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無法外包的內在小孩

2023/03/1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藏在「我有在看諮商師/心理師啦!」裡面的被動姿態,讓我更深入地去思考:能夠建立和擁有情緒照護能力的關鍵,到底是什麼?⋯⋯也讓我找到了三個關鍵思維。

今年的三月初開始,我與太太和女兒們再度開啟【心秩序學習・分享會】的環島分享旅程,受眾包含了家長與學生(目前仍有三月底的台南場和四月初的台中場可以報名)。
在這四場分享會中,我們以「自學/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為號召,安排了三個階段:第❶階段是女兒們的經驗分享,第❷階段則是由我講解背後、可供複製的教育哲學(心秩序學習=心流+療癒),讓參與者們在第❸階段的實戰工作坊中可以直接應用。
那日,有些家長在聽完〔第❷階段:教育哲學〕之後,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地發覺到:療癒/讓孩子擁有情緒照護能力,是女兒們能如此出類拔萃的根本核心;也讓我終於有機會可以針對【心秩序療癒】進行分享。
「當我們(家長)越能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就能越輕鬆地關照到孩子的情緒,也有餘力協助孩子建立照護自身情緒的能力。」講到一個段落之後,我言簡意賅地結尾。

「對!像我們,就有去看諮商師。」一位太太伸手指了指自己和一旁的先生,熱情地應和。

而這句可愛的回應,意外地開啟一道思索的大門:探究「去看諮商師/心理師」和「照顧自身情緒」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關聯性?

去看諮商師/心理師=照顧自己的情緒?

在超過十年的療癒師生涯裡,「我有在看諮商師/心理師啦!」是經常可以聽到的;而且,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可以理解對方想傳達的「我已經有試著照顧自己的情緒了!」的弦外之音⋯⋯但是,不可諱言的,在某些人身上,我能感知到「內在小孩被外包」的狀況。

情緒照護,不能外包?

在我的定義裡:情緒,是正常的感受因著限制而無法自由流動、出現積累之後,會出現的狀態,如同流動的水凝固成刺骨的冰塊那樣;而帶來巨大且深沉影響的情緒,往往不是一日之寒所造成的冷冽⋯⋯於是,要融化這些情緒、讓自己重新回到自在表達的天真裡的過程,有三個關鍵思維

擁有情緒照護能力的關鍵思維

一、建立界線(不用害怕自己會變得自私)

內在的界線,與外在身體類比,一樣有邊界,但是無法像皮膚那樣具體,是需要花心思去摸索和建構的;而且,情緒的產生,很多都與「界限不被尊重/界限被侵犯」有關。
此外,照護自己的內在,特別是畫出「自己」的邊界,相較於照顧別人的情緒,是需要特別學習的事情;因為,照顧別人的情緒,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和慣性,因為「與主要照顧者連結」是攸關生存的啊!
基於以上幾個前提,要打造健康的心理,起點便是「建立界線」。
用「洗澡」來舉例。我們會用「洗澡」來愛護自己的身體,有的時候甚至會用「幫對方洗澡」來表達愛;但是,我們不會將「幫對方洗澡」排進每日事項中,也會在對方提出要求/邀請的時候,視自己當時的狀態來決定是否接受。
然後,建立界線的過程,就像「徒手畫圓」那樣⋯⋯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07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內在小孩轉大人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內在小孩轉大人」將書寫在生活中和內在小孩扯上邊的事,可能是我自己的事,發生在我和太座之間、或是與孩子之間;也可能是孩子的事,發生在和我們之間或與同儕之間。總之,包羅萬象因為「從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抽絲剝繭之後找到引發不舒服感受的源頭」的這檔事,真的太好玩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