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安全基地目前如何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會不會,人的心裡深處,都有一塊地方,是別人,甚至是自己,都無法了解的?

但唯有透過藝術、創作、身體動作這樣模糊、非語言的方式才有可能靠近一些?」有次我問同事S

「很有可能,這些方式,可以揉合許多不同的情緒和想法」同事S回我。

(表達式藝術治療師們的工作對話 XD)


我們可能都經歷過這樣的時候?

覺得低落卻找不到原因?

覺得煩雜卻不知道為什麼?

明明很開心,卻仍覺得孤單?

情緒有時是很模糊,很難以一下子精準地明白,但我們可能在一部電視劇裡認出了類似的心情,而落淚並覺得釋放。也可能在一次用盡全力地跑步後,覺得心情有了流動,也可能在整理雜亂的房間、刷洗浴室後覺得豁然開朗。

情緒是一項訊號,我們可以了解對眼前人事物的解讀和反應,是舒服想更靠近?或是緊張想趕快逃走等。不管什麼情緒、不管如何產生,不見得能「處理」,但我們可以從一條路徑出發、進到一個空間,就像是一個安全基地,不帶評價、自由地待著、探索,可能來回好幾次,但從中可以發現到不同面向的自己、了解自己在意的是什麼、了解是什麼影響著自己等等,進而做出不同的選擇,達到不同的可能。


在許多場課程中,為課程設計、安排的體驗活動後,許多學員的回應是:

「好久沒有像小孩般大笑」、「好久沒有像小時候那樣好好玩」。

我們的安全基地,可以是一個活力來源,提供我們空間,好好生氣、好好耍賴、好好大罵、好好抒發,夠了之後,又能夠回到現實中,生活不容易,我們更需要為自己營造一個內在安全基地,滋養自己。

「如果一個小女孩想要飛翔,我們不會告訴她:『小孩子不會飛』相反的,我們會將她抱起來,扛在頭頂上飛來飛去」- - 英國精神分析師 溫尼考特 Donald W. Winnicott.

即使只是想像,也是一個安全空間。若再搭配實體的感受,比如一杯飲料,就更療癒了。

你呢?你的安全基地目前如何呢?在安全基地都做些什麼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鹿散步 身心工作的沙龍
12會員
42內容數
2024/08/30
接續上次有關談幼稚園事件的文章- - 《凍結,是身體的保護機制,不代表沒有發生》 我從以下幾點來談: 1.對創傷壓力反應的誤解 2.陪伴孩子重建安全感、掌握感 3.規律作息與重複經驗對於受創孩子復原的重要 4.平常可以做什麼預防 5.社會環境系統的重要 (下篇從第四點開始)
2024/08/30
接續上次有關談幼稚園事件的文章- - 《凍結,是身體的保護機制,不代表沒有發生》 我從以下幾點來談: 1.對創傷壓力反應的誤解 2.陪伴孩子重建安全感、掌握感 3.規律作息與重複經驗對於受創孩子復原的重要 4.平常可以做什麼預防 5.社會環境系統的重要 (下篇從第四點開始)
2024/08/30
花了一些時間消化報導者有關幼兒園事件的專訪(連結 https://pse.is/6c49kg),有關「小孩沒有表達不願意或抵抗」,讓長期與受創孩子進行心理工作的我,覺得很心痛,也因「如果我們不關注問題所存在的這個社會系統,我們的治療工作,就僅只是風中的稻草」*,讓我想寫這篇文章,談談以下幾點:
2024/08/30
花了一些時間消化報導者有關幼兒園事件的專訪(連結 https://pse.is/6c49kg),有關「小孩沒有表達不願意或抵抗」,讓長期與受創孩子進行心理工作的我,覺得很心痛,也因「如果我們不關注問題所存在的這個社會系統,我們的治療工作,就僅只是風中的稻草」*,讓我想寫這篇文章,談談以下幾點:
2024/03/05
有沒有什麼方式,面對不確定時,不會感覺焦慮、緊張? 沒有。 因為感覺緊張、焦慮,也是提醒我們,要留意或行動,來保護自己的訊號。 「但,或許有什麼方式,可以減低或陪伴我們對不確定、變化的焦慮或恐懼。」這也是我在各種即興練習中發現也持續好奇的。
Thumbnail
2024/03/05
有沒有什麼方式,面對不確定時,不會感覺焦慮、緊張? 沒有。 因為感覺緊張、焦慮,也是提醒我們,要留意或行動,來保護自己的訊號。 「但,或許有什麼方式,可以減低或陪伴我們對不確定、變化的焦慮或恐懼。」這也是我在各種即興練習中發現也持續好奇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是不是絕對的開放,就代表著內心的開放呢,答案是不是,有時候啊,人會把這種開放,塑造成一個他們完美的外殼,藉著看來物質上的開放,對於身體的毫不掩飾,來掩蓋潛在於內心中,那份碎掉的心靈。
Thumbnail
是不是絕對的開放,就代表著內心的開放呢,答案是不是,有時候啊,人會把這種開放,塑造成一個他們完美的外殼,藉著看來物質上的開放,對於身體的毫不掩飾,來掩蓋潛在於內心中,那份碎掉的心靈。
Thumbnail
最近找工作引發許多情緒壓力與創傷記憶 獲得面試機會後著手準備,控制不了自己腦袋時 就用肌肉測試問問自己的潛意識應該要使用哪種技術? 測試後得到的訊息使用 療癒密碼 繼續問下去,得到答案是【自我控制】 自小因為家境貧困腦袋總是喜歡幻想 編織著各種現實中不可能會發生的事 可能是有趣,也可能是鞭策我的動力
Thumbnail
最近找工作引發許多情緒壓力與創傷記憶 獲得面試機會後著手準備,控制不了自己腦袋時 就用肌肉測試問問自己的潛意識應該要使用哪種技術? 測試後得到的訊息使用 療癒密碼 繼續問下去,得到答案是【自我控制】 自小因為家境貧困腦袋總是喜歡幻想 編織著各種現實中不可能會發生的事 可能是有趣,也可能是鞭策我的動力
Thumbnail
我聽見埋在瓦礫堆的「心」對我說:「可我需要的從來就不是安全感」
Thumbnail
我聽見埋在瓦礫堆的「心」對我說:「可我需要的從來就不是安全感」
Thumbnail
「會不會,人的心裡深處,都有一塊地方,是別人,甚至是自己,都無法了解的? 但唯有透過藝術、創作、身體動作這樣模糊、非語言的方式才有可能靠近一些?」有次我問同事S 「很有可能,這些方式,可以揉合許多不同的情緒和想法」同事S回我。 (表達式藝術治療師們的工作對話 XD) 我們可能都經歷過這樣的時候?
Thumbnail
「會不會,人的心裡深處,都有一塊地方,是別人,甚至是自己,都無法了解的? 但唯有透過藝術、創作、身體動作這樣模糊、非語言的方式才有可能靠近一些?」有次我問同事S 「很有可能,這些方式,可以揉合許多不同的情緒和想法」同事S回我。 (表達式藝術治療師們的工作對話 XD) 我們可能都經歷過這樣的時候?
Thumbnail
在不安裡學習共處,在未知中練習安定。上一刻還在連續出差的節奏裡,疫情爆發讓生活像高速的輪胎嘎然停止,長長的煞車軌跡烙在日常的大道上,轉彎的弧度好像一抹嘲諷的笑,還隱隱冒著的半透明的白煙,不確定是方向轉換的摩擦力,還是失落造成的加速度。
Thumbnail
在不安裡學習共處,在未知中練習安定。上一刻還在連續出差的節奏裡,疫情爆發讓生活像高速的輪胎嘎然停止,長長的煞車軌跡烙在日常的大道上,轉彎的弧度好像一抹嘲諷的笑,還隱隱冒著的半透明的白煙,不確定是方向轉換的摩擦力,還是失落造成的加速度。
Thumbnail
找一處自己的安全基地,也是一個自我照顧的好方式。 你通常如何抒解壓力呢?喝手搖飲咬珍珠?跟朋友聊聊?追劇? 這些,都是「照顧自我」,也跟「安全基地」(Secure Base)有關。 「安全基地」(Secure Base)一詞來自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Mary Dinsmore Salter Ain
Thumbnail
找一處自己的安全基地,也是一個自我照顧的好方式。 你通常如何抒解壓力呢?喝手搖飲咬珍珠?跟朋友聊聊?追劇? 這些,都是「照顧自我」,也跟「安全基地」(Secure Base)有關。 「安全基地」(Secure Base)一詞來自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Mary Dinsmore Salter Ain
Thumbnail
對於事件的情緒反應,是一個人認識自己的敲門磚,但我發現許多人常會把情緒跟自己隔開來,或許因為在我們從小被教育的過程,也都不能容許有情緒,又或者有情緒就會被貼標籤,也難怪我們對於情緒如此陌生。在課堂裡⋯⋯
Thumbnail
對於事件的情緒反應,是一個人認識自己的敲門磚,但我發現許多人常會把情緒跟自己隔開來,或許因為在我們從小被教育的過程,也都不能容許有情緒,又或者有情緒就會被貼標籤,也難怪我們對於情緒如此陌生。在課堂裡⋯⋯
Thumbnail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種人際現象,有某一種人,他總是找你抱怨,說東說西,說他的感受跟想法,並且會充滿了對這個外在世界的評論跟批判,可是當你要對他說關於自己生活的遭遇時,他卻立刻地畫出界線,一副不想聽的樣子,並且不給予回應,彷彿你在說的事情,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
Thumbnail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種人際現象,有某一種人,他總是找你抱怨,說東說西,說他的感受跟想法,並且會充滿了對這個外在世界的評論跟批判,可是當你要對他說關於自己生活的遭遇時,他卻立刻地畫出界線,一副不想聽的樣子,並且不給予回應,彷彿你在說的事情,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
Thumbnail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種人際現象,有某一種人,他總是找你抱怨,說東說西,說他的感受跟想法,並且會充滿了對這個外在世界的評論跟批判,可是當你要對他說關於自己生活的遭遇時,他卻立刻地畫出界線,一副不想聽的樣子,並且不給予回應,彷彿你在說的事情,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
Thumbnail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種人際現象,有某一種人,他總是找你抱怨,說東說西,說他的感受跟想法,並且會充滿了對這個外在世界的評論跟批判,可是當你要對他說關於自己生活的遭遇時,他卻立刻地畫出界線,一副不想聽的樣子,並且不給予回應,彷彿你在說的事情,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