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4/21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魏晉風雲-將軍王羲之】

王羲之是什麼時候的人? 東晉人,生於西元303年,卒於361年,虛歲五十九。 生於八王之亂的終結,卒於前秦統一北方的時期。 絕對是五胡時期的上好江東代言人。 王羲之的父親叫王曠,是西晉末代淮南太守。 當然,後人更知曉的是他堂伯王導,不過在西晉滅亡之前,王曠的官職是比較大的。 而淮南這個關鍵的位置,也讓王曠一家涉入了司馬睿下江東之策。 這時候,王羲之才五歲。 五歲的曹丕已經嚇嚇叫,五歲的王羲之卻是憨傻少言,沒人當他一回事。 (光看皇帝還以為古中國的豬是在天上飛咧。) 就這樣,過了八年。 洛陽被匈奴攻破,西晉最後一任皇帝在長安即位,封江東的司馬睿為丞相。 已下江東的瑯琊王家,十三歲的王羲之,去拜訪了當時的丞相長史周顗。 周顗發現這個少年深藏不露,遂在宴席中站了起來。 當時流行吃現場燒烤,其中「牛心」更是最貴重的美味。 剛烤好的牛心,本應按坐席次序分之,但周顗這個做主人的卻主動走上前去,割了一塊,先奉給末座的十三歲少年。 在座的人都知道,周顗的意思是,這個少年,必將不同凡響。 長大後的王羲之脫胎換骨,不但寫得一手好字,更是清談界的高手,與人辯論不但言辭清楚易懂,引經據典推理邏輯更是一把罩。 哇,王羲之真是天才啊。 不是,人家也是苦練多年,讀書寫字,藝術賞析。 但是《晉書》就不會跟你說這種事。 沒有一個作品能承載歷史的真相:就連正史也不能。 所有對過去的記錄,只是一個又一個的角度。 不管再怎麼整理,編寫者都會有自己的立場。 收集資料,抽絲剝繭,更是耗時費力。 或許哪天可以有人寫出能夠判斷史料的人工智慧吧,這樣我們只要把所有的歷史都輸入進去就可以得到正確的答案。 比方奧創之類的。 現在就是從單一的《晉書》來了解這個時代。 我不是學者,我是初學者。 所以標題也不從「書聖王羲之」,而是將軍。 是從政壇角度看過來的王羲之。 那王羲之闖出了名號,兩大阿伯就對他上心了。 當此之時,說的自然是王導與王敦。 剛好,竹林七賢阮籍……的堂弟阮裕在王敦那當主簿。 王敦就曾跟王羲之說,你是我們家的驕傲,一定不能輸給阮主簿啊。 阮裕也是知道主子機歪,索性就連王羲之在內,挑了三個王家青年俊傑,號為「三少」。 王家權勢越來越高,晚輩也都如此優秀,太尉郗鑒就決定跟王導結親,派了個門生前去拜訪。 王導叫來者自己去東廂房挑人。 門生回去之後跟郗鑒說,王家的少年都不錯,但聽說我是去挑女婿,大家都有點矜持。 只有一個人還躺在東床上吃吃,像什麼都不知道一樣。 郗鑒一聽:「就決定是這個了。」 這就是東床快婿的由來,大家應該聽過很多更精彩更詳細的版本。 不過《晉書》就寫這麼點。 史書真正有趣的是,時間。 事實上,郗鑒這個人在東晉,是一步一步慢慢從底層往上爬的。 他的官職一輩子都沒有超過王導,直到咸康四年(西元338年)。 郗鑒升為太尉,王導從為太傅,兩人約略平齊。 然而一個月後,東晉改為丞相制。 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子,當然是要給王導的。 一年兩個月後,郗鑒過世。 簡單說,郗鑒有資格去王家擺譜,也就頂多那麼一個月的時間。 當時,王羲之已經36歲了。 很奇怪嗎? 一來王羲之是王家奇才,二來,王羲之最精華的二十歲時,王敦造反了。 事後朝廷雖未追究瑯琊王氏,但當時必是人人自危。 王羲之雖然寫得一手好字,學識又豐富,可東晉需要的是打仗的人才。 一開始,王羲之不過是皇宮的文書官。 班固也是這樣起家的,但班固當時家裡很窮。 王羲之可是「王與馬共天下」的王家菁英耶。 從東床快婿的故事,我們應該要注意到,王羲之對於名利看得很淡。 說白點,不積極當官,也不積極成家。 郗鑒就此挑中他,也未必就是真的。 反倒是王導要王羲之「站起來」的可能性,只怕更大。 選擇這條路就會發現,王導下重本了。 接下來,連東晉外戚霸主小亮哥:庾亮都徵召了王羲之。 特別在哪?特別在那一年,小亮哥本來要發起鬥爭,廢了王導。 而郗鑒就出來當和事佬啦。 這個晉成帝末年三巨頭的交點,就是36歲的王羲之。 征西將軍庾亮召王羲之為參軍。 不日,庾亮升為司空,遷王羲之為司空長史。 真的是不日,庾亮跟郗鑒是同一個月升官的。 可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隔年,王導先死,郗鑒跟著走,就連亮哥也生了重病。 但有情有義小亮哥就上了一書,表示王羲之「清貴有鑒裁」。 庾亮死後,朝廷就升王羲之為「寧遠將軍,江州刺史」。 這個江州可不是成都南邊那個江州,是晉惠帝新設的州府。 管轄地區多有變動,大致上就是三國時代,孫權跟劉表的交戰區。 大家打著打著就好上了,是吧?中國歷史不外如是。 重點是,對東晉來說,江州就是實質上的「抗戰最前線」之一。 也是庾亮的「寶地」。 注意了,庾亮只是死前寫了一張考績表。 是朝廷主動讓考績良好的王羲之升上去接替主管。 問題是,在三巨頭幾乎同時去世的東晉朝廷,誰是老大? 答案是庾亮的弟弟:庾冰。 從這邊要看到的是,庾家跟王家還保持著一定的關係鏈。 求生存不意外,東漢的外戚基本上也是幾大家在輪替。 王庾兩家的關係,在王羲之跟庾冰之間,看起來還算不錯。 但另一頭就不妙了。 那是王允之跟庾懌的問題。 簡單說,當時王允之本是西中郎將,負責建康北面的防守。 庾懌也是阿亮的弟弟,原本跟大哥一起在江州搞北伐。 那庾亮過世之前,其實吃了一次敗仗,在那邊「諸葛亮式」自請降級。 庾懌也連帶一起。 小冰冰可能沒搞清楚大哥的意思,批了個准,結果大哥又上書。 說庾懌很好很棒,你不能這樣就廢了他。 這可難倒小冰了。 緊接著,王羲之的A+考績又來,小冰乾脆來個大風吹。 叫做:王羲之任江州刺史,庾懌任西中郎將,王允之任南中郎將。 耶?那原本的南中郎將呢? 在庾亮過世前,剛好殺掉了。 完美的大風吹,對吧? 主管都是這麼想的。 實際上,王羲之懶蟲一條,庾懌對這個分配也大為不滿。 王允之更出來靠腰說:阿冰哥你處理王導的兒子方式不對啊。 所以說真的,東晉政治能不碰盡量不碰,貴圈真亂。 於是很快的,王允之又去取代了王羲之。 庾懌更生氣,試圖給王允之下毒……後來兩個都沒好下場,不過這些事發生在什麼時候,不是那麼清楚。 普遍認為就是在晉成帝過世前後。 總之,東晉又換了一個皇帝。 咱們的主角王羲之又不用當官了,別人可能不爽,他老哥是真正爽。 新皇帝,朝廷大臣都說,應該要把王羲之徵召入朝啊。 王羲之不要。 統統不要。 很快的,庾冰這一票也走了。 而跟王羲之一樣,在這近十年間屬於不要不要的隱士派,有臥龍出山了。 這頭名叫殷浩的臥龍,即將跟桓溫一同掀起新的風暴。 不過這時他只是負責勸說王羲之一起回朝。 王羲之卻回答:「我向來沒有政治圈的抱負,王丞相當年要我入朝,我所寫下的『不願意』誓約書,到今天還保存著,您的參政與否,跟我無關。」 「我的心願,就是兒娶女嫁,這些我的親朋好友都知道,也不是一兩天了。」 「如果你真的要起用我,我願意擔任使者,不管是匈奴國還是巴蜀國,我都能去宣揚國威……雖然我不是專才,但也不是凡俗可比。」 「看得起我,能夠信任我的話,我想這個冬天就是適合出發的時機了,靜候佳音。」 傻了對不對?我都傻了。 王羲之到底在說什麼? 原來,他志不在朝堂,在於縱橫。 偶像還是東漢末年的太傅馬日磾。 結果,殷浩沒能幫他爭取這個出使四方的任務,只是入皇宮任護軍。 王羲之最討厭就是這個,於是申請外調。 當過刺史,一般地方官的小廟,早已容不下王羲之這座大菩薩。 他只好申請去當左宣城的內史。 仍遭打槍,最終被任為右會稽內史,兼右軍將軍。 就像阮步兵,嵇中散一樣,大家也會稱呼王羲之為「王右軍」。 年約五十的王羲之,就此從桓溫與殷浩的政爭中抽身。 然而,他的右會稽內史一職,是從太原王氏:王述手中接過的。 當時王述適逢母喪,但服完喪之後,由於殷浩北伐失敗,王述就這麼接掌了軍政大權。 王述年輕時與王羲之齊名。當時王羲之接任,王述覺得他應該要來拜拜碼頭,問一下交接事宜啦送個禮什麼的。 哪知道王羲之就來上過一次香,沒了。 王述在家每次聽到長官出行的號角聲,都想說王羲之要來了。 一次,兩次,三次,年復一年,王羲之再也沒有見過王述。 ……不知道為什麼,好像可以完全感受到王述的不爽呢。 王述得掌大權之後,就來找麻煩啦。 王右軍也是很霸氣的,直接上書朝廷說:我建議把會稽獨立出來,不要受王述管轄。 結果是馬上就被輿論幹到翻過去。 王述也趁著這個機會,表示哇那你這個會稽欠督導喔,調卷宗了啦。 看你王羲之這幾年會不會做?不會做又不問前輩,這就是不長眼。 王述還不是找王羲之嗆,而是把他的主簿叫出來電。 ……不知道為什麼,好像可以完全感受到王羲之的不爽呢。 於是,王羲之辭官不幹了。 「謹以今月吉辰肆筵設席,稽顙歸誠,告誓先靈。自今之後,敢渝此心,貪冒苟進,是有無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載,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誠,有如皦日!」 你看他有多氣,這種生兒子都滅爸的毒誓也發出來了。 還好,退休之後的王羲之,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遊山玩水,出海釣魚,修仙求道…… 朝廷知道他發的毒誓,也不再徵召。 六年後,王羲之過世。 東晉朝廷想要追贈他官職,但他的兒子們仍是拒絕了。 同為書法大師,王羲之並沒有像三國鍾繇那樣獨霸一方,權傾一時。 但瑯琊王氏的身分,仍是令他一生都在權力中心打轉。 而人生的失意,也往往就是催逼藝術家們綻放才華的時候。 前有曹植,後有蘇軾。 正因少了一個英雄。 世上才多了一個王羲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