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情緒過勞」了嗎?|📖《情緒靈敏力》教你「4步驟與情緒脫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今天要來介紹一本和「心理健康」有關的書—《情緒靈敏力—哈佛心理學家教你4步驟與情緒脫鉤》(天下文化出版),和我之前推薦的《高敏感是種天賦》算是同類型的書籍,內容也很平易近人。

這兩本書對我「內在的修行」都有很大的幫助,但《情緒靈敏力》更聚焦在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面臨到的「情緒過勞」問題,非常適合放在辦公桌或床頭,利用上班休息時間或晚上睡覺前閱讀,一天讀一小篇,邊讀邊實踐。

★ 作者背景

作者蘇珊.大衛(Susan David)是知名的情緒與行為心理學家,在哈佛醫學院執教。她在書中提到自己的童年正值南非強制種族隔離的暴亂時代,多數南非人因為街頭上的恐怖經歷,不免受到社會暴力的影響,也因此,她從年輕時就非常渴望去了解人們該如何因應周遭的種種混亂和殘酷。

作者十六歲的時候,父親被診斷出末期癌症,只剩幾個月的壽命,在那些飽受創傷和孤獨的日子裡,一位關心她、向她伸出援手的英文老師主動鼓勵她寫日記,請她試著把自己的感覺寫下來,透過描述、理解和處理自身的經驗,才讓她看到直接面對艱難情緒產生的力量,也因此讓她走上探索情緒靈敏力這條生涯發展方向。

Photo by Alysha Rosly on Unsplash

Photo by Alysha Rosly on Unsplash

書籍內容簡介摘要

本書總共分為十個章節。

第一章 「什麼是情緒靈敏力?」主要探討現代人一心多用、多工作業的趨勢所造成的日常壓力和負面情緒。作者提到一個重要卻常被人們忽視的觀點~「負面情緒往往對我們有好處」。她認為我們的文化往往喜歡過度矯正原本正常的情緒波動,其中,太強調正面思考正是一例,但其實,擁有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我們天生就偶爾會有負面的感覺,該如何保持對各種情緒的靈敏觀察,學習平靜回應情緒的警示系統,比強迫自己老是正向思考有意義多了。

第二章 「你上鉤了嗎?」提到,人人都是風格獨具的好萊塢編劇,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腦海中播映自己寫的劇本,而這些無休無止意識的聲音儘管靜默,卻喋喋不休,會在私底下不斷以各種觀察、評論、分析的形式轟炸我們。蘇珊.大衛為此寫下了一個有趣的公式:

喋喋不休的內心話+雜七雜八的融合式思維+情緒感染力= 你上鉤了!
raw-image

第三章 「與情緒脫鉤」更進一步帶領讀者去思考,所謂的負面情緒,反而會鼓勵較緩慢而有系統的認知處理過程,讓我們比較不仰賴快速推論,而更關注重要微妙的細節。它能喚起更專注而包容的思考方式,讓你以創造性的新思維好好檢視事實。因此,當你上鉤時,該做的既不是封裝負面情緒,也不是煩憂多慮,而是以好奇且接納的態度,面對所有情緒。

Photo by Glen Carrie on Unsplash

Photo by Glen Carrie on Unsplash

第四章到第八章的內容非常實用,作者分享了情緒靈敏力的四個階段

步驟一:勇敢現身,坦然面對
步驟二:跨出去
步驟三:聽從內心呼喚,依循價值觀而行
步驟四之一:以微調方式向前走
步驟四之二:以翹翹板原則向前走

關於這四個步驟的實踐,可參考天下文化的導讀影片⬇️,後面會再分享我個人的心得。

第九章 「打造工作上的情緒靈敏力」提到,辦公室是各種情緒問題的舞台。(點頭如搗蒜!!!) 通常引我們上鉤的源頭不限於個人的故事或執念,很可能也包含了同事的情況,但我們常常未經充分理解,就任意評斷他們的弱點和強項,以及他們是否盡心盡力或能不能幹。如何跳脫職場群體執念,轉換不同視角,並設法「重塑工作」,是作者想在這個章節探討的重要課題。

Photo by You X Ventures on Unsplash

Photo by You X Ventures on Unsplash

第十章 「教出情緒靈敏的孩子」,透過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 ,探討青春期孩子在成長階段的各種情緒變化,讓觀眾看到即使最困難的情緒,都在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認為,情緒靈敏力就像疫苗一樣,幫助孩子在面對生命中必然發生的種種不愉快時,不致於被擊垮,雖然它無法讓孩子完全免疫,卻能幫助他們培養必須的彈性和韌性,度過逆境。

p.s.讀完這本書,立刻帶著兩個女兒一起欣賞這部電影,果然精采!集「科學」、「創意」、「勵志」、「幽默」、「感人」於一身,是難得一見的動畫題材。導演、編劇將五種情緒擬人化,還創造了「大腦總部」、「個性群島」、「核心記憶球」、「記憶清潔工」、「思想列車」、「幻想樂園」、「夢境製片廠」⋯⋯,將抽象的情緒和思想卡通化,呈現了許多心理學的知識和隱喻,透過大螢幕的立體畫面,也讓人不斷去思考童年、長期記憶、情緒和人格養成之間的關係。情節的發展具衝突性且張力十足,輕易帶領我們進入主角的內心世界,最後體會到「負面情緒」和正面情緒是共存的,我們不需要強迫自己總是正向思考,應該學習回應情緒的警報系統,懂得覺察自己的情緒、接納它,並與之和平共處。很棒的情緒教育電影,推薦給大小朋友!
推薦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

推薦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

特別有感之處

以下分享整本書讓我最受用、深受啟發的內容:

  • 自我寬容

蘇珊.大衛提到:

「根據研究,自我接納度與整體生活滿意度的關聯性最強,而人類經驗的一大弔詭是,除非我們接受既有現況,否則無法改變自己或扭轉形勢。改變的先決條件是接納,也就是容許世界呈現其本來面貌,因為唯有不再試圖控制世界時,才能得到真正的和解與安寧。」

「如果想更加接納自己、寬待自己,有個好方法是回顧童年時代的自己。畢竟你無從選擇父母和家庭經濟狀況,更無法挑選自己的性格或體型。理解到你只能就著自己手上的牌來打,往往是更溫暖寬容善待自己的第一步。你在這樣的情況下盡力而為,而且存活下來。

這段文字讓我想到父親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不要理會無法改變的,充實可以精進的才有用。」他從小體弱多病,外型不討喜,家庭環境也不容許他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但聰明的他很早就理解自己手上握著什麼樣的牌,勇於接納自己最真實的面貌,一路朝著務農子弟家庭秉持的價值觀—「誠懇」 、 「務實」這樣的信念前行,也因此,從年輕至今都過著充實有意義的健康生活。

Photo by MI PHAM on Unsplash

Photo by MI PHAM on Unsplash

  • 準確標示自己的感覺&書寫的神奇力量

作者在文中提出一個名詞—「述情障礙」,意思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心情」。她強調:

「文字擁有無窮的威力。措辭不當曾經引發戰爭,更不用說無數婚姻也因此破裂。當人們無法用言詞清楚表達自己的感覺時,他們唯有透過發怒來大聲表達情緒,或更不幸的是,他們乾脆一拳打穿牆壁或用更糟糕的方式來表達。情緒緊繃和憤怒、失望或焦慮,是截然不同的情緒,如果我們無法準確標示我們的感覺,就很難有良好的溝通,並得到需要的支持。

她還引用美國德州大學教授潘尼貝克(James Pannebaker)長達四十年的研究—「寫作和情緒管理之間的關聯」來證實書寫的神奇力量。裡面提到一個振奮人心的研究結果:

參與者寫出令他們情緒激動的經歷後,身心健康都顯著提升。他們變得比較快樂,不再那麼沮喪焦慮。在參與寫作實驗幾個月後,他們的血壓降低,免疫功能增強,也比較少去看醫生。同時,他們也擁有優質的情感關係,記憶力較佳,在職場上更為成功。這些人培養了深刻的洞察力,說話時會吐出:「我學到」、「我突然想到」、「原因是」、「我現在明白」、「我領悟到」之類的語詞。他們在寫作過程中,懂得拉開思考者與思緒、感受者和感覺之間的距離,因此獲得新觀點,開始脫鉤,向前邁進。
Photo by Hannah Olinger on Unsplash

Photo by Hannah Olinger on Unsplash

身為一位教育工作者,這兩段內容讓我深有所感。在教學現場,經常發現在人際關係和情緒上遇到困擾的孩子,都不太擅於表達自己內心的感覺,因此也容易造成親師生之間的衝突。直到近年來,溫美玉老師開發「情緒及五卡寶盒」課程教案之後,台灣各地的老師開始學會運用相關的教學輔具,引導孩子學習運用更細膩的詞彙來標示各種不同的感覺和觀點,才有機會引導孩子去理解本書作者所說的:

生命中的美好和脆弱,總是密不可分。能選擇在內心挪出空間,同時容納快樂與悲傷,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安,是人生最棒的事情。
這是我當年送給女兒的小一新生禮,其中包含一整套情緒寶盒。

這是我當年送給女兒的小一新生禮,其中包含一整套情緒寶盒。

  • 「小事很重要」(Little Things Mean a Lot)

在第七章,作者提出「微調」的概念:

當我們因應問題的方法太過宏偉時,往往自討苦吃,備受挫折。但我們如果只求微調,失敗的代價就不會太高。當我們知道自己沒什麼損失時,壓力頓時減輕不少,信心也會大幅提升。我們會覺得『我應付得來』,因此也變得更加投入,更有創意。」
raw-image

書裡分享老羅斯福總統說過的一句話:

在你所在之處,用你所有,做你能做。

的確,回顧自己的生命經驗,總是容易把理想訂得太高,當自己達不到目標的時候,就容易產生巨大的挫折感或逃避現實。將原先的「定型心態」轉換為「成長型心態」,在想法上微調一下,才能產生持續且長期的改變,過程中儘管不斷面臨挑戰,也會是「健康的壓力」。

Photo by Andrew Seaman on Unsplash

Photo by Andrew Seaman on Unsplash

充滿人生金句的一本書


蘇珊.大衛在書末特別以巴基斯坦人權鬥士馬拉拉的例子來表達「做孩子的情緒教練」,對於培養孩子自主性自省能力的重要。

很喜歡這段文字:

「馬拉拉為什麼會這麼特別,這麼勇敢,這麼沉著?不要問我做了什麼,要問我不曾做什麼。我沒有修剪她的翅膀,如此而已。

~from馬拉拉的父親奇亞烏丁

讀完整本書,讓我深刻理解,要活得有意義且持續成長茁壯,最需要培養的重要技能是作者提出的「後設觀點」—採取居高臨下的視角,擴大你的視野。這樣的能力能幫助我們以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情緒和別人的感覺,是培養自省能力的關鍵因子。

期待閱讀完此書的朋友們,都能成為自己和孩子們的情緒教練,欣然擁抱最真實的自我,遵循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向前邁進。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蘿拉 laura-avatar-img
2021/11/19
我也看過「高敏感是種天賦」耶,後面幾頁直接掉淚
我懂這種心有戚戚焉的感覺😍😍😍
牽牛花屋-avatar-img
2021/11/19
《腦筋急轉彎》很棒,每次看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
真的,貼完這篇好想再看一次!^^
我覺得有很多人都可以因為這本書而獲益喔
謝謝Danielson !讀了一本好書就像結交了一位良師益友啊!
布恣芽朵-avatar-img
2021/11/18
謝謝推薦腦筋急轉彎的影片,有空來看看。 對於負面情緒與壓力,我覺得只要生活著,努力著,面對著,這些壓力一定再所難免,但……如何學習共處,面對,紓解,真的是一門偉大的學問。
真的,我周遭在看身心科的大人和小孩都不少。總覺得像我們這樣有寫作自省的習慣,比較能夠有一個紓解壓力的管道啊!
皓清-avatar-img
2021/11/18
負面情緒常常與負面的評價連結(只會哭,真沒用/這麼容易生氣,難怪人緣不好),或許該學著幫自己也幫孩子察覺情緒背後的主因(例如生氣是因為在乎),藉此處理負面情緒,而非壓抑它。在看「腦筋急轉彎」時,一直讓我想到《失控的正向思考》這本書,的確每件事只要過頭都會對自己有害。 對第九章職場的內容超有興趣,完全同意,友善職場環境只能從自己內心做起,總是會有奇怪的瑣事莫名地冒出來…… 最喜歡「自我接納度與整體生活滿意度的關聯性最強,而人類經驗的一大弔詭是,除非我們接受既有現況,否則無法改變自己或扭轉形勢。改變的先決條件是接納,也就是容許世界呈現其本來面貌。」這段,我對生活的不滿真的有很大一部分是無法改變的無能為力,這種挫折感或許也是需要從內心改變自己。
謝謝皓清如此用心閱讀我的文章。完全認同你說的,如何引導孩子去察覺情緒背後的主因,是非常重要的,只可惜在教育現場,仍然有很多老師忽略了這件事。我常想,身為老師或家長的大人們,如果連自己都無法保持對各種情緒的靈敏觀察,又怎能陪伴孩子學會了解自己..覺察內心的情緒波動呢? 謝謝你分享《失控的正向思考》,剛剛上網看了簡介,裡面提到:"真正的正向態度,是要具備勇氣,能面對社會的真實境況。"我覺得非常呼應這本書的內容,找機會也想讀這本書。^^
avatar-img
林格倫生活實踐Lindgrenfan的沙龍
134會員
89內容數
分享一位城市累人在夾縫中閱讀的心得&喜歡的書摘。
2021/11/27
「暫時放下一切」是和家人朋友商討後下的重要決定,我推掉了新學期所有的演講邀約、不得已離開了我最深愛的班級,也在學校的支持下,請假半年在家休養。 而今,過了三年,回顧那段日子,很慶幸自己當初勇敢地「華麗轉身」,如今才能重拾健康和幸福。果然,「生病是一種偽裝的祝福」,這是我從這本書學到最重要的事。
Thumbnail
2021/11/27
「暫時放下一切」是和家人朋友商討後下的重要決定,我推掉了新學期所有的演講邀約、不得已離開了我最深愛的班級,也在學校的支持下,請假半年在家休養。 而今,過了三年,回顧那段日子,很慶幸自己當初勇敢地「華麗轉身」,如今才能重拾健康和幸福。果然,「生病是一種偽裝的祝福」,這是我從這本書學到最重要的事。
Thumbnail
2021/11/22
要如何學會「捨棄」呢?首先,要把三十幾歲以前的「習慣」、「想法」、「興趣嗜好」、「資產」、「人際關係」和「運用時間的方式」重新整理一遍,篩選出「要的東西」(對自己來說真正重要的東西)和「不要的東西」,最後再把「不要的東西」丟進垃圾桶。如此一來,或許就能擁有孔子所謂「四十而不惑」的自信了。
Thumbnail
2021/11/22
要如何學會「捨棄」呢?首先,要把三十幾歲以前的「習慣」、「想法」、「興趣嗜好」、「資產」、「人際關係」和「運用時間的方式」重新整理一遍,篩選出「要的東西」(對自己來說真正重要的東西)和「不要的東西」,最後再把「不要的東西」丟進垃圾桶。如此一來,或許就能擁有孔子所謂「四十而不惑」的自信了。
Thumbnail
2021/10/30
從小我就習慣獨處,剛上小一就練習自己搭公車上學、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中學時期為了學音樂,開始脫離父母的羽翼,藉由住校生活學習獨立,無數個與琴聲相伴的夜晚,讓我在孤獨中滋養了因升學壓力而逐漸乾涸的心靈。
Thumbnail
2021/10/30
從小我就習慣獨處,剛上小一就練習自己搭公車上學、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中學時期為了學音樂,開始脫離父母的羽翼,藉由住校生活學習獨立,無數個與琴聲相伴的夜晚,讓我在孤獨中滋養了因升學壓力而逐漸乾涸的心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內向心理學:享受一個人的空間安靜地發揮影響力,內向者也能在外在的世界嶄露鋒芒》從生理結構、研究結果的實證與作者本身、個案經驗,詳細完整的說明內向者與外向者各自的特點,也提供了內向與外向或內向與內向者的親子關係、伴侶關係等親密關係等溝通互動的建議。本文列出幾點覺得頗實用的重點。
Thumbnail
《內向心理學:享受一個人的空間安靜地發揮影響力,內向者也能在外在的世界嶄露鋒芒》從生理結構、研究結果的實證與作者本身、個案經驗,詳細完整的說明內向者與外向者各自的特點,也提供了內向與外向或內向與內向者的親子關係、伴侶關係等親密關係等溝通互動的建議。本文列出幾點覺得頗實用的重點。
Thumbnail
回顧過往,才發覺受了許多人大大小小的幫助,不論是有意或無意,恍然大悟的自己能夠做的除了遲來的感謝,接下來去發現體會到他人的善意,儘管可能遭遇的是惡意,但敞開心胸的接納更多可能才是幫助自己改變的起點。
Thumbnail
回顧過往,才發覺受了許多人大大小小的幫助,不論是有意或無意,恍然大悟的自己能夠做的除了遲來的感謝,接下來去發現體會到他人的善意,儘管可能遭遇的是惡意,但敞開心胸的接納更多可能才是幫助自己改變的起點。
Thumbnail
如果對於此心理狀態有所瞭解,不難發現在我們的周遭的人際應對上或多或少都會出現的問題。
Thumbnail
如果對於此心理狀態有所瞭解,不難發現在我們的周遭的人際應對上或多或少都會出現的問題。
Thumbnail
無法控制的情緒,讓人無法感受到內心的平靜與幸福;善於控制情緒的人,真相或許是刻意壓抑情緒或假裝沒有情緒。無論是哪一類,透過這本書作者教了一些方法…
Thumbnail
無法控制的情緒,讓人無法感受到內心的平靜與幸福;善於控制情緒的人,真相或許是刻意壓抑情緒或假裝沒有情緒。無論是哪一類,透過這本書作者教了一些方法…
Thumbnail
「感覺恐懼與不安,並牢記在心,是生物為了生存的必要本能」與其說無法擺脫負面情緒,不如說是沉浸在人體的保護機制。本書作者日本精神科醫師西多昌規開門見山地告訴你「放不下很正常」。若我們能將不好的情緒瞬間遺忘,恐怕人類早就滅亡了。你能想像人類無懼地走向獅子或嘗試從高樓跳下嗎?負面記憶是生存的必要技能!
Thumbnail
「感覺恐懼與不安,並牢記在心,是生物為了生存的必要本能」與其說無法擺脫負面情緒,不如說是沉浸在人體的保護機制。本書作者日本精神科醫師西多昌規開門見山地告訴你「放不下很正常」。若我們能將不好的情緒瞬間遺忘,恐怕人類早就滅亡了。你能想像人類無懼地走向獅子或嘗試從高樓跳下嗎?負面記憶是生存的必要技能!
Thumbnail
在疫情肆虐的時代,我們都害怕病毒侵入體內,使身體發炎生病,但你可知道如今的社會,到處都有看不見的心靈病毒,悄悄地侵蝕你健康的情緒嗎? 你很容易受到情緒的困擾嗎?經常感到躁動或不安,還是無止盡的憂鬱與失眠?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也許你的情緒正在發炎中!
Thumbnail
在疫情肆虐的時代,我們都害怕病毒侵入體內,使身體發炎生病,但你可知道如今的社會,到處都有看不見的心靈病毒,悄悄地侵蝕你健康的情緒嗎? 你很容易受到情緒的困擾嗎?經常感到躁動或不安,還是無止盡的憂鬱與失眠?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也許你的情緒正在發炎中!
Thumbnail
作者提到,人人都是風格獨具的好萊塢編劇,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腦海中播映自己寫的劇本,而這些無休無止意識的聲音儘管靜默,卻喋喋不休,會在私底下不斷以各種觀察、評論、分析的形式轟炸我們。蘇珊.大衛為此寫下了一個有趣的公式: 喋喋不休的內心話+雜七雜八的融合式思維+情緒感染力= 你上鉤了!
Thumbnail
作者提到,人人都是風格獨具的好萊塢編劇,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腦海中播映自己寫的劇本,而這些無休無止意識的聲音儘管靜默,卻喋喋不休,會在私底下不斷以各種觀察、評論、分析的形式轟炸我們。蘇珊.大衛為此寫下了一個有趣的公式: 喋喋不休的內心話+雜七雜八的融合式思維+情緒感染力= 你上鉤了!
Thumbnail
成熟與幼稚之間的差別不在年齡,而在安放情緒的能力。學會「和自己相處」,從「我」了解「我們」,各種好關係就會隨之而來,而這一切只需要開始跟自己說:「我要,就能!」 想要自己更好,你得先疼惜自己。你要充當「慈母」的角色,安撫自己內心焦躁的負面聲音。
Thumbnail
成熟與幼稚之間的差別不在年齡,而在安放情緒的能力。學會「和自己相處」,從「我」了解「我們」,各種好關係就會隨之而來,而這一切只需要開始跟自己說:「我要,就能!」 想要自己更好,你得先疼惜自己。你要充當「慈母」的角色,安撫自己內心焦躁的負面聲音。
Thumbnail
流動的情緒,不該有框架    其實人啊,只要醒著就會有七情六慾,這是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時不時聽到有些關於情緒左右的時刻、像是怒髮衝冠、盛怒之下勿許人言等等,但這幾天的練習,想到之前在劇場的練習,如何當個好瓶子,盛裝情緒後,該如何....
Thumbnail
流動的情緒,不該有框架    其實人啊,只要醒著就會有七情六慾,這是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時不時聽到有些關於情緒左右的時刻、像是怒髮衝冠、盛怒之下勿許人言等等,但這幾天的練習,想到之前在劇場的練習,如何當個好瓶子,盛裝情緒後,該如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