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理解新聞室中的「影像」與「文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 攝影操作手冊1

📷
大約兩週前,我從訂閱的新聞媒體電子報讀到了這篇文章《我走進了「接近真實」的北韓》,點開之後便感到有點生氣;我因為標題、引言及照片,進一步點擊去閱讀文章,打開之後發現是一篇兩個媒體共同合作發佈的文章,更直白地說這是一篇交換文。
在媒體不景氣的時代,有限的資源似乎讓這件事順理成章;再想到現在媒體工作自己,我們也常會這樣去操作。後來我又重新想過自己的使用者體驗,為什麼這樣的文章會讓自己生氣?過去覺得理所當然,但這其中似乎牽動著讀者、媒體的關係,進而引發兩者的板塊運動。(這個問題先不談)
📷從電子報中我其實分辨不出什麼是媒體自產的「報導」、交換的「文章」或「邀稿」。從表列的多元中我強化了該媒體的專業性與能力,然而在我進一步點擊後,這些面向得到了反效果,同時惹怒了我。
更讓我生氣的是文章影像中的文字
在過去的新聞室裡,影像與文字各自有其功能性與位置,文字長期以來是新聞「版面」的主體(長期爭鬥下的勝利者);可是在新聞室之外,影像與文字各自有成為主體與論述的能力,依各自不同的屬性與功能展現出不同的樣貌或思緒;譬如攝影集之於散文、圖片故事之於報導文學等等,在影像敘事光譜的極端可能是電影或紀錄片,而文字敘事則可能是劇本或長篇小說。
然而不幸的是,這兩種傳播工具被放在新聞「版面」上同台競技,從此結下難解的樑子;兩者間沒有一刻不停止爭鬥(當然現代有更多的工具加入爭鬥),從他們自身到呈現結果,到使用他們的操作者。

影像與文字於新聞室中的角色

文字作為新聞室長期的勝利者,其版圖並非從未衰減,現在,文字版圖已被更多的侵略者攻城掠地;影像作為文字長期爭鬥的對象,某程度來說已被馴服在文字的規訓之下,也就是新聞攝影的規則。
影像相對於文字,在傳播上是更為模糊的工具,當一段文字被書寫下來,是清楚地錨定訊息內容,但一張照片則承載了更多的意念;從事影像工作的人普遍認為,更多元、更深層、更延展邊界的影像內容是更高的標準,新聞攝影也應該如此。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影像被當成證據在新聞「版面」上被使用,從近十年世界上幾個重要的新聞攝影大賽得獎作品可以看出(特別是荷蘭世界新聞攝影獎),主流已經脫離證據影像的趨勢。
📷同樣一張照片,不同的「圖說」,便改變了影像與文字的主客位置。看似輔助影像的「圖說」,一瞬間就奪去影像的話語,並且以文字邪惡的意念主宰一切,殺人不見血。

「專業操作者」與「專業多作者」的差異

「圖說」是新聞室裡文字的遺毒、影像的枷鎖;影像想要延展獨立,文字想要錨定主宰,而「圖說」正是劊子手。「圖說」在新聞室裡有太多政治正確的語言包圍,以致於無法根除,影像只能在操作中盡力降低「圖說」的戲份,讓「圖說」看起來持平中庸,甚至有時看起來像是跟影像同一陣線;但這樣的美好基礎相當脆弱,文字的反撲簡直是易如反掌,而這篇文章正好呈現了這樣的典型,觸怒了為影像工作的我。
影像或文字之所以可以被稱作「專業」,即表示其本身已具備哲學性探討與單獨成立為主體的獨立性,而各自的操作者若是認同且熟悉這部份則成為「專業操作者」。因此,每個人都會拍照、寫字、說話,但不表示每個人都是「專業操作者」。過往新聞室著眼的「專業」,現在變成讚賞「多作」,變成「專業多作者」;「專業操作者」早已隨著新聞室的獨佔霸業被歷史拋棄,可是歷史進程不是一刀劃下就切得乾乾淨淨,即便新聞室地位動搖,「專業多作者」多過「專業操作者」,可是仍有部份「專業操作者」在頂住底線,也是所謂的老派吧。
📷影像並不像文字相對容易精煉或變動。一張突出的影像必須觀察、等待,然後花時間按下快門,並且認真以對,不是隨便順手一拍就行了。這不是說文字就拍不出好照片,而是雙方對影像的認知與立場就是根本上的不同。就舉北韓這個例子,這個神秘國度好像是隨便怎麼拍都會很有味道,但「專業操作者」還是能辨別與展現出差距。

備註:

攝影記者Ed Jones的北韓照片
文章中Ed Jones照片原始出處

衍生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會員
35內容數
新聞攝影在台灣就如同雞肋,看似重要又不重要,從媒體呈現的架構看起來就是一個圖像世界,事實上就像果蠅的複眼看世界,氾濫而失焦。新聞攝影是另一種白色巨塔,外人看起來巨大而神秘,按圖索驥、緣溪行,或許就能發現箇中天地。就自己從事新聞攝影工作十餘年的心得分享所思所聞,提供觀看新聞影像的多重視角。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在那一場典禮上,沒有人會懷疑這樣的天作之合,然而這卻是繼母的毒蘋果,在眾人的見證下,牢牢的折磨他們,把愛化成恨的配方,一點一滴的根深蒂固。直到那一天,閃過陽子腦袋的五字念頭,他們的愛蛻化了,變成更純粹精煉的愛。</p>
<p>因此,我希望改變原本一次性的安排,希望可以更紮實的給予支持這個計畫的夥伴,這會是一個半年小型工作坊的型態,大家可以在這半年內更密切的互動、拍攝與討論,每個月至少聚會一次,每日我會提供適合大家採訪與拍攝的新聞行程,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跟各位在現場採訪拍攝。</p>
<p>接下來我會兌現我提案時的訴求,每月至少一篇關於新聞攝影領域個人的實務分享與觀察,當然在時間精神允許下,我應該要多所付出給我們一起的夥伴。至於認同我、要與我一起到新聞現場的夥伴,請來臉書發訊息給我,我把大家加進同一個群組,平時我會不定期將每日大家適合的行程公布在其中,大家有時間就可以去拍些作品,我們可以多次聚會,看作品、討論作品,當然也可以隨時線上討論。有大事件時再一起到現場拍攝,也許我可以試著在風傳媒的風攝影中刊登大家的作品。</p>
<p>「記者」這個職業身份存在著先天的曖昧,它是一個延續自古老的刻印、一種威權的遺毒,如果現今要去定義它便會顯得左支右絀,「攝影記者」與「新聞照片」也是陷入相同困境。與其說著名攝影大師布列松是一位優秀的攝影記者,不如說他是一位漫遊者與見證者,《心靈之眼》書中提到他的職涯經歷與攝影心得,他覺得攝影師最好能隱身在市井街坊,冷靜精準的用照片拍下眼前所見。</p>
<p>「台灣新聞攝影大賽」(Taiwan Press Photo Contest)是台灣唯一以報導影像為主體的競賽,仿造荷蘭「世界新聞攝影大賽」(World Press Photo)的架構,秉持公平公開、開放評審,不僅為台灣大眾帶來過去一整年,這片土地上發生的影像與故事,更期盼創造如同荷賽的高水準、高質量作品和效應,用台灣觀點向大眾及世界發聲。</p>
<p>要開始在SOS發表文章了,心裡七上八下,不知道該用怎樣開始?用什麼口吻開始?根據SOS的精神之一,希望建立讀者與作者之間的深度互動,就我自己而言,我則是抱著與讀者多向交流分享的態度在這邊發表,所以我決定用第一人稱的說話方式,來跟大家聊聊與討論。</p>
<p>在那一場典禮上,沒有人會懷疑這樣的天作之合,然而這卻是繼母的毒蘋果,在眾人的見證下,牢牢的折磨他們,把愛化成恨的配方,一點一滴的根深蒂固。直到那一天,閃過陽子腦袋的五字念頭,他們的愛蛻化了,變成更純粹精煉的愛。</p>
<p>因此,我希望改變原本一次性的安排,希望可以更紮實的給予支持這個計畫的夥伴,這會是一個半年小型工作坊的型態,大家可以在這半年內更密切的互動、拍攝與討論,每個月至少聚會一次,每日我會提供適合大家採訪與拍攝的新聞行程,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跟各位在現場採訪拍攝。</p>
<p>接下來我會兌現我提案時的訴求,每月至少一篇關於新聞攝影領域個人的實務分享與觀察,當然在時間精神允許下,我應該要多所付出給我們一起的夥伴。至於認同我、要與我一起到新聞現場的夥伴,請來臉書發訊息給我,我把大家加進同一個群組,平時我會不定期將每日大家適合的行程公布在其中,大家有時間就可以去拍些作品,我們可以多次聚會,看作品、討論作品,當然也可以隨時線上討論。有大事件時再一起到現場拍攝,也許我可以試著在風傳媒的風攝影中刊登大家的作品。</p>
<p>「記者」這個職業身份存在著先天的曖昧,它是一個延續自古老的刻印、一種威權的遺毒,如果現今要去定義它便會顯得左支右絀,「攝影記者」與「新聞照片」也是陷入相同困境。與其說著名攝影大師布列松是一位優秀的攝影記者,不如說他是一位漫遊者與見證者,《心靈之眼》書中提到他的職涯經歷與攝影心得,他覺得攝影師最好能隱身在市井街坊,冷靜精準的用照片拍下眼前所見。</p>
<p>「台灣新聞攝影大賽」(Taiwan Press Photo Contest)是台灣唯一以報導影像為主體的競賽,仿造荷蘭「世界新聞攝影大賽」(World Press Photo)的架構,秉持公平公開、開放評審,不僅為台灣大眾帶來過去一整年,這片土地上發生的影像與故事,更期盼創造如同荷賽的高水準、高質量作品和效應,用台灣觀點向大眾及世界發聲。</p>
<p>要開始在SOS發表文章了,心裡七上八下,不知道該用怎樣開始?用什麼口吻開始?根據SOS的精神之一,希望建立讀者與作者之間的深度互動,就我自己而言,我則是抱著與讀者多向交流分享的態度在這邊發表,所以我決定用第一人稱的說話方式,來跟大家聊聊與討論。</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小報文化小記者生存紀事EP01 小報文化是台港資某報紙的特色,即使它的記者數和資源是數倍於傳統平媒的。這讓台水傳統平媒很不適應。我個人把臥韱採訪配合同事在外頭公共場地拍攝的沒爭議的鐵則,主要是要以踢爆台灣不公不益不文化的亂象,滿足觀眾自以為偉光正的三歡來批評見報的新聞,這對公部門影響力很大,他們還
Thumbnail
寫作的力量:超越影像與畫作的深度表達 在現代社會,照片和畫作作為視覺藝術的代表,常被用來紀錄和傳達特定瞬間的美好或情感。 每一張照片和每一幅畫作都是藝術家眼中的世界呈現。 它們以靜態的方式捕捉了短暫的瞬間,讓觀者能夠在無需言語的情況下感受到其內涵與情感。
原本我擅長的創作工具是攝影,用相機拍照和文字創作的「節奏」很不一樣。 攝影師是捕捉瞬間的專家,每張照片都是幾百分之一秒的事情,也是累積好幾年的事情。 攝影的創作節奏很快速、立即,憑著長期累積的經驗,判斷什麼是精彩、什麼是無聊,一股直覺必須憋在氣裡,觀察環境,耐心探索有潛力的畫面,在它的附近環繞,
Thumbnail
攝影藝術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領域。文章指出,現代攝影更注重相機媒介在藝術中的運作,而非單純的拍照。這種趨勢對於亞洲以外的攝影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若想深入瞭解這個趨勢,或者提升攝影技巧,文章作者設計了兩門課程供感興趣的讀者參加。
Thumbnail
最近網傳有中共紅媒記者在台灣盯梢政論節目,一定要播出所謂「政治正確」的節目出來。 對於這樣的事我深有同感,在許多年的政治評論中也曾經遇過相同的情況,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來我在一家文學網站寫文章,常常針砭時政,後來到一家網路報社投稿,這家網路很夠意思,報社剛成立,需要一些社會議題的討論,我一來
近年來,我開始關注起韓國電影中所傳達的政治意義與現代性,偶爾也觀看網飛上的電視影集。不過,坦白說,我的觀劇行為有明確的目的,就是解析它們運用商業手法包裝嚴肅議題的技術(即使有時為了戲劇效果而誇大情節),然後儘可能把這些進步的影像技術引進小說創作裡。我個人認為,小說家習得了高超的電影拍攝手法,有諸多的
腳本討論完之後,依照約定的時間走到錄影的場地。工作人員將公共空間打造成微攝影棚,曾與同事吃飯的吧檯,成了新聞室裡的主播檯。左右兩旁的燈光打在我身上,溫熱的氛圍正起。但當我發現只有鏡頭在眼前,而不是聽眾時,突然可以理解演員說著對著鏡頭演戲的感覺,真的有點不知道該看哪裡,自然有些尷尬與不自在。
Thumbnail
現在的確是影像當道的年代,但「文字」並沒有因此消失,因為人們還是透過文字在溝通,所以在寫業配文時,也請「輸出自己的想法」,字數可以不用多,二、三十字也可以增加你文章的溫度。
Thumbnail
備註:國外的新聞真是無奇不有,drama到一個極致,太適合改寫成小說了,供大夥兒圖個樂呵! +++++++++++++++++++++++++++++ 最近,我在崗位上挖掘到一件有趣的事。 由於工作職責的因素,我和同事經常可以調閱到一些監視器的影像,然後,順便吃瓜。 今日所見的影片堪
Thumbnail
在這個人手一支手機,人人都可以是新聞人的時代,新聞的價值是什麼?是這部片帶給我最大的省思。 《驚爆焦點》描述波士頓郵報中的一個部門─「Spot Light」這個僅僅四人的,一個報社裡作專題報導的部門,某天在新任總編上任後,丟出一篇關於天主教性侵醜聞的專欄評論,問著當下各部門的編輯,為什麼沒
Thumbnail
小報文化小記者生存紀事EP01 小報文化是台港資某報紙的特色,即使它的記者數和資源是數倍於傳統平媒的。這讓台水傳統平媒很不適應。我個人把臥韱採訪配合同事在外頭公共場地拍攝的沒爭議的鐵則,主要是要以踢爆台灣不公不益不文化的亂象,滿足觀眾自以為偉光正的三歡來批評見報的新聞,這對公部門影響力很大,他們還
Thumbnail
寫作的力量:超越影像與畫作的深度表達 在現代社會,照片和畫作作為視覺藝術的代表,常被用來紀錄和傳達特定瞬間的美好或情感。 每一張照片和每一幅畫作都是藝術家眼中的世界呈現。 它們以靜態的方式捕捉了短暫的瞬間,讓觀者能夠在無需言語的情況下感受到其內涵與情感。
原本我擅長的創作工具是攝影,用相機拍照和文字創作的「節奏」很不一樣。 攝影師是捕捉瞬間的專家,每張照片都是幾百分之一秒的事情,也是累積好幾年的事情。 攝影的創作節奏很快速、立即,憑著長期累積的經驗,判斷什麼是精彩、什麼是無聊,一股直覺必須憋在氣裡,觀察環境,耐心探索有潛力的畫面,在它的附近環繞,
Thumbnail
攝影藝術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領域。文章指出,現代攝影更注重相機媒介在藝術中的運作,而非單純的拍照。這種趨勢對於亞洲以外的攝影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若想深入瞭解這個趨勢,或者提升攝影技巧,文章作者設計了兩門課程供感興趣的讀者參加。
Thumbnail
最近網傳有中共紅媒記者在台灣盯梢政論節目,一定要播出所謂「政治正確」的節目出來。 對於這樣的事我深有同感,在許多年的政治評論中也曾經遇過相同的情況,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來我在一家文學網站寫文章,常常針砭時政,後來到一家網路報社投稿,這家網路很夠意思,報社剛成立,需要一些社會議題的討論,我一來
近年來,我開始關注起韓國電影中所傳達的政治意義與現代性,偶爾也觀看網飛上的電視影集。不過,坦白說,我的觀劇行為有明確的目的,就是解析它們運用商業手法包裝嚴肅議題的技術(即使有時為了戲劇效果而誇大情節),然後儘可能把這些進步的影像技術引進小說創作裡。我個人認為,小說家習得了高超的電影拍攝手法,有諸多的
腳本討論完之後,依照約定的時間走到錄影的場地。工作人員將公共空間打造成微攝影棚,曾與同事吃飯的吧檯,成了新聞室裡的主播檯。左右兩旁的燈光打在我身上,溫熱的氛圍正起。但當我發現只有鏡頭在眼前,而不是聽眾時,突然可以理解演員說著對著鏡頭演戲的感覺,真的有點不知道該看哪裡,自然有些尷尬與不自在。
Thumbnail
現在的確是影像當道的年代,但「文字」並沒有因此消失,因為人們還是透過文字在溝通,所以在寫業配文時,也請「輸出自己的想法」,字數可以不用多,二、三十字也可以增加你文章的溫度。
Thumbnail
備註:國外的新聞真是無奇不有,drama到一個極致,太適合改寫成小說了,供大夥兒圖個樂呵! +++++++++++++++++++++++++++++ 最近,我在崗位上挖掘到一件有趣的事。 由於工作職責的因素,我和同事經常可以調閱到一些監視器的影像,然後,順便吃瓜。 今日所見的影片堪
Thumbnail
在這個人手一支手機,人人都可以是新聞人的時代,新聞的價值是什麼?是這部片帶給我最大的省思。 《驚爆焦點》描述波士頓郵報中的一個部門─「Spot Light」這個僅僅四人的,一個報社裡作專題報導的部門,某天在新任總編上任後,丟出一篇關於天主教性侵醜聞的專欄評論,問著當下各部門的編輯,為什麼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