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閱讀他人的結論 也別忽視了推論的過程~

為了在短期間內極大化效率,難免在閱讀方法上囫圇吞棗消化他人的厲害概念,沒能花更多時間去思索概念形成前的推理論證。
自小填鴨式教育養成,也導致我們習慣抓重點背誦,為求高分,就算不真的理解演變脈絡也無妨。
雖然是有這樣的認知,然而我自己在閱讀時很多時候為了搶快,為了有更多概念的輸入,加上還有其他閱讀以外的規劃,難免也會想著快速重點式閱讀。
重點掃描在閱讀過程中可以獲得比較高的效率,然而就像是平日不做運動的人只吃營養品一樣,只能夠獲得短期的助益;沒有真的理解作者論點的推演生成過程,就容易遺忘所曾閱讀過的重要結論。
一旦這些所學過看過的資訊被遺忘,不僅會失去了在日常上運用活用的機會。在應對職場或生活上的判斷,由於習慣性只閱讀結論,反而容易導致自己僅看待事情結果,並草率僅做出評估論斷,忽略了種種問題、概念或想法生成時背後的系統與脈絡。
等到之後有機會了解事情背後所沒預想到的狀況(也就是截然不同的事件推演),才察覺到自己對他人的誤會誤解,或對事情最後有嚴重的誤判,在過程中也可能因此對他人造成傷害,覺得真不好意思。
為了避免再次發生這類的狀況,便會時時告誡自己,在判斷下結論前,盡可能多想不同的可能性,甚至像巴菲特書中所提到的,總是要反向思考,或是要套用更多種領域的思維模型做思考管控。
歐美的翻譯書中,作者常會舉很多的案例作為佐證,以此所形成的最後概念,往往是經過反覆推敲所獲得的結果。
假如能夠花時間多參考作者推敲問題進行思索的流程,將會有助於掌握與模仿他們的思考方式與思考角度,可以轉移供日常應用參照。
累積追索作者思考歷程的習慣,也讓我們能夠在與他人聊天或職場溝通過程中,對於他人的思維邏輯與習慣更能掌握。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被列為經典的書,往往不斷的被提及一讀再讀,裡頭的字句不斷的被重新琢磨推敲的原因。
假如只是看youtuber或聽potcast等所整理過的重點而跳過案例,或許會因此失去很多書中關鍵概念以外,可能恰恰對自己很有幫助的想法。
這些過往被略過的想法推論,在閱讀的初期難免會感到不耐,甚至可能因此迷失了大局。然而若有時間,或是在了解概念後回頭細讀,將可以從中獲得不同層次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閱讀作者的推論過程,不僅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重視差異想法間的生成背景、系統與脈絡;在職場上,也更能夠快速的掌握與應對問題,我們也將真正意義上的理解並能夠關懷他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