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生病是一種偽裝的祝福|《我修的死亡學分》|【心得&書摘分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2020.10.02首發於探路客/2021.11.27重新刪減編輯)
很多時候,儘管我們心裡早有答案,卻還是需要有個人幫你說出來。這就是閱讀為我帶來的勇氣和力量。
2020是不平靜的一年,從「武漢肺炎」、「香港國安法」到「藝人猝逝」(其中還包括我真真切切感受到的遺憾),都讓人感嘆生命與自由的無常。或許那句「2020愛你愛你」就是要提醒我們「多愛你自己」吧!
最近的事件,讓我想起2017年1月,那個如常南北奔波演講的日子⋯⋯⋯在北投某間國小結束整天的教學分享,放下麥克風的剎那,腹部突然劇烈疼痛,比生孩子還痛,是至今從未體會過的痛苦。
在大醫院照完電腦斷層,醫生一句:「主動脈剝離!怎麼可能?妳還那麼年輕!」讓我當場落淚,那時老丹剛好在國外出差,無助的我只能緊抱著女兒,腦袋一片空白,過了好久才平復心情。
血管破裂後,緊接著腎臟又發炎,導致白血球過高。住院期間,我下了重要的決定。
「暫時放下一切」是和家人朋友商討後下的重要決定,我推掉了新學期所有的演講邀約、不得已離開了我最深愛的班級,也在學校的支持下,請假半年在家休養。
而今,過了三年,回顧那段日子,很慶幸自己當初勇敢地「華麗轉身」,如今才能重拾健康和幸福。果然,「生病是一種偽裝的祝福」,這是我從這本書學到最重要的事。

生命是最嚴厲的導師

這個世界是我們修練靈性的大教室,我們的所有遭遇,都是教材。所以,我們應該不帶恐懼的參與我們的生命。

---------《我修的死亡學分》
我修的死亡學分》這樣的書名,乍看之下會讓人聯想到一個人在面臨死亡關頭、從死裡逃生之後所獲得的教訓和啟示。沒錯!從大方向來看,不外乎就是生命經過萃煉之後的大徹大悟,諸如此類的老生常談。然而,這本書真正的內涵,卻不僅止於老生常談這麼簡單。
由於作者李開復知名度很高,是一位長期受年輕人歡迎的創業家、年輕導師,以及暢銷書作家,還曾戰勝第四期淋巴癌,所以一開始翻閱此書,我只是把它當成一般養生、勵志類的書籍來閱讀,殊不知讀了幾個章節下來,竟讓我情不自禁整理了一萬多個字的書摘!而透過整理書摘,我也不斷自我提問、自我對話,整個閱讀過程得到充分的療癒和啟發。
或許是因為請長假休養這段日子,對學校的工作和班上的孩子仍「心有罣礙」吧!也因此,看到作者罹癌之後,從一個「夢想擁有最大化影響力」的人,蛻變成一個真正懂得自在且自覺地去善用生命的人,如此赤裸裸的心路歷程,特別讓我感同深受。
好友每次聽我說完內心的困惑,都會告訴我:「妳看!其實妳心裡面早就有答案了。」是啊!但很多時候,儘管我們心裡早就有答案,卻還是需要有個人幫你把它說出來。
作者說:「養病期間,無所事事,我才慢慢體會到『養病』的『養』這個字,是要不急不火、慢慢等待的。」非常認同這句話,這也是我當初請長假的理由。然而,認知上儘管能理解,開始面對自己生病、暫時無法好好工作這個事實,還是需要有勇氣去接受這樣陌生的自己。雖然跟作者相比,我的病顯得微不足道了,但在書中和作者相遇,和他一起經歷「與死亡交手」、「病中覺悟」、「體會最有價值的人生」,最後領悟到「家人的愛」如此完整的歷程,還是讓我心有戚戚焉,尤其讀到最後,看到作者從自身的反省,進而談到對小女兒學習不適應症的覺察,最終發現了孩子隱藏在外顯行為之下的珍貴素質,不禁讓我淚水滿溢,久久不能自己。最令人動容的是這段文字:
我感動的抱著小女兒說:『我愛妳!』『有多愛?』她問。
我絲毫不想就告訴她:「比昨天多,但比明天少。」
(More than yesterday,but less than tomorrow.」
作者說,一家人能在愛裡相遇,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事,而這場大病,不但影響了他的人生觀,也讓他的小女兒漸漸找回自信。
Photo by lauren lulu taylor on Unsplash
李開復在「後記」特別提到臉書營運長雪柔.桑德柏格在一篇悼念亡夫的文章中,說過的一段話:
「我學會了感激。對那些我從前習以為常的東西懷有真正的感激—比如生命。雖然我如此心碎,但是每天看到我的孩子們,我都會為他們擁有生命而感到欣喜;我感激他們的每一個微笑和每一次擁抱;我不再對每一天習以為常。」
臉書營運長雪柔.桑德柏格,《挺身而進》作者

李開復這場生命的洗禮,讓他學會了感激,看穿了生命的奧妙,活得更踏實自在,而這樣溫暖的故事,也鼓動著我的心,讓我更有勇氣去迎接所有的改變,不再對每一天習以為常。


  • 以下分享我整理的一小部分書摘(怕放太多字上來會讀到瘋掉😂),也是對現階段的我來說,最重要的智慧之語:
身體小事,都是大事
  • 身體的記憶是很感性的,而且千變萬化、出爾反爾,無法全然用科學方法分析理解。透過這場病,我算是親臨現場,體驗到身體還有許多不可理喻的層面。
Photo by Kristine Wook on Unsplash
關於壓力
  • 過去我一直以為,壓力必然伴隨著痛苦而來,其實,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都會造成情緒壓力;在亢奮的時候、思考的時候,因為我們喜歡做那些事、也喜歡那些感覺,所以不覺得那是壓力。像我在演講的時候不覺得有壓力,事實上我整個人是繃緊的,因為要專注在如何表達、還要傾聽別人的提問,並思考如何回答。所以,要檢視自己有沒有壓力,只要想想:你很難入睡嗎?腦子裡是不是還繞在某個話題上轉個不停?是不是常在半夜醒來?或者常會莫名的有擔心、後悔、抑鬱..等感覺?我經常都是如此的!
Photo by Luis Villasmil on Unsplash
如果生命只剩一百天~ stay gold(留住最閃亮、美好的回憶)
  • 賈伯斯曾說過:「記住你即將死去」。這句話如今已成為我的座右銘,每天提醒我看清楚什麼才是生命中重要的選擇;因為所有的榮耀和驕傲、難堪與恐懼,都會在死亡面前消失,留下真正重要的東西。如果覺察到自己沉溺在擔心會失去某些東西時,「記住你即將死去」會是最好的解藥。
與星雲大師對談~做好自己最重要
  • 人生一回太不容易了,不必想要改變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不容易了。
  • 珍貴的生命旅程,應該抱著初學者的心態,對世界保持兒童般的好奇心,好好體驗人生;讓自己每天都比前一天有學習、有成長,不必改變別人,只要做事問心無愧、對人真誠平等,這就足夠了。如果世界上每個人都如此,世界就會更好,不必等待任何一個救世主來拯救。
  • 大師重重點醒了我:「追求最大化影響力,最後就會用影響力做藉口,追求名利。不承認的人,只是在騙自己。」
Photo by Mohamed Nohassi on Unsplash
從容和自己競賽
  • 心裡沒有預設目的,反而可以敞開來接受所有的可能性。
  • 當我不再斤斤計較每件事具有多少效益,我的焦慮感便逐漸降低,至少,我已經學會不用別人的標準參與競賽,而能從容的走自己的路。
Photo by Rommel Davila on Unsplash

你曾想過生病的意義是什麼嗎?

李開復從他與死亡交手的歷程中,萃取出動人的生命智慧:
「生病是一種偽裝的祝福。這個病,讓你認識以前不會去認識的新朋友;讓你有時間多回家鄉,和家人團聚;也讓你離開過去所做的事情,跟過去有點距離,好把東西看得更遠、更深。」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采,天自安排。」~~~這個大家都聽過,再熟悉不過的人生金句,卻好像總要經歷那麼一場病痛的折磨,才能體悟啊!
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祝福每一位閱讀這篇文章的格友們:

身心安好!活得更自在輕盈!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分享一位城市累人在夾縫中閱讀的心得&喜歡的書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要如何學會「捨棄」呢?首先,要把三十幾歲以前的「習慣」、「想法」、「興趣嗜好」、「資產」、「人際關係」和「運用時間的方式」重新整理一遍,篩選出「要的東西」(對自己來說真正重要的東西)和「不要的東西」,最後再把「不要的東西」丟進垃圾桶。如此一來,或許就能擁有孔子所謂「四十而不惑」的自信了。
作者提到,人人都是風格獨具的好萊塢編劇,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腦海中播映自己寫的劇本,而這些無休無止意識的聲音儘管靜默,卻喋喋不休,會在私底下不斷以各種觀察、評論、分析的形式轟炸我們。蘇珊.大衛為此寫下了一個有趣的公式: 喋喋不休的內心話+雜七雜八的融合式思維+情緒感染力= 你上鉤了!
從小我就習慣獨處,剛上小一就練習自己搭公車上學、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中學時期為了學音樂,開始脫離父母的羽翼,藉由住校生活學習獨立,無數個與琴聲相伴的夜晚,讓我在孤獨中滋養了因升學壓力而逐漸乾涸的心靈。
幾乎一氣呵成讀完這本書~《有一種工作,叫生活》。閱讀的過程中,一直想起德國詩人赫曼·赫塞的這句經典名言:「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夠讓你悄悄地成為自己。」
一口氣讀完這本書~《高敏感是種天賦:肯定自己的獨特,感受更多、想像更多、創造更多》,每個章節的內容都讓我點頭如搗蒜,有一種~透過這本書,更理解自己,也被了解的感覺。
要如何學會「捨棄」呢?首先,要把三十幾歲以前的「習慣」、「想法」、「興趣嗜好」、「資產」、「人際關係」和「運用時間的方式」重新整理一遍,篩選出「要的東西」(對自己來說真正重要的東西)和「不要的東西」,最後再把「不要的東西」丟進垃圾桶。如此一來,或許就能擁有孔子所謂「四十而不惑」的自信了。
作者提到,人人都是風格獨具的好萊塢編劇,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腦海中播映自己寫的劇本,而這些無休無止意識的聲音儘管靜默,卻喋喋不休,會在私底下不斷以各種觀察、評論、分析的形式轟炸我們。蘇珊.大衛為此寫下了一個有趣的公式: 喋喋不休的內心話+雜七雜八的融合式思維+情緒感染力= 你上鉤了!
從小我就習慣獨處,剛上小一就練習自己搭公車上學、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中學時期為了學音樂,開始脫離父母的羽翼,藉由住校生活學習獨立,無數個與琴聲相伴的夜晚,讓我在孤獨中滋養了因升學壓力而逐漸乾涸的心靈。
幾乎一氣呵成讀完這本書~《有一種工作,叫生活》。閱讀的過程中,一直想起德國詩人赫曼·赫塞的這句經典名言:「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夠讓你悄悄地成為自己。」
一口氣讀完這本書~《高敏感是種天賦:肯定自己的獨特,感受更多、想像更多、創造更多》,每個章節的內容都讓我點頭如搗蒜,有一種~透過這本書,更理解自己,也被了解的感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可能是從疫情那時候開始,我一直很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及癌症篩檢這件事。 陪病的創傷 可能因為陪著我爸度過一段治病的日子吧!那段日子老實說只有我跟我媽一起陪著我爸度過,我媽在家要帶小孩,所以基本上就是由我這個位住在家裡的自由工作者陪著我爸去看醫生。 那時的確辛苦,是因為除了我
仔細回想,這次生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好像是當我意識到,在工作上我沒做好 然後,健康就急轉直下 直到現在仍餘波蕩漾,想吃也不能吃,餓著肚子過每一天 《讓奇蹟發生的技術》其中一篇〈選擇「樂」的人生〉提到「生病教會我的事」 「原來內心紛亂會如此折磨,竟然會對身體健康造成這麼嚴重的負面影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是日本的精神科醫師平光源,選些書中內容和我的心得
Thumbnail
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到,在一生中對別人所造成的傷害。在我失去生命,躺在擔架上時,我也重新體驗了生命中的每一個片段,包括我的情感、態度和動機
Thumbnail
癌症仍是一個目前難治的疾病,而病友對於疾病的描述各異。有人痊癒了,有人經歷了二次罹癌,更有人失去了生命,而這本書病從所願並不是作者想要生這病,而是更坦然的接受這病來到生命中。 老實說對於主題並不是這麼樣討喜的書不會主動閱讀,但就追著獎項,當作跨界看些自己平常比較少接觸的領域讀了起來。作者也寫散文也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作者透過此書分享生命當中最重大的轉折:自身罹患淋巴癌的無措、治療、康復後的重生; 以及母親確診阿茲海默症的生疏、慌亂、家人間逐漸形成的默契 既是一場災難 也是審視人生的契機 這本書可貴的地方在於以病人視角描述所有心理、外在的感受 我們真的很難同理病人說不出口的掙扎與不適 除非自己落入相同的處境當中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面對疫情壓力和生活壓力時,透過正念、改寫人生課程以及靈氣療癒,逐步克服過去的限制性想法和心理壓力,實現身心靈的平衡和療癒。
Thumbnail
2020.7.27 二階療癒進入最後一天,老師在第二天結束的時候告訴大家:最困難的已經結束了。於是帶著第三天應該會很輕鬆的心情開始了早上的第一個療癒。 隨著老師的帶領,頭、眼睛、鼻子...當觸摸著自己的鼻子的時候跳出"我不想活"的念頭,而這念頭嚇壞了我。我疑惑著,就算多痛苦、多希望世界一瞬間毀滅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可能是從疫情那時候開始,我一直很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及癌症篩檢這件事。 陪病的創傷 可能因為陪著我爸度過一段治病的日子吧!那段日子老實說只有我跟我媽一起陪著我爸度過,我媽在家要帶小孩,所以基本上就是由我這個位住在家裡的自由工作者陪著我爸去看醫生。 那時的確辛苦,是因為除了我
仔細回想,這次生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好像是當我意識到,在工作上我沒做好 然後,健康就急轉直下 直到現在仍餘波蕩漾,想吃也不能吃,餓著肚子過每一天 《讓奇蹟發生的技術》其中一篇〈選擇「樂」的人生〉提到「生病教會我的事」 「原來內心紛亂會如此折磨,竟然會對身體健康造成這麼嚴重的負面影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是日本的精神科醫師平光源,選些書中內容和我的心得
Thumbnail
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到,在一生中對別人所造成的傷害。在我失去生命,躺在擔架上時,我也重新體驗了生命中的每一個片段,包括我的情感、態度和動機
Thumbnail
癌症仍是一個目前難治的疾病,而病友對於疾病的描述各異。有人痊癒了,有人經歷了二次罹癌,更有人失去了生命,而這本書病從所願並不是作者想要生這病,而是更坦然的接受這病來到生命中。 老實說對於主題並不是這麼樣討喜的書不會主動閱讀,但就追著獎項,當作跨界看些自己平常比較少接觸的領域讀了起來。作者也寫散文也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作者透過此書分享生命當中最重大的轉折:自身罹患淋巴癌的無措、治療、康復後的重生; 以及母親確診阿茲海默症的生疏、慌亂、家人間逐漸形成的默契 既是一場災難 也是審視人生的契機 這本書可貴的地方在於以病人視角描述所有心理、外在的感受 我們真的很難同理病人說不出口的掙扎與不適 除非自己落入相同的處境當中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面對疫情壓力和生活壓力時,透過正念、改寫人生課程以及靈氣療癒,逐步克服過去的限制性想法和心理壓力,實現身心靈的平衡和療癒。
Thumbnail
2020.7.27 二階療癒進入最後一天,老師在第二天結束的時候告訴大家:最困難的已經結束了。於是帶著第三天應該會很輕鬆的心情開始了早上的第一個療癒。 隨著老師的帶領,頭、眼睛、鼻子...當觸摸著自己的鼻子的時候跳出"我不想活"的念頭,而這念頭嚇壞了我。我疑惑著,就算多痛苦、多希望世界一瞬間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