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日,
李靚蕾的文章沸沸揚揚,我想很多人都一起見證了「粉紅泡泡」的幻滅。當然我們不是當事人,永遠無法去評斷他人婚姻裡的真實與對錯,最多最多,也只能從文章裡去反思、探討婚姻的各種面向。其中,伴侶關係是一個面向、育兒教養是另一個面向,再來還有親友互動,最重要的則是自我成長。
Photo by Scott Warman on Unsplash
伴侶關係,從來都不是「誰救贖誰」或者「委曲求全」,因為我們永遠也無法為別人的人生負責,我們能做的只有把他人的命運和人生功課交還給他們,並坦然接受自己的功課。一旦我們不再把自己的快樂和尊嚴建立在「期待他人改變」的幻想上,我們便擁有了生命的主導權。
許瑞云醫師說:「我們常常以為自己和某個人相愛就是擁有彼此,但那只是假象,因為我們完全無法控制別人要怎麼想、會怎麼做。一個人會有什麼因緣,會遇到什麼人、發生什麼事,會不會生病,或是遭逢意外事故,我們其實都無法控制,既然如此,又怎麼說擁有呢?」
踏入婚姻這個舞池,運氣好一點的即使找到了適配的舞伴,也還是少不了你前我後的妥協;運氣差一點的,遇到總是互相絆腳的,那麼繼續折磨彼此將是最不明智的選擇。離開一段婚姻或是一段關係,既不丟臉也不失敗,成長本就是一個必須打破現狀才有可能推進的過程,就算再煎熬也終究會海闊天空。無論如何,都好過兩個人玉石俱焚,雙雙滅頂不是?
Photo by Brett Jordan on Unsplash
談到育兒,日劇《月薪嬌妻特別篇》有一段劇中對話發人深省,在確認妻子懷孕後,丈夫平匡說:「關於孩子的事,我會盡全力輔助妳的!」乍聽之下似乎很貼心,但卻使妻子實栗一頭問號:「不是應該兩個人一起學習成為父母嗎?怎麼講得好像只有我要上戰場,而你是在旁邊幫忙我?」
這段劇情太寫實,我見識過朋友先生/婆婆的「奪命連環call」,對話內容不外乎「寶寶大便/哭了/餓了/在找你了,你還不趕快回來?」似乎生產之後,女人便只能以「某人的媽」的身份活著一般,照顧小孩的責任「自然地」順理成章的承接,而所有人都覺得理所當然。
創造一個生命,既然雙方都要出力,那麼照顧一個生命,也自然是雙方共同的責任。企鵝媽媽在產下企鵝蛋之後,需要回大海補食,這時若沒有企鵝爸爸用育兒袋護住,小企鵝根本無從孵化。婚姻中的育兒也是一樣,雙方都必須持有並肩作戰的思維和心態,沒有誰「幫忙」誰,或是誰「輔助」誰。
Photo by Sandy Millar on Unsplash
而婚姻裡既尷尬又隱隱讓人不快的大概就是眾親友團的「建議」和「關心」了,舉凡如何孝敬長輩、要不要生小孩、怎麼照顧孩子、孝親費的期待、甚至伴侶關係的經營,總是有「無法負責又僅出一張嘴」的人急著給建議,但要是看看他們的婚姻,其實也是怨念雜生,早就千瘡百孔。
婚姻裡的交錯縱橫已經夠複雜,如何維持又如何經營考驗著坐在同一艘船上的兩人,其他坐在獨木舟、或是別艘船上的觀眾,終究無法幫忙划槳。除非有人呼救或尋求技術指導,不然不需要過度介入。然後「我是為你好」這樣的話少說,說話者帶著什麼樣的「期待」和「私心」,聽話者通常心知肚明,自己的期待請自己滿足,不要加諸在他人身上。
Photo by Andre Hunter on Unsplash
其實婚姻中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都是因為牽扯了太多的人事物,不若交往時單純,每個人都在其中摸索、學習、且戰且走。沒有人生來就懂兩性相處、育兒教養、親子議題、婆媳關係,甚至是公媳關係。
李靚蕾的文章,帶出了
王大中手寫信的後續效應,信中重頭到尾對自己的媳婦沒一句好話,有的僅是各種攻擊和辱罵,提及的面向,只有高聲疾呼「我的兒子好棒棒,絕對不會犯錯,犯錯的是我的媳婦,她才是那個處心積慮的壞女人」,卻粗糙的避開真正的痛點。我看了只覺得荒謬,該在婚姻中成長、犯錯、學習的;該在婚姻中面對、坦承、對話的不是王爸爸你呀,就算你再如何搖旗吶喊、或把大聲公開到最大,也不過更顯令子「逃避面對」的恐懼、無能與失敗罷了。
所以我才會說自我成長是最重要的。很多人帶著原生家庭的傷害進入婚姻,期待活出與父母不一樣的人生,但往往事與願違。因為我們更常做的,是複製父母的軌跡和反應,最終消磨掉彼此的愛意。要擺脫這樣的「關係黑洞」,我們先要做的是救贖自己,而不是用詆毀、壓制、掌控對方的手段來填補自己的「不安全感」。也許前述手段讓你取得暫時的「勝利」,但婚姻講輸贏嗎?你以為的勝利不過是在為之後的全盤皆輸佈局罷了!
這邊說的自我成長指的不是自我改善!佩瑪•丘卓在
《不逃避的智慧》中提到:「我們有一種根本上的誤解,總以為自己應該變得更好,應該改善自己,脫離痛苦的事物,而且以為一旦學會如何脫離痛苦的事物,我們就會變得快樂起來。我們共有的這份無明和誤解,便是令我們不快樂的原因所在。」我所說的自我成長,是面對和如實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很多時候我們自傷或傷人,是因為想要掩蓋或逃避所有讓我們不快的事物。我們恐懼,所以想要保護自己;為了保護自己,我們不惜傷害別人;傷害別人之後恐懼有增無減,所以最後我們其實是傷了自己。
婚姻裡可以討論得太多,踏入婚姻後許多學習才真正開始,萬幸的是它不是考試,沒有標準答案,只願天下有情人都能於其中學會悠遊,就像許瑞云醫師某本書的名稱一樣「是愛不是礙,是伴不是絆」。
📚關於婚姻,我的推薦閱讀書單:
《
不逃避的智慧》(The Wisdom of No Escape - and the Path of Loving-Kindness)/佩瑪・丘卓(Pema Chödrön)/心靈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