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2/0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洋務運動的失敗與不言敗

北洋艦隊的官兵
北洋艦隊的官兵
英法聯軍帶來滿清的挑戰,於是推動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從設置總理衙門標誌其開始,以甲午戰爭敗北宣告其失敗。洋務運動是失敗,卻不是一敗塗地,洋務建設也沒有因戰敗而停止,。
甚麼是「失敗」?所謂「失敗」,是預設了目標卻未能達到。例如一位學生以進入心儀的大學為目標,結果成績未符預期,帶點遺憾踏上另一種升學途徑,這可算為計劃「失敗」,卻不等於整個學習階段沒有意義,更不是手持的成績毫無價值。同一道理,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但不是改革沒有收穫,相反,改革意義重大。
在英法聯軍 (1857-1860) 的打撃下,洋務派以「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為目標,期望以西式軍備的建設對抗列強的入侵,當中以北洋艦隊最具規模,曾被美國《海軍年鑑》評為亞洲第一。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滿清不但在中日甲午戰爭 (1894-1895) 中戰敗,北洋艦隊更被徹底撃潰,反映未能達到「制夷」的目標,也反映同期進行的日本明治維新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
為甚麼洋務運動以失敗,究其原因,其一,領導者識見不足。他們的改革理念被「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所限制,認為中國的文物制度都較列強優勝,只要單單建設西方武備就足以抵禦列強,而忽略了政治、社會、經濟等層面的改革。沒有全面的改革,令洋務運動的成效大打折扣,但換另一角度,軍事成功必須有全面改革的配合?
其二,或者是更直接的原因,未能把「師夷」這個基本目標辦得妥當。由於受到守舊派的反對,如倭仁等,他們敵視洋務,既認為「奇技淫巧」,又批評花費不菲,對洋務的建設諸多阻撓。以北洋艦隊為例,在甲午戰爭前數年未有添置新艦隻,舊艦維修的進度也不理想,以至在中日的軍備競賽中被超前,令清軍在戰場開始已處於劣勢。
其三,洋務派的內部問題,也是未能把「師夷」辦好的原因。洋務派未能通力合作,初期有李鴻章與左宗棠的角力,後期有李鴻章與張之洞的交惡。由於洋務建設依靠地方官員推動,依靠各自籌募經費,於是容易各自為政,加上洋務派未能擺脫官僚習性,如提拔私人部屬,容忍貪污等。在此環境下,軍備改革難有預期的成績。
唐胥鐵路
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但不等於洋務建設終止於甲午戰爭,相反,洋務建設還是延續下去。軍事方面,海軍重組為「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西洋軍備仍是繼續添置。經濟方面,招商局的業務拓展至開辦銀行。教育方面,同文館仍然每年有畢業生,後來併進京師大學堂。鐵路的鋪設更漸成風氣,電報的應用,更取代了「快馬加鞭」速遞詔書... ...
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但不等於沒有意義,相反,它是改革的里程碑,是學習歷程中的關鍵一步,為軍事、經濟及教育的現代化奠下基礎。從器物開始,是合情合理的表現,然後發現不足,繼而有制度、社會、文化等改革的期望。從這個角度,洋務運動的成與敗變成次要,重要是完成了一個階段的學習,接下來,有識之士醒覺學習器物的不足,而推動維新運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