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與自身領域無關 也別輕易合理化不去了解~

2021/12/0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思維模型就像多元的圖卡或畫作、各種不同的電影與小說,有各的自形式與內在邏輯。多了解不同領域的思維模式,透過類比與歸納,有助於產生不同於自身慣習的行為決策,降低偏誤。
記得很久之前上法文課時,有位同學由於不知道畢卡索是誰,而覺得不好意思。老師為了改善當下的氣氛,便表示,由於她是念寵物醫學關係,所以對藝術類比較生疏。
前天與同事無意間看到畫家林布蘭相關的資訊,同事不知道林布蘭是誰,便直接跟我說,這要搞藝術的才會知道吧。
知道這些創作者或不知道都沒關係,在我看來比較需要注意的部分則是,前者案例由他人協助開脫,避免對方產生自責意識。第二個案例則是自主性的遁逃某些不熟悉議題與概念。
當遇到我們領域外未知、不了解的事,常會看到有些人將它歸類為某些領域才會知道的事,合理化自己的不了解。
這樣的認知習慣最後在自己人生中,成為了條件反射,只要是看到不熟悉不了解事物,便將之貼上標籤,給自己一個本來就不需要知道的台階。
彷彿只要未知的事物離自己生活夠遠,自己不了解便顯得正常,後續也就無需在意。透過這樣的捷思反應,解除自己因對事物的不了解所造成自尊上的干擾。
為了保護自己自尊,或其他深層意識無可厚非,然而輕易地接受自己不了解,並放任自己認定本來就不該了解,或是轉為攻擊型態,將某些事物錯誤歸類、將問題錯誤歸因等,卻是很常見的事。
類似的狀況,像是偶爾網路上會看到未知生物相關報導,由於觸及者沒能看仔細,所以無法定義特徵樣貌,便隔著一層足夠以訛傳訛的霧霾,以至於當進一步確認後才發現是一連串的誤解,錯將動物分類至怪物。
另外,在政治上也有相似的狀況。不少人平日沒有接觸、也不了解所談論議題,卻伴隨著不肖媒體大肆發揮,套用自己虛構的假設與錯誤的資訊進行推論。
換句話說,透過適當的分類標籤,就可以調整概念與自身的遠近。既可以合理化對領域的不瞭解,也可以在適當的時機透過某些前提假設,便擁有對不了解的事物作批評審判的權利。
雖然說上述行為是普遍現象,卻也不禁讓我想到《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書中所提到的一些想法;
作者認為,應該盡可能地了解多種重要學科的思維模型;因為大部分的人只使用受過專業訓練的某單一學科,試圖用一種方法來應對所有的問題。那就像是「手裡拿著鐵鎚的人,世界的所有東西都會變成釘子」會產生各種思維盲區與偏見。
由於每個議題與概念的背後,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必須要透過更多的領域角度的理解,才能釐清、比較複雜議題的運作系統與脈絡。
假如能夠試著了解像是藝術、語言、文學、哲學、歷史、心理學、經濟學、數學、統計、會計學、化學等不同領域的學科,將有助於領域之間建立聯繫,讓我們具備有不同立場的思維轉換能力,可以更客觀了解事情的樣貌。
一但對於差異學科領域有更多的接觸與了解,像是《拆解問題的技術》中所提到的心智圖技巧,也將更能夠有所發揮。
拆解問題技術的運作關鍵,在於隨著累積領域上的認知後,透過心智圖技巧,能夠更有效的隨問題與目的不同,進行本質上的拆解分類,以及重新組合架構;書中透過一些簡便的概念與方法,協助我們應對日常生活像是職場、專案企劃與人生中所會遭遇到的難題與困境,以彌補閱歷上不足。
在遇到未知的事物、不清楚的概念、自己的知識含量無法辨識問題與狀況時,盡可能的不要急著貼標籤,儘管初步的定義還是有不少便利性,不過假如能夠試著了解或透過詢問懂的人、試著釐清差異立場資訊及其背景脈絡,或許更能洞察日常事物的本質,能夠勇敢應對未知。
還有還有,務必要建立自主閱讀習慣~
marcelmarcel的閱讀頻道
marcelmarcel的閱讀頻道
寫給自己與他人的日常生活指南~ 透過閱讀、觀察與學習,打造一個比較可以接受的自己,用很刻意的方法也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