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打工度假,除了薪水最常被提及外,其次就是花費的問題。
澳洲的消費水準是不是很高阿?
就變成朋友在茶餘飯後,繼薪水後的第二大問題。
因為平時就有記帳的習慣,在整理自己每周、每個月的消費紀錄後發現,我在澳洲每個月的花費,大概跟台北一個月下來的生活發費差不多,折合台幣20K~25K左右,相當於每個月大概澳幣1000~1350元。(延伸閱讀:澳洲的消費水準高不高?我在澳洲生活一年七個月的花費總結與分析)平均每個月生活花費:1354.1元
食:429.49元(食材:257.1元,外食:172.4元)
衣:70元
住:510.24元(已包含水、電、瓦斯、網路等費用)
行:72.51元(僅含油錢與其他維修雜支)
樂:223.95元(娛樂:41.89元,社交:152.07元)
其他:47.91元
所以現在,與其跟親友解釋一大堆,我就直接說:
澳洲一個月的生活花費,就跟台北生活一個月下來差不多。
先前一篇文章《澳洲生活的日常花費:《食》篇》已經介紹食的部分,這篇文章,簡單介紹關於服飾的部分。
衣的部分
總花費:25727.88元
平均每周生活花費:311.1元
食:98.67元(食材:59.06元,外食:39.6元)
衣:16.08元
住:117.23元(已包含水、電、瓦斯、網路等費用)
行:72.51元(僅含油錢與其他雜支)
樂:51.45元(娛樂:16.52元,社交:34.94元)
其他:11元
這邊的衣服跟台灣差不多,售價從路邊攤100塊一件、家樂福的量販店甚至到品牌專賣店一件兩、三千塊的都有。
通常我們都在WIG.W、Target、DFO或是折扣零售店還有運動品牌的Outlet看衣服,配合購物季或是換季,也都買到便宜的衣褲。

BIG W價格區間只在$4~$25元之間
我們除了買工作用的衣褲外,平時很少買衣服,因為採番茄的緣故,衣褲容易髒,假日也穿不太到,所以不怎麼買。
就像工作用的衣服,出清價4澳一件,相當於台灣路邊攤或雜牌100塊一件,還有褲子20澳一件,重點是品質、用料與觸感都比台灣好。
另外,因為澳洲人的身材高大,所以衣褲尺寸都要比台灣小一號,而女友身材嬌小到可以挑兒童尺寸來穿,用更低的價錢買到更好的衣褲。
反觀,我們在澳洲買最多的就是外套,因為紐西蘭跟墨爾本都是緯度較高的地方,想說這邊的外套應該會比亞洲賣得更保暖,所以趁著購物季還有換季的時候,用五折價買了好幾件紐西蘭登山休閒品牌kathmandu(俗稱K牌)的外套穿。
還有巴西牌子havaianas的夾腳拖,我一開始不知道這牌子,是女友跟我說台灣一雙最便宜的也要500塊,在澳洲最便宜的原價只要10澳一雙,相當於200台幣,於是就敗了兩雙回家。
最讓我吃驚的,就是澳洲運動鞋的價格,那怕是原價,都比台灣低的多!
舉個例子:

adidas POD-S3.1 澳洲官網價格

adidas POD-S3.1 台灣官網價格
同樣一雙adidas品牌的鞋子POD-S3.1經典款,澳洲的價格為160澳,光原價折台幣3200元就已經比台灣原價3990元還便宜許多。
澳洲打對折下來剩80澳,1600台幣也比台灣官網打折過的價格還低,即便台灣官網打對折,價格1995元還是比澳洲的對折價還要高。
當初就是在澳洲很中意這雙,跟台灣比價下來發現划算許多,所以我跟女友就各敗了一雙回台。
更不用說New Balance 247系列的休閒鞋、PUMA打折下來千元有找的運動鞋、Under Armour等,不僅是鞋子,甚至是衣服、帽子與褲子,澳洲官網跟台灣官網相比,都會讓人覺得:難不成台灣人都被當成盤子不成?
更不論澳幣近期一貶再貶,物價就顯得更便宜了。
結論
衣裝部分,不論是原價或是折扣力度,都比起台灣有感,更不論澳洲的薪資水準是台灣人的兩倍多,但價格卻跟台灣差不多,購物季或出清時,打折下來甚至比台灣便宜。
跟食篇相同感受,只是更加強烈,同樣一小時的薪水,但在澳洲卻能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到,或是能買的量比台灣多,所以時常看到在台灣本身就有購物狂性質的背包客,在澳洲變得更加失心瘋,買得比台灣還瘋狂。
錢沒有不見,它只是變成你喜歡的樣子。
這句網路名言,就名正言順變成購物狂的口號了。
那如果東西買太多帶不走怎麼辦?就將省下來的錢就當作運費將買的東西寄回台灣。
最後就變成,在台灣沒存什麼錢,因為都花掉了,然後說是薪水太少存不到錢;到了澳洲也沒存什麼錢,因為誘惑太多,太好買了,還是存不到什麼錢。
一個人的觀念、態度、人格與行為,早在台灣就養成了,只是到了澳洲,沒有人知道你是誰,也沒有人管,因此過去養成的習慣,不論好的一面或壞的一面,到了澳洲都會放大數倍。
因此,來到澳洲,更能看清一個人的真實樣貌。
農場生活
- 澳洲的消費水準高不高?我在澳洲生活一年七個月的花費總結與分析
- 澳洲生活的日常花費:《食》篇
- 結束了,我的澳洲打工生活!最後一次的農場薪資收入大公開
- 澳洲打工一年,究竟能不能百萬年薪?讓我用農場一年的薪資單告訴你
- 如何成為一個採果快手快快手:掌握核心觀念與時間背後代表的意涵
- 基本時薪與績效獎金,專注何者才划算?
- 我採果,不代表我賺得多
- 我在澳洲農場所遇到的兩位主管:會做「人」的主管與會做「事」的主管
- 不要在制度面前隨便搞差別待遇,那只會輕易暴露出你對制度的無知
- 快手為了速度而不顧品質?那些我在邊緣棚被針對的日子
- 制度下的雙重標準:員工隨便吃虧,但公司「一定」不能吃虧
- 我在澳洲農場半年的採果生活:一個適合新包存錢與集二簽的好去處
延伸閱讀
- 因為紐西蘭而開始的旅程,因為疫情而被打亂的行程
- 澳洲打工,存不存得到錢?取決於你來澳洲的目的,以及個人的消費習慣而定
- 來澳洲墨爾本兩個月的坎坷找工經驗談
- 澳洲打工最困難的時期?「燒錢的陣痛期」以及「環境的適應期」
- 《2021澳洲打工必看》澳洲年薪百萬的神話與實話:一次搞懂澳洲近年來的薪資、稅制與匯率變化
- 澳洲打工,一周「至少」要賺多少才夠?讓我用2021年的法定薪資告訴你
- 打工度假對職場是加分還是減分?
- 該不該去澳洲打工度假?破除三個常見的職涯與職場迷思
- 那些年在澳洲未果的遺憾:尚未達成的夢想清單與待辦事項
- 如何利用資訊的不對稱來創造資訊價值?我從澳洲仲介得到的啟發
- 看澳洲仲介如何「無痛拔鵝毛」的向勞工「間接」收取仲介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