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無法外包的內在小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藏在「我有在看諮商師/心理師啦!」裡面的被動姿態,讓我更深入地去思考:能夠建立和擁有情緒照護能力的關鍵,到底是什麼?⋯⋯也讓我找到了三個關鍵思維。

raw-image

今年的三月初開始,我與太太和女兒們再度開啟【心秩序學習・分享會】的環島分享旅程,受眾包含了家長與學生(目前仍有三月底的台南場和四月初的台中場可以報名)。

在這四場分享會中,我們以「自學/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為號召,安排了三個階段:第❶階段是女兒們的經驗分享,第❷階段則是由我講解背後、可供複製的教育哲學(心秩序學習=心流+療癒),讓參與者們在第❸階段的實戰工作坊中可以直接應用。

那日,有些家長在聽完〔第❷階段:教育哲學〕之後,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地發覺到:療癒/讓孩子擁有情緒照護能力,是女兒們能如此出類拔萃的根本核心;也讓我終於有機會可以針對【心秩序療癒】進行分享。

「當我們(家長)越能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就能越輕鬆地關照到孩子的情緒,也有餘力協助孩子建立照護自身情緒的能力。」講到一個段落之後,我言簡意賅地結尾。

「對!像我們,就有去看諮商師。」一位太太伸手指了指自己和一旁的先生,熱情地應和。

而這句可愛的回應,意外地開啟一道思索的大門:探究「去看諮商師/心理師」和「照顧自身情緒」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關聯性?


去看諮商師/心理師=照顧自己的情緒?

在超過十年的療癒師生涯裡,「我有在看諮商師/心理師啦!」是經常可以聽到的;而且,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可以理解對方想傳達的「我已經有試著照顧自己的情緒了!」的弦外之音⋯⋯但是,不可諱言的,在某些人身上,我能感知到「內在小孩被外包」的狀況。

情緒照護,不能外包?

在我的定義裡:情緒,是正常的感受因著限制而無法自由流動、出現積累之後,會出現的狀態,如同流動的水凝固成刺骨的冰塊那樣;而帶來巨大且深沉影響的情緒,往往不是一日之寒所造成的冷冽⋯⋯於是,要融化這些情緒、讓自己重新回到自在表達的天真裡的過程,有三個關鍵思維

擁有情緒照護能力的關鍵思維

一、建立界線(不用害怕自己會變得自私)

內在的界線,與外在身體類比,一樣有邊界,但是無法像皮膚那樣具體,是需要花心思去摸索和建構的;而且,情緒的產生,很多都與「界限不被尊重/界限被侵犯」有關。

此外,照護自己的內在,特別是畫出「自己」的邊界,相較於照顧別人的情緒,是需要特別學習的事情;因為,照顧別人的情緒,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和慣性,因為「與主要照顧者連結」是攸關生存的啊!

基於以上幾個前提,要打造健康的心理,起點便是「建立界線」。

用「洗澡」來舉例。我們會用「洗澡」來愛護自己的身體,有的時候甚至會用「幫對方洗澡」來表達愛;但是,我們不會將「幫對方洗澡」排進每日事項中,也會在對方提出要求/邀請的時候,視自己當時的狀態來決定是否接受。

然後,建立界線的過程,就像「徒手畫圓」那樣⋯⋯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07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內在小孩轉大人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琦琦/心秩序療癒師的沙龍
143會員
126內容數
「內在小孩轉大人」將書寫在生活中和內在小孩扯上邊的事,可能是我自己的事,發生在我和太座之間、或是與孩子之間;也可能是孩子的事,發生在和我們之間或與同儕之間。總之,包羅萬象因為「從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抽絲剝繭之後找到引發不舒服感受的源頭」的這檔事,真的太好玩了!
2023/04/10
那天,我和同樣也是療癒師的太太在聊天。 因為都是靈性工作者,也因為彼此理解人事物的路徑非常不一樣,於是我們經常針對身心靈領域的專有名詞,例如:開悟、合一、維度、前世今生、因果業力、業力⋯⋯等等,交換彼此的視角;甚至,因為這些概念都非常地抽象,所以我們總會在隔了一段時間、有了更多體驗後,再次進行對話。
Thumbnail
2023/04/10
那天,我和同樣也是療癒師的太太在聊天。 因為都是靈性工作者,也因為彼此理解人事物的路徑非常不一樣,於是我們經常針對身心靈領域的專有名詞,例如:開悟、合一、維度、前世今生、因果業力、業力⋯⋯等等,交換彼此的視角;甚至,因為這些概念都非常地抽象,所以我們總會在隔了一段時間、有了更多體驗後,再次進行對話。
Thumbnail
2023/04/03
二〇一二年的年初,我成為療癒師,在那之後的十一年裡,只要提及我的職業,便會被問到:「療癒師,和心理師/諮商師,有什麼不同?」;之前,在面對到這個提問的時候,我的內在都沒有一個清楚的答案。 直到最近,有一篇新的貼文,讓這個提問再次浮現。 但是,這一次,我竟然沒有迴避地直面了這個提問! 在面對的過程中,
Thumbnail
2023/04/03
二〇一二年的年初,我成為療癒師,在那之後的十一年裡,只要提及我的職業,便會被問到:「療癒師,和心理師/諮商師,有什麼不同?」;之前,在面對到這個提問的時候,我的內在都沒有一個清楚的答案。 直到最近,有一篇新的貼文,讓這個提問再次浮現。 但是,這一次,我竟然沒有迴避地直面了這個提問! 在面對的過程中,
Thumbnail
2023/03/20
《黑暗榮耀》第二季,不僅完美地總結了第一季的所有懸念,還更推深地透過每一個角色來讓「惡」變得富有層次⋯⋯只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是:這部劇,竟然用生動的影像穿刺到了霸凌的起點、說出「大家都知道,但是沒有人敢說出口」的實話:家人是最初的霸凌者。 霸凌,家人往往是地一個加害者。——《黑暗榮耀》
Thumbnail
2023/03/20
《黑暗榮耀》第二季,不僅完美地總結了第一季的所有懸念,還更推深地透過每一個角色來讓「惡」變得富有層次⋯⋯只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是:這部劇,竟然用生動的影像穿刺到了霸凌的起點、說出「大家都知道,但是沒有人敢說出口」的實話:家人是最初的霸凌者。 霸凌,家人往往是地一個加害者。——《黑暗榮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療癒師,和心理師/諮商師,有什麼不同?」—這句話,在介紹到我的職業的時候,經常被問到;說實在的,我之前也沒有清楚的答案。 去年年底,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掀起軒然大波;這讓我思考:自己是否具備引導大眾探討內在小孩的權力?畢竟,內在小孩是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所提出的,而我並沒有受過相關的專業訓練。
Thumbnail
「療癒師,和心理師/諮商師,有什麼不同?」—這句話,在介紹到我的職業的時候,經常被問到;說實在的,我之前也沒有清楚的答案。 去年年底,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掀起軒然大波;這讓我思考:自己是否具備引導大眾探討內在小孩的權力?畢竟,內在小孩是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所提出的,而我並沒有受過相關的專業訓練。
Thumbnail
藏在「我有在看諮商師/心理師啦!」裡面的被動姿態,讓我更深入地去思考:能夠建立和擁有情緒照護能力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在超過十年的療癒師生涯裡,「我有在看諮商師/心理師啦!」是經常可以聽到的;而且,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可以理解對方想傳達的「我已經有試著照顧自己的情緒了!」的弦外之音⋯⋯但是,不可
Thumbnail
藏在「我有在看諮商師/心理師啦!」裡面的被動姿態,讓我更深入地去思考:能夠建立和擁有情緒照護能力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在超過十年的療癒師生涯裡,「我有在看諮商師/心理師啦!」是經常可以聽到的;而且,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可以理解對方想傳達的「我已經有試著照顧自己的情緒了!」的弦外之音⋯⋯但是,不可
Thumbnail
理論、發展與多樣性。 主編:Sondra Smith-Adcock&Catherine Tucker,譯者:陳增穎。 2021年1月初版印刷。
Thumbnail
理論、發展與多樣性。 主編:Sondra Smith-Adcock&Catherine Tucker,譯者:陳增穎。 2021年1月初版印刷。
Thumbnail
諮商不是補習班,才藝班,機械修理廠,或是替代性的親情, 如果身為父母難以好好思考自己需要接受幫助的可能性, 那這樣的諮商進行下去,充其量就是來買心安。, 其實可以不用這樣子進行......
Thumbnail
諮商不是補習班,才藝班,機械修理廠,或是替代性的親情, 如果身為父母難以好好思考自己需要接受幫助的可能性, 那這樣的諮商進行下去,充其量就是來買心安。, 其實可以不用這樣子進行......
Thumbnail
這陣子,我在讀《破除有毒心態,開啟自控力》。裡面的概念,對我對我來說是已知的,所以讀來非常輕鬆。 例如:第四章〈接受內在陰影,找回完整自我〉裡面援引的「內在家庭系統」和「自我撫育」,用「多元心智」來打破過去在心理學界相當流行的「單一人格」概念,以及以此為基準延伸而出的多重人格和人格分裂⋯⋯等等的診斷
Thumbnail
這陣子,我在讀《破除有毒心態,開啟自控力》。裡面的概念,對我對我來說是已知的,所以讀來非常輕鬆。 例如:第四章〈接受內在陰影,找回完整自我〉裡面援引的「內在家庭系統」和「自我撫育」,用「多元心智」來打破過去在心理學界相當流行的「單一人格」概念,以及以此為基準延伸而出的多重人格和人格分裂⋯⋯等等的診斷
Thumbnail
「內在小孩」是我們本身的最佳情緒投射器。 你的憂傷、害怕、憤怒、高興、哭泣、焦慮、恨意、嫉妒、痛苦等等,都是內在與自己的對話提醒。
Thumbnail
「內在小孩」是我們本身的最佳情緒投射器。 你的憂傷、害怕、憤怒、高興、哭泣、焦慮、恨意、嫉妒、痛苦等等,都是內在與自己的對話提醒。
Thumbnail
一個防衛機制很強大的人,不容易體會其他人的愛與善意,唯有橫亙在人我之間的這面高牆瓦解,他才會開始感受到親密的連結。
Thumbnail
一個防衛機制很強大的人,不容易體會其他人的愛與善意,唯有橫亙在人我之間的這面高牆瓦解,他才會開始感受到親密的連結。
Thumbnail
工作幾年有了,漸漸累積提供家長諮詢和職涯諮詢的經驗,發現很多家庭與職場都有界限模糊甚至混亂,以至於分不清這是「我的」、「你的」還是「他的」需求、責任、權利、權力的問題。這篇文章並非要罵大家:喔~你的界限很混亂喔!而是讓我們一起努力,在身處在界限混亂社會中的我們,可以有多點空間反思自己的需求。
Thumbnail
工作幾年有了,漸漸累積提供家長諮詢和職涯諮詢的經驗,發現很多家庭與職場都有界限模糊甚至混亂,以至於分不清這是「我的」、「你的」還是「他的」需求、責任、權利、權力的問題。這篇文章並非要罵大家:喔~你的界限很混亂喔!而是讓我們一起努力,在身處在界限混亂社會中的我們,可以有多點空間反思自己的需求。
Thumbnail
如何處理自己或孩子的情緒? 我已經說過了,感覺是你們的老師,情緒則是孩子。「情緒化」和「像小孩一樣」的相似度很高。你們的內在小孩就是情緒的源頭,而且你們處理的方式,與你們對待自己真正的孩子的方式也極為相似。孩子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非常誠實而自然,不會隱藏或壓抑,直到大人鼓勵他們這樣做。
Thumbnail
如何處理自己或孩子的情緒? 我已經說過了,感覺是你們的老師,情緒則是孩子。「情緒化」和「像小孩一樣」的相似度很高。你們的內在小孩就是情緒的源頭,而且你們處理的方式,與你們對待自己真正的孩子的方式也極為相似。孩子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非常誠實而自然,不會隱藏或壓抑,直到大人鼓勵他們這樣做。
Thumbnail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種人際現象,有某一種人,他總是找你抱怨,說東說西,說他的感受跟想法,並且會充滿了對這個外在世界的評論跟批判,可是當你要對他說關於自己生活的遭遇時,他卻立刻地畫出界線,一副不想聽的樣子,並且不給予回應,彷彿你在說的事情,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
Thumbnail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種人際現象,有某一種人,他總是找你抱怨,說東說西,說他的感受跟想法,並且會充滿了對這個外在世界的評論跟批判,可是當你要對他說關於自己生活的遭遇時,他卻立刻地畫出界線,一副不想聽的樣子,並且不給予回應,彷彿你在說的事情,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