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2|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魏晉風雲-桓溫的北伐之旅】

桓溫,譙郡桓氏人,其父有「人倫識鑒」之能。 在東晉下江左之際,桓父本無甚突出,但所往來友人,卻紛紛在王敦之亂後,成為東晉的中流砥柱。 正應雞犬升天的桓父,不幸為反賊所害,桓溫,也就趁勢而起。 藉由外戚庾氏的力量,桓溫成為了駙馬爺,加官晉爵,獨霸一方,好不得意。 就在這時,西蜀李朝式微,桓溫不顧朝廷反對,出兵西征。 事實上,李朝早就派人過來投降了。 桓溫立下堪比司馬昭的功績,進位征西大將軍、開府,封臨賀郡公。 時為晉穆帝永和四年。 隔年,後趙石虎稱帝。 這年頭,稱帝者不計其數,但後趙既是東晉多年死敵,更承繼滅晉道統。 對於東晉而言,石虎的動作,最是不能容忍。 但當時東晉最大的麻煩,應屬南越反亂。 桓溫正在處理,朝廷就封了北方慕容氏為大將軍,抗之。 然而,南征不利,桓溫正一個頭兩個大的時候,石虎的死訊,傳來了江左。 桓大將軍即刻決定放棄南方戰線,北上伐趙。 先是上表朝廷,安排戰略,請求支援。 但桓溫這邊八百里加急,朝廷卻是一個八風吹不動。 桓溫知道,肯定是他的政敵殷浩在從中作梗。 這個殷浩是什麼來頭?憑什麼跟江左貴族世家作對,還做得有聲有色? 殷浩的父親,竟是江東本土派系的一員。 周處的兒子就是江東本土派。 除了東吳時代留下的基礎,本土派更重要的,就是起兵對抗西晉末年的荊陽之亂。 進而取得西晉所封的官職。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陶侃這個人。 簡單說,在司馬睿下江東時,陶侃的將軍職其實不比他低多少。 那這些地頭蛇,就像在【瑯琊王氏下江東】時說的,他們服的是王敦,不是司馬睿。 陶侃的民心基礎強大,跟著王敦討平不服,更深入交州,脫離了王敦的直屬。 巧不巧,王敦決定反司馬。 那朝廷立刻就決定拉攏陶侃,來抵禦王敦。 王敦亂平後,陶侃也就此成為東晉兵權最高的「軍閥」。 東晉朝廷幾乎把王敦的原領地,全部交給陶侃管理了。 這時候你一定會反應過來:難道就不怕陶侃成為下一個王敦嗎? 事實上,陶侃跟東晉朝廷的關係是很複雜的,一言難盡,此處不提。 回到殷浩身上,他的父親,就是陶侃成為頭號大軍閥後,朝廷安插在陶老闆身邊的「江北人士」。 效果十分顯著。 而年輕有才幹的殷浩,也順勢而起,跟桓溫一樣,受到外戚庾氏重用。 東晉立於江東也不過三十年左右,對於這個政權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中間人」。 但殷浩有自己的想法。 庾氏以至於桓溫,跟陶侃王敦一樣,都是擁兵自重的軍閥類型。 殷浩之所以會成為桓溫的政敵,就在於他是「勤王派」。 這時候所勤者,還真是個王:會稽王司馬昱。 殷浩時有盛名,朝野推伏,司馬昱眼看桓溫滅蜀,勢不可擋,就請求殷浩出山相助。 兩人相持經年,王羲之也出來打過圓場,但始終是放不下。 剛好東晉沒有什麼危險,政爭也不是什麼問題。 可這等北伐良機,諸葛亮都不會放過啊。 桓溫一怒之下,以自己的名義開始調動兵馬資源,大軍立刻往武昌集結。 老樣子,桓溫也是報告一下就算了。 一個月的時間,這支北伐軍已經展開行動。 桓溫先遣征北大將軍褚裒前行,攻打徐州。 另一邊,要求蜀地北方的梁州刺史配合進攻。 兵分三路,聲勢駭人,結果打輸。 有看過諸葛亮北伐嗎?就算只看演義也知道,諸葛村夫最常拿出來當敗戰原因的,就是糧運不濟。 其中一次,還因此廢了同為輔政大臣的李嚴。 北伐就是這麼可怕的兩面刃。 一直贏,朝廷要擔心功高震主了。 沒打贏?朝廷也要擔心大將回來遷怒了。 諸葛亮跟李嚴都不算交惡,尚且如此。 憑桓溫跟殷浩的交情,一回來那可是要大地震的。 殷浩不是傻的啊,當然也馬上準備對策。 就在這風雨欲來之時,撫軍大將軍會稽王司馬昱跳出來當和事佬了。 名號越來越長了吧?表示這個人很有事。 事實上,殷桓之爭,只是表象。 司馬昱才是當朝真正的攝政王……而後來,他也成為了皇帝。 總之,一場政變劇禍化為無形,朝廷安慰了桓溫,表是要讓他進為太尉,桓溫不受。 曹操都寫過《讓縣自明本志令》,桓溫也是見過東晉變遷的。 當什麼三公,坐什麼丞相,哪裡比得上如今八州無冕王來得踏實? 可人倒楣起來,真的是喝水也會嗆到。 桓溫這邊才退兵,後趙的皇帝就被殺了。 五胡演過好幾次了。 指定繼承人是漢人的玩意,胡人想要的是民選政府。 但是時代在進步。 一開始,石虎指定了一個十歲的小兒子當皇帝。 三十三天後,小兒子就被石虎的第九子給殺了。 而這時,石虎的第三子,又跳出來殺了九弟自立。 再沒過兩個月,石虎的養孫,以漢人自居的冉閔又殺了三叔。 冉閔建了一個魏國。 石家退回遼西,仍以帝王自居。 時代的浪潮,越來越是猛烈。 混亂的局勢,有能者居之。 而桓溫這時是敗軍之將,是無能者。 殷浩才是有能者,殷浩北伐,於焉展開。 開張大吉,殷浩一個翻身上馬,就摔了下來,靠北得要命。 還好,咱們殷將軍跟王羲之是好朋友,是縱橫派,不是馬上得天下派。 為後趙統領關中地區的氐帥苻洪率先來降,統領并州地區的羌帥姚弋仲也跟著降了。 這可比摔不摔馬還實際得多,大吉大吉。 但很快的,苻洪就給自己的軍師毒死了。 兒子苻健接手,殷浩直覺就是良機莫失,索性派人再收買苻健手下,打算直接接收關中勢力。 另一邊,姚弋仲也掛蛋了。 殷浩同樣在圖謀著,除去其子姚襄。 然而,玩謀略的,最怕情報失靈。 殷浩得到了一個錯誤的情資,以為苻健已死,遂前進洛陽。 抵達許昌時,就開始糟糕了。 謀反的,戰敗的,壞消息如雪片般飛來。 殷浩拔腿就跑,北方再度失陷。 北伐軍更是損失慘重。 桓溫這時候不落井下石扳回一城,還算是個合格的政敵嗎? 一耙打去,殷浩就此踏上李嚴之路,廢為了庶人。 據說,數年後,大權在握的桓溫寫了一封信給殷浩,邀請他回來擔任尚書令。 殷浩很高興,要寫回信,但卻怎麼也寫不滿意,反反覆覆修改了幾十次,最後恍惚之下,竟然把空白信件寄出了。 桓溫一看就很生氣,這是什麼無言的抗議嗎? 總之,殷浩從此再也沒有回到朝廷。 這種就類比諸葛亮跟李嚴的小故事,我是覺得聽聽就算啦。 跟前四史比起來,《晉書》對於戲劇性的要求更高。 上面主要是根據桓溫和殷浩兩人本傳所描述的北伐。 實際在帝王本紀中,整個局勢要複雜很多,很多。 略懂五胡十六國的應該都會知道,苻健、姚襄、冉閔,都不是出來打醬油的。 而殷浩的北伐曠日費時,總共長達四年。 桓溫也再次被請出山助戰。 說到底,這不是桓溫殷浩北伐而已。 一如諸葛亮北伐,只是曹魏包圍網的一個柱角。 這是五胡爭霸的最高峰,也是東晉整體的強力反撲。 一邊內鬥,一邊互相爭戰。 南與北的瘋狂局面,還會持續下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接續《新漢演義》,從三國曹魏到東晉滅亡的時代。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