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3|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苻堅大帝篇:北方一統】

西元365年,大秦,大燕,與東晉,再次於神州大陸上,搬演了三國演義。
威勢正盛的大燕,從東晉手上取回洛陽,更襲許昌,並且向西陳兵。
東晉展開北伐已有多年,但未入侵關中大秦,只與慕容大燕征戰不休。
如今燕軍南下,大秦也緊張起來。
苻堅也算是東線戰將出身,遂點兵親上前線以備。
然而,看似國泰民安的大秦,就在天王一動身之後,跟著騷動了起來。
首先是境內的匈奴左賢王衛辰起兵。
不是單于,由於臣服大秦,基本上就是認苻堅為大單于。
在《晉書》中,並未特別提及,但《資治通鑑》表示,這是前秦一連串內亂的開端。
又稱「五公之亂」。
叛亂延燒的速度快,苻堅的反應也快,隨即放下前線,調動禁軍助陣,回頭平亂。
勇猛善戰的鄧羌大顯神威,擒得衛辰,苻堅表示,降即不殺,你繼續回去管理。
至於其他幾個?天王殺之無赦。
然而,當匈奴左右賢王興兵時,大秦的宗室趁勢攻打了長安。
也等於對苻堅的「德治仁政」,投下了不信任票。
但無人響應,第一公兵敗身亡。
都說屋漏偏逢連夜雨,才平定關中北方亂事,地震大風統統來。
苻堅是儒法信徒,隨即再行德政。
越德政,越花錢。
散布的德政反應在稅收跟選票(?)上,需要時間。
苻堅需要拓展財源,他的軍師王猛也不是光會打嘴砲的。
一聲令下,王猛帶了兩萬兵馬,入侵荊北打草穀去了。
誰知道,王猛卻帶回了大量的荊州百姓。
不是,現在大秦缺飯吃,你一伸手又抓了十萬張回來吃飯的嘴行嗎?
這兩萬多戶的荊州百姓,更可能是王猛要跟「銀行」貸款的抵押物。
也就是拿來跟北方世族換錢的「人力資源」。
雖然得以度過難關,但只怕令地方世族更加壯大,無異飲鴆止渴。
且如此一來,穩得住中央,卻穩不住邊疆。
大秦與西涼接壤的羌族,跟西涼張氏底下的叛將聯手,也打算搞點事。
王猛再次出擊,並要求西涼張氏自己出來清理門戶。
說到底,這些神經病在五窮六絕的地方叛亂,就算劃地為王還是要吃土啊。
難保背後沒有黑手支持,是吧?
不過你怎麼猜想得到,一切都是孔明的陷阱啊!
西涼出兵攻打叛將,王猛也帶兵來到前線,二一添做五,跟叛將們匯流的,卻是王猛。
大秦跟西涼,非正式的開戰了。
不過很遺憾的,王猛沒能戰勝西涼,索性喊話:「不打了不打了,我們是來平亂的,現在你們的叛將投降了,我要去打我們的叛將了。」
西涼軍也不戀戰,把爛攤子丟給王猛就撤回了。
這一場充滿權謀的西涼之戰,大秦看似平安下莊?
不,五公之亂的第二波,隨之展開。
鎮守在西涼周邊的大秦宗室,上回雖然收到連絡,卻未響應。
這次王猛的西涼之行,就給了苻堅一些訊息,讓苻堅下令召四公入朝。
於是,四公並亂。
就是一個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不過朝廷這邊也是早有準備。
王猛,鄧羌,呂光,在諸將齊出,分頭進襲下,亦告平定。
而西涼完全沒有出來攪和的打算……
為什麼?
因為先前出來跟王猛交戰的大將,回去就政變篡位了。
若是整套西涼戰役,盡在王猛算計操作之中,這個人豈止不下孔明啊。
西線的好大一盤棋才下完,369年,東晉與大燕的戰局出現了變化。
東晉推進了戰線,大燕節節敗退。
失衡的三國局勢,翻開了新的一頁。
大燕皇帝意欲遷都退回遼東,但遼東負責人慕容垂卻說,不如讓我們後方的精銳出去再打一陣,真的抵擋不住,也還來得及撤退。
好,讓你去。
但這個慕容垂本是在朝廷鬥爭中失利,被遣回遼東老家的。
這次想要奮力一搏,朝中眾臣容得下他嗎?
於是,大燕朝廷中又出了一個提議:既然要戰,不如就向大秦請求援軍吧。
關中這邊,苻堅欣然接見了使者。
雖然前幾年,大燕也多有侵略舉動,但畢竟唇亡齒寒,東晉今天能滅燕,明天就能滅秦。
更重要的是,該併吞大燕,放眼天下的,豈止東晉?
大秦派出了援軍,暢通無阻的穿過洛陽,進入潁川停駐。
以增援為名,堂而皇之的打探大燕內部軍情。
另方面,大燕也派出奇兵,封鎖漕運,阻斷東晉糧草。
這點之前也提過,隨著後趙為了統一北方,東西同時征戰,北方河運已經快速的發展起來。
東晉主帥桓溫,曾在秦軍手中吃過敗仗,一接到糧運不濟的通報,隨即決定撤退。
燕軍奇兵探得晉軍動態,趕忙連繫慕容垂,夾擊桓溫,獲得了許久未見的大勝。
但在回報戰功,準備行賞一事上,朝廷果不其然否決了慕容垂的意見。
慕容垂本欲回京爭辯,卻聞執政宗室外戚暗中安排,要將他擒殺。
一咬牙,慕容垂決定投向來增援的秦軍。
也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慕容大燕拒絕支付大秦說好的報酬。
苻堅,則宣布燕秦開戰。
同樣以王猛為主帥,鄧羌為輔,這次則由慕容垂為先鋒,打下了洛陽。
這一戰,也是測試慕容垂的忠誠:畢竟洛陽周遭的軍事情況,大秦早已知曉。
稍做休整,隔年,王猛再率十將,朝鄴城進發。
秦軍需要休息,也需要觀察東晉的動態。
而王猛發現,桓溫跟司馬昱,正在籌備一樁大事。
照理來說,桓溫被燕秦聯軍大敗,應該會被東晉朝廷「處理」。
但隨著桓溫跟司馬昱的密會之後,卻毫無反應,王猛就猜到有問題了。
當然,就此放心伐燕是愚蠢的,王猛還多了一手準備,就是與東晉叛出的豫州刺史袁真聯盟。
袁真有了靠山,大秦有了前線。
滅燕之戰,方可進發。
臨行之前,苻堅十八相送,悄悄跟王猛說:「今授卿精兵,委以重任,便可從壺關、上黨出潞川,此捷濟之機,所謂捷雷不及掩耳。」
這個叫做請王猛走并州(山西北部)攻打河北。
苻堅表示他會帶隊支援,只要取下重鎮,就可以從水路運兵運糧,叫王猛不用擔心後勤問題。
王猛自謙自讓一下,最後說,請大王先讓朝廷安排好安置鮮卑人的地方吧。
大燕就是鮮卑。
王猛的意思是,我們不要打萬里追擊戰,在河北就得把他們抓起來。
談何容易?
表面上,大秦軍由楊安率領,攻打晉陽。
而王猛則按照苻堅指示,繞道襲擊壺關。
看一下上圖。方格子插圖好難用 晉陽就是太原市那邊,壺關在下面潞城,是進出太行山的重要關卡。 原則上從長安出兵,就是要先下晉陽,轉攻壺關,整個補給路線才會一馬平川。 那王猛就是直接去打壺關,反過來先截斷燕軍對晉陽的支援。 晉陽是大城,自己的續戰能力本來就強,而前秦這一招兵行險著,也成功了。 大燕的援軍,反被擋在壺關之外。 等到晉陽城陷,王猛便集結兵力,發起決戰。 地點在太行山東側,也就是苻堅所說的潞川。 雖然地圖上看不太出來,不過你光推也知道,過去肯定有一條河從潞城流到潞川。 壺關之所以為天然要塞,八成就是這個河谷所致。 總之,潞川離鄴城(邯鄲處)已經不遠。 王猛沒有第一時間展開強攻,畢竟平原要地為人所把守。 倒是派出了一隻襲擾部隊,潛行點火燒糧。 只有一個要求:「火越大越好,煙越濃越好。」 讓鄴城遠遠就能看見,兵凶戰危。 大燕皇帝慕容暐果然緊張了,連忙派人催促前線大將盡速殲敵。 本來人家想堅守的,你這個金牌連發,不是人人都岳鵬舉。 前線只好向秦軍發起挑戰。 王猛知道是時候了,就找來鄧羌。 「生死存亡在此一戰,就全靠你了。」 鄧羌時人稱之萬人敵,王猛更有臥龍之才。 不是,還真以為關羽張飛有在聽諸葛亮命令啊? 鄧羌一拱手:「若能許我司隸校尉一職,我必奮不顧身,為大秦取勝。」 原來是王翦啊我以為是鄧羌呢。 不過王猛道:「司隸校尉是中央官職,權責重大,不是我能決定的。我只能說,必定能封你安定太守,萬戶之侯。」 鄧羌不太爽,不置可否就退下了。 等到兩軍交戰,鄧羌竟按兵不動,王猛一咬牙,隨即傳令一應照准。 鄧羌這才帶著另一個萬人敵張蠔殺出。 一個趙子龍要殺七進七出,還要張飛壓陣才鎮得住敵軍。 大秦萬人敵雙雄聯手,四進四出,斬將奪旗,燕軍才到中午就潰不成軍了。 王猛當然不會放過,乘勝追擊。 俘斬五萬有餘,降斬十萬,直接進圍鄴城。 大燕皇帝慕容暐,想逃都來不及。 這邊王猛實踐了承諾,苻堅也要守信。 十萬大軍自水路而來,本計七日應至,苻堅卻在安陽多拖了一宿,聽當地長老說他阿公的故事。 隔日起身,卻見王猛出現在眼前。 鄴城大軍,他就這樣丟下?苻堅有點不悅。 「過去周亞夫守禦長安,尚且不出迎漢文帝,將軍你豈可臨敵棄眾?」 王猛答:「史書人人會讀,其中巧妙卻不是人人能懂。」 「周亞夫子承父業,是以兵權扶持漢文帝上位的功臣之後。他以軍禮迎接漢文帝,不是重軍法,而是不把皇帝放在眼中,自以為能擺布漢文帝,最後被以叛亂罪受罰,那是罪有應得。」 「做到這種程度,還能被稱為名將,我想史上也算是奇葩了。」 這邊有稍微加點油添點醋啦,其實王猛的原文直譯應該是:「擺布皇帝還能被稱為名將,我看也是不多。而我奉陛下的神機妙算破敵,如摧枯拉朽,有什麼好擔心?」 「真正令我擔心的,是皇上您遠離京城太久。如有萬一,太子又年幼,只怕國家覆亡啊。」 拍馬屁,說道理,這種向上管理之術就是名臣的必備條件啦。 此番揭過無事,大秦火力全開,征服鄴城,擒拿大燕皇族等等,自不在話下。 王猛苻堅一路走來,多行商鞅之事。 秦孝公徵求名士之時,曾說:「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苻堅也直接下令「以王猛為使持節、都督關東六州諸軍事、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冀州牧、鎮鄴」。 幾乎讓王猛完整取代大燕政權中土部分。 幾乎,已經到了與王猛共天下的程度。 而且並不是受到王猛的挾持。 也還好滅燕之戰打得很快。 八月出兵,十一月大燕皇帝就被擒了。 東晉也不是光吃飯不幹事的,桓溫當時就決定出兵攻打豫州。 如今,大燕已亡,秦軍自然要去援助盟友。 也不知道是刻意還是真的力有不逮,由張蠔率領的援軍沒能救出盟友,僅僅在敗戰之後守住了最後一道防線。 而晉秦雙方也像是說好了一樣,進入了停戰期。 桓溫將還,預備廢帝。 苻堅面對新得的領地,也仍有一堆事情要忙。 這次的三國,沒有五十年,只有不到十年的時間,就展開了新一輪的南北對峙。 距離真正的決戰,還有十三年……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接續《新漢演義》,從三國曹魏到東晉滅亡的時代。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