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1|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旅行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你也可以用聽的😍
在構思講新旅遊的過程中,我拜訪了很多業界的企業和朋友,尤其是疫情發生後的2021年,我想通過我的腳步和眼睛來看仍在活躍的旅遊企業的真實狀況和真實想法。 和他們每一次聊天都能讓我耳目一新,然後需要不斷地開啟手機記下他提到的一些重要資訊,好幾次溝通完他離開了,我還在沿着他提到的知識點繼續思考。我見過的這個領域的所有旅行創業者不同,很少提到技術、運營和日常作業經營層面的管理,但對服務和旅行本質研究極深,他能在簡單的言語溝通中把山川湖海帶到你眼前,激發對遠方的向往。這是一種無比厚實又足夠強大的能力,也許這種能力還體現在旅行社寫文案。
每次對話,提到最多的是情緒、旅行感、旅行本質和人的底層共同需求。
分享一下所理解旅行的內涵,下面是完整分享。
旅行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第一次見面,我們並沒有聊很多很深,大家只是基於自己所做的事情聊了大概的想法,例行觀察不同類別組織的成長軌跡,我則作為一個旅行手藝人,和以往沒有什麼不同地闡述自己對旅行的感受。
但在一個小時的溝通裡,有幾個點卻成為了後來我們一約再約的理由,就此建立了深厚的討論基調。
1. 講解
那是我們聊到太魯閣旅行的時候,聊到關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的介紹,我們討論起了一個為後來數次會面埋下伏筆的問題。
“如果一次太魯閣公園的旅行,沒有講解到位,會不會造成旅行感的丟失呢?”
答案是肯定的。
即使在疫情影響的2020年,如果這樣的旅行裡,沒有人提到過太魯閣之於本次旅行的意義,那麼或多或少,這樣的旅行是有缺憾的。
或許那條河,不是什麼知名的景點,甚至在有些季節是干涸的,無跡可尋,但停下來,哪怕只是五分鐘,哪怕只是三兩句話,給我們一個停留、仰望的時刻,我想在以後很長時間裡,再次回望太魯閣的旅行,那個瞬間會是讓我們心動常常想起的瞬間。
於是我們繼續聊下去,講解到底是什麼?講解是為了什麼?單純的告訴別人知識麼?
如果追問下去,那知識對於旅行來說意味着什麼?如果僅僅是為了獲得知識,那麼在家裡讀書就行了。
這種追問,是有意義的。
我倆一致同意,講解是為了旅行感。如果無法帶來旅行感的講解,是無意義的。
太魯閣國家公園圖:太魯閣國家公園異石
2. 旅行感
這是另外一個我們常常聊起的話題,我們出去旅行到底為了什麼?山又帶不走、草原也帶不走。
拍照片或許可以留下一些記憶,但再好的照片能表達的也只是旅行裡冰山一角的冰山一角。
那麼,旅行,到底為了什麼呢?
傳統的旅行解搆下來,吃住行娛購,還夠用麼?
我問說:“你在回憶一次旅行時,通常是怎麼回憶的,或者說,當你忽然想到某一次旅行,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
他說:“也許是一個個瞬間。”“是一張張照片麼?”
我繼續追問。“倒也不是,應該是一種感覺。”
是的,我們對一次旅行的回憶,並不是用照片連起來的線性敘事,而是一個又一個塔尖體驗點。在那些點上,你的感官被全部開啟,你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張照片有限的構圖表達,而是自己在那個場景下所有感官被開啟的情緒狀態,你遇見了一個從未有過的“自己”。
你的旅行,在遇見那些點之前,是在趕路;而在遇見那些個點之後,也只剩餘了趕路。
我們聊到這句話時,應該是我們第三次見面,說這個觀點倒是第一次聽,但的確有一些值得延展的地方,作為一個從業者,假如我去重新思考路線設計和服務管理,對於我的目標用戶,我怎麼設計這樣一個個點呢?
3. 用戶
這是新旅遊說到最多的一個詞,從很多角度來闡釋、解構、設計:未來十年,該怎麼去理解用戶?怎麼設計可複製的體驗?怎麼增加用戶的互動次數和品質?怎麼基於用戶構建組織競爭力等等。這些是我從這本書學到最多的地方,也是常常提醒我的地方。
我說為了下一個旅遊10年,其實並不是說我要做到多大多麼令人矚目,而是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對別人有價值,如果無法那樣,一切都是錯的。”
我們有“用戶”價值執念的人,所以,常常提醒多想想未來。他說:“雖然全世界旅遊業足夠大,大到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能過得不錯,但是如果你看不見未來,你會做的很沒勁。”
4. 未來
所以常常,我會表達一種焦慮:旅遊業的未來無比開闊,但也是一片片深邃無垠的海,到底哪裡才是屬於自己的岸?在那些確定性和不確定性裡,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呢?一條一條算下來,發現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試着想想:
一個小眾旅行組織,小眾的所有前提都是他的產品,如果產品是錯的,那麼一切都是錯的,但什麼是產品呢?產品的本質什麼呢?當用戶在發生變化時,產品能夠跟上嗎?甚至,當用戶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但本來應該有的需求,產品能否引領那種需求呢?
這是給我的問題。
忽然想到十多年前看到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裡,他寫到他在去到普羅旺斯的一次旅行,當時旅行組織為了讓他真正走進梵高在普羅旺斯的經歷,會隨身攜帶一本印刷製品,每到一個作畫的場景,就會開啟梵高的一幅畫,將旅者帶入梵高的世界。
這件事情給我印象很深。
所以後來在創業歷程裡會一次次借鑒他們的做法,我們嘗試在太平洋台東港邊帶隊員念大海的“太平洋上,我的孤獨如天堂的馬匹”;我們會嘗試在武陵農場的楓葉給隊員們說“你的一眼,是我們夢寐以求”。
我們也看到了隊員們因為這些設計、因為這些表達,而與一個個遠方產生了更加強烈的鏈結。
但,這太少了。
因為,世界太大了,旅行太大了。
如果未來,有上百家、上千家小眾旅行組織,專注某一個遠方、某一個形式,守住某一片山川湖海,將那些遠方所擁有的美好旅行感,落實成一個個精巧的旅行設計,並以此一次一次點亮遠道而來的旅人們,讓他們從日常的循規蹈矩裡跳脫出來,擁抱一個個全新而美好的在路上的自己。
那可能,就是一個個像我這樣的旅行手藝人們所期待的未來。
分享完了,希望能夠對旅行本質的理解、對旅行產品的設計多一些啟發和思考。
建議所有對旅行產品和情緒體驗設計有追求的人,可以通過足跡和鏡頭,看見真正遠方。
旅遊業的未來無比開闊,但也是一片片深邃無垠的海,到底哪裡才是屬於自己的岸?在那些確定性和不確定性裡,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