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藝術治療中的界限 (boundary) 情緒也需要安全的空間

情緒也需要安全的空間
情緒也需要安全的空間
時常到學校和社福機構進行親職教養的演講,情緒總是演講的核心。花費力氣去說明心情、情緒和感受之間的差異,並且更要說明每一種情緒,皆有其存在的價值。所謂的正向情緒(如開心和興奮)和負向情緒(如焦慮和憂鬱)只是為分類而存在,並不代表我們就必須消滅和忽視它。
好好與情緒共存,細細的品味與感受,並且理解情緒所透露的訊息,瞭解情緒現在需要我們做的事,才是真正消化情緒的方法。情緒是浪潮,它會來也會退去,時間只要30分鐘。在這30分鐘內,正視與面對它,允許自己接納它的存在,不與它對抗,更不漠視它。壓抑它雖獲得短暫的自由,以長遠來看,情緒這能量會累積在身體的角落。等時機成熟,威力比核爆更為強烈,不是傷了自已,就是傷了別人。
情緒如同演員,要有舞台才能展現。情緒如同物品,要有空間才能夠被珍藏。被珍藏的情緒是鑽石,需清理想法、信念或是價值觀後,才能看見因情緒而產生的行為背後的意圖。經抽絲剝繭後,舊有的信念與行為模式被植入新的程式,改變就此誕生。有時,結果雖然看似相似,但那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決定,路徑已非原本那條。
個案們時常帶著無法被言說的情緒來到治療室,如同隔著霧玻璃窗看風景,情緒無法被清楚的描繪,保持著相當安全的距離。畫紙上顏料延展後的線條、散落滿地的碎紙片、拍打黏土時發出的聲響或是沾的到處都是的顏料,都是情緒的樣貌。治療室就如同一個大盒子,情緒可以在安全空間範圍內被釋放和承接。某些藝術作品是情緒昇華後的產物,被社會所允許和接納。
治療師亦是容器也是翻譯機,承載著個案所投射出的各種想像和情緒,然後將個案無法消化的想像和情緒吞下去,消化、吸收和理解後,再以個案能夠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一口一口的緩慢餵養個案。餵的太慢或太少,個案會責怪你是一位壞媽媽,沒有好好的照顧他/她。餵的太快或太多,就如同以滿漢全席餵養嬰兒,個案無法在過程中獲得滋養,最後都吐光光。餵養的時機和份量,全憑治療師的敏銳感受和經驗。這即是在治療中所談到的詮釋。
在與她的治療過程中,我感覺不到任何一絲的情緒,以為她忘記帶出門。在每次的晤談中,我細細的去感受她一字一句的溫度和身體肢態所傳達的訊息。無論那是什麼情緒,由我代替她,從我口中說出。原先在她口中,那些感覺不舒服和怪怪的情緒感受,開始有更清楚的名字。因感受而生的情緒,被一一命名,恐懼和不安因此消退。經過長時間的餵養,在第十八次的晤談,她已有能力說出自己的情緒。不僅如此,更可以明確說出造成有此情緒的原因。原先她一直深深的認為自己沒有情緒,是個冷冰冰的人在活著。現在她懂了~原來只是在成長過程中,沒有一個安全的空間去表達情緒。試想,人生如果少了喜怒哀樂,那多無趣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