。
圍牆上滿滿排灣元素。(攝影:Amo)
楓林國小校舍主要為紅底搭配黑色圖騰之設計,為排灣族主要配色。其中圖騰主要包括:綠色圓底搭配陶壺、楓葉及「楓林」二字,為楓林國小校徽; 圓形為底,黑、紅三角形排列之百步蛇紋,好似一顆太陽、一具獅頭,為獅子鄉鄉徽(八道光芒代表獅子鄉的八個村落);另外兩個圖騰,三人臉與四個人頭,較難一眼了解其意涵,應屬排灣族在地故事,基於好奇,我上網 google 了好一陣子,儘管資料不多,所幸在《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找到其可能的由來。
發表於 2013 年《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冬季號的一篇論文,以歌舞劇、祭儀展演與博物館展示作為歷史敘說的形式,分析近年大龜文/內文社群具歷史再現意義的活動,其中由安朔國小演出之歌舞劇「宗親的印記」,便提及四個人頭圖騰之故事。
1914 年的南番事件,內文社人為反抗日本人的欺壓而被迫離家,每一個家庭都被分為四組,分別遷徙到四處:東邊的安朔、西邊的楓林、北邊的南世與南邊的東源。在分離之前,一家四兄弟的母親在四兄弟的衣服上繡出了四個人頭的圖案,作為日後相認的信物,而這裡的「四個人頭」,便是校舍上所看見的紋飾。在「宗親的印記」劇情裡,四個人頭為分散的手足之標記,人頭紋在內文社群的服飾上很常見,現今也是象徵大龜文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楓林國小校舍,以排灣族代表色紅、黑二色為主。(攝影:Amo)
司令台頂端也可見人頭紋飾。逛校園這天陰雨綿綿。(攝影:Amo)
如階梯般的校園
過去逛過的學校裡,有些部落學校因為位於斜坡上,使得校園呈明顯的階梯格局,校舍與操場之間有明顯落差而需要走樓梯,像是羅娜國小長榮百合國小、丹路國小都有類似的狀況。
楓林國小也不例外。校園大致可以分為三層,最底層為操場、司令台與遊樂器材區,中層為籃球場、風雨教室以及校門口,最高層則是主要校舍區,包括六班教室、辦公室等行政區。從校舍二樓往外眺望,依稀可見枋山藍藍的海,為這所群山環繞的學校增添不同的景色。
從校舍二樓往下看,校園呈現階梯格局,操場位於最下層。(攝影:Amo)
從遊樂器材區往校舍看。(攝影:Amo)
而隱藏在校園裡的大圖彩繪,都記錄著這塊土地的一段歷史與過去。像是風雨教室的牆面彩繪,講述著排灣族戰士與清朝對抗的英勇故事;司令台的牆面,一隻氣宇非凡雄獅象徵獅子鄉,這塊孕育部落的土地;而最令人驚喜的是,在操場一隅的牆面,更繪製了原住民族各族服飾,讓孩子除了自身排灣文化之外,也能認識其他原族民族的服飾,從而暸解台灣的多元文化與包容。(雖然牆上只畫了 14 族,缺少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
風雨教室的牆面彩繪。(攝影:Amo)
象徵生活在獅子鄉的族人。(攝影:Amo)
原住民族各族服飾牆。(攝影:Amo)
因緣際會下,我曾在楓林生活一段時間,住在部落、在學校服務,並與這裡有著不深不淺的連結。現在想來依舊很感謝在楓林遇到的一切,經驗過去不曾接觸的議題與文化,包括對於偏鄉小學的關注、對於原住民族的認識,而我也像是再生的有機體般,重新透過五感瞭解這個世界,為現在的《校園逛逛》埋下一顆種子,雖然不確定現在冒出的芽將長往哪裡,但它終究在成長著。
楓林國小的圖畫得有些歪斜,操場像是飛了起來,以不符合透視的法則往天上飛去。起初有些失落,好像一直無法把加入操場的校園畫好(其實和平國小學田國小也有類似的狀況),但或許這也是在提醒我,不必時時追尋「完美」,就如同方正格局的校舍,還是會有扭曲的線條,如何詮釋並與之相處,則是自己的選擇。
不確定還有幾次拜訪楓林的機會,而我想我會永遠記得這裡。

參考資料: 1. 教育部各級學校地理資訊及地區別統計查詢網頁。 2. 點亮明日閱讀-明日學校:屏東縣縣立楓林國小閱讀日實行成果報告網頁。 3. 屏東縣獅子鄉新路社區農村再生計畫-草案報告。 4. 排灣族的分佈-部落格。 5. 蹲點台灣-在地故事:楓林教會網頁、蹲點成果網頁。 6.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 -Tjaquvuquvulj的散與聚:跨部落集體性的多重再現論文。 7. 原住民委員會-原住民族16族簡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AmoL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