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2/2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格格不入的人生宣言 #閱讀感想

「如果有人曾經讓你覺得像個廢物,那麼這本書就是寫給你看的。」
也許是開頭這句話,讓我點下了購買鍵吧。看完此書幾天了心中仍是滿滿的感慨,我就是曾經覺得自己像個廢物的人。
雖說跟作者的生命歷程相比,我的顯得像是小巫見大巫。
一直以來我都身受原生家庭的影響而感到痛苦,甚至罹患情緒疾病。曾經讀過一本書「非凡韌性」, 讓我認識到一個詞彙「被剝奪的悲傷」。
「被剝奪的悲傷:失去其中一位家長的孩子也是孤兒。失去一個母親者是母系孤兒,失去父親者則是父系孤兒。有別於傳統觀念的認知,孤兒並不是必定住在孤兒院,大多數失去其中一位家長或雙親的孤兒,會與僅存的另一位家長、祖父母或其他親戚同住。」—摘自非凡韌性
有別於傳統定義的孤兒,許多人無法意識到自己其實是孤兒,甚至是不知道自己有資格訴說悲傷、痛苦。其實就算是有機會訴說好了,大部分的人也覺得我們沒有資格。
「你應該要覺得自己很幸福呀,你看看非洲的那些難民」
「你應該要覺得自己很幸運呀,你看看那些無家可歸的人」
「至少你還有地方可以住呀」
「至少你現在活得很好呀」
以上是我訴說後獲得的回饋,所以人生到底要多痛苦,悲傷才有資格被看見?這曾經是我心中的疑問。
「我們有些人不管怎樣,從出生一直到我們整個生命的進化歷程,包括現在,就是完全找不到一個可以融入的方式」
來自單親家庭的我,沒有主要的照顧者,受過控制型教育,也受過放任型教育。「好好喔,你父母都不會管你」其實這種羨慕,從小聽我在耳裡一直覺得很奇怪。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才終於明白了那種感覺是格格不入,原來我是異類。
「你無法理解什麼是家」,曾經有交往對象這樣對我說,或許吧,對當時還稚嫩的我而言,我可能真的不太懂。國中作文題目「家」,我還寫家是個讓我放東西跟睡覺的地方。
「我們即使無法融入一般常規的社會群體,但會試著發展出一個個直得活下去的身體、聲音或是生命。」
也許也是如阿德勒提出的自卑與超越,我拼命的去理解,什麼是家。
什麼是家呢?現在對我而言,家是個隨時都能安心回去的地方,家人們不論互動模式為何,我們都會相互扶持。
大概是理出這個定義後,對於與人建立起新的一個家,變得困難了。
我覺得我的混亂和需求是如此的令人感到噁心、不恥。
曾經在我生命遇到重大轉折,因而導致我病情加重,求助身邊的人我聽到這句話「你有沒有想過是你自己不想好起來」,當時的我每周看一次醫生﹑心理諮商,甚至一周三次中醫針灸,就是為了趕快恢復健康,但身旁的人的回饋卻是如此殘忍。
我很感謝我的醫生、心理師,陪著我走過漫長的療癒之路,但還是有許多一個人的時間,他們也無法總是陪伴著我。
知道自己走在這一條感覺和別人有所不同的岔路並不孤獨,這種感覺我很喜歡。
書籍陪伴了我一個人的時光,經由不斷地閱讀書籍,我找尋到了與我有共同生命體驗的人,陪我走過那段苦痛。所以我就想吧,若我寫出來讓跟我有類似經驗的人看到了,能否讓你也能知道,你不孤單不寂寞呢?
我只是為了自己而開始寫作,因為我需要一個可以表達出傷痛的方式,這個傷痛已經背負在身上有好長的一段時間。
國中的我曾很喜歡寫作,高中的我喜歡繪畫,但創作的過程巨大能量的釋放,曾讓我痛苦不已,於是我封筆了至少十年,大學畢業後也鮮少繪畫,但去年我終於可以開始書寫,開始能勇敢與自己對話。
你可以相信自己是個一無是處的廢物,不值得活下來,但你仍然可以幫助別人。
偶爾我還是會被拉往黑暗的深淵,我自己也還在學習與傷痛共處,但在獲得專業人員與書籍的幫助下,我開始希望自己也能開始幫助別人。
這也是為什麼,我相信善循環。
看完這本書,我希望未來我能看見跟作者一樣的光景。
我看到每一件我們現在還有過去曾經成為的事物,如同交織成美麗夜空的繁星,讓我屏氣凝神觀賞。如果異類也有一首歌,就讓我們的歌如同夜空,即便是死亡光也熠熠生輝。
推薦這本書給所有的異類。
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請追蹤我的IG @peggy.letsgotowonderland
閱讀對我而言不僅是個興趣,而是我的人生導師、我的摯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