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對征伐之道的反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由於俄烏起戰,特再寫此文,以作反思。)
前文《湯武革命的反思》,點出孟子是認同的,理由很簡單,這要視乎被征伐當地的人民意願。如果民悅,就是仁義之師;相反的,若百姓不悅,這個軍事征伐,就是侵略,就是逆天而行!
在《孟子•盡心下4》記載到周武王伐殷,只不過出動了三百輛兵車,三千個勇士,就如此而已?非也。武王之所以能大敗殷紂,最重要的是周武王對當地的老百姓宣告:「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也就是說,百姓不用驚懼害怕,我軍是來安定你們的家園,而不是跟你們百姓為敵的。這就是「仁者無敵」的本意。仁者無敵,這句話不是對其他諸侯國說的,否則就變成「精神勝利法」,自欺欺人。這句話是對天下百姓說的,正因為是仁義之師,是來拯救天下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仁者不與百姓為敵。依孟子的反省,其結論得三個字:「焉用戰?」百姓心悅誠服,又何須動用武力呢?
以上是以仁義之師來反思征伐之道;以下再從是否天意來判準。
話說齊國趁燕國內亂,出兵伐燕,把燕軍打敗。齊宣王以此事來試探孟子的看法:
齊宣王說:有人建議我不能占領燕國的領土,但又有人建議我占領它。講真的,齊燕兩國實力相當,但我軍竟然在五十日內一舉大敗燕軍,單憑人力是辦不到的,相信是天意。若不取,則有違天意呀!
孟子很婉轉地回應,他說:若燕民心悅誠服,則取而代之;相反的,若燕民不悅,則勿取。是否屬天意,只能是由天下百姓來決定的。
其後,齊宣王坦白地說:現在天下諸侯都打算伐齊救燕,那怎麼辦呢?
孟子很直截了當地回話:此時還不施行仁政的話,這分明是自己發動天下人來攻打自己呀!王趕快發布命令,把燕國俘虜來的老少,送回原地,把燕國的寶器全送回燕國,再和燕國人民商議,給他們另立賢君,把主權交回燕國人民,然後撤離燕國,這樣天下諸侯就沒有藉口出兵了。
以上是孟子對征伐之道的反思。
但歷史告訴我們,齊掠奪了燕國十多座城池,事隔三十年,燕國以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餘城,幾乎把齊國滅掉了。
這就是歷史,歷史是會重演的!
(寫於2022年2月26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5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上文講到「善教養民」與「保民而王」。 孔子初到衛國,看到人來人往,一片繁榮的景象,孔子就回應冉有的提問。 夫子說:人口多了,要使人民富起來;與此同時,要大興教化;否則,人民富了,就會腐化,就會往利走。 然則,孔孟所講的「善教養民」與「保民而王」,是否只是一紙空言,理論多於實際?當然不是。
(一) 親民愛物。 要親民愛物,當然必先親親。要親愛親人,要以仁厚之心對待老百姓;推而廣之,也要愛惜天地萬物。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二) 親賢急務 孟子也說,以堯舜的賢德與才智,尚且無法一一遍及百姓,而當務之急的,就是要招賢、納賢、親賢,讓賢才執行德政。 (三) 善教養民
首先得交代怎麼樣叫「王」?又怎麼樣叫「霸」? 三代時稱王,春秋時稱霸。王是天子之稱,霸是諸侯之主。一般而言,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制人者霸。 《孟子•公孫丑上3》有一則講到王霸之分: 提到「率獸食人」這典故,大家在中化科也聽過。《孟子•梁惠王上4》 梁惠王對孟子說:寡人願安心承受你的指教。
講到人格的價值與尊嚴,這就牽涉到公義與私利。而談到「義」,大家也會想起「捨生取義」這句話。 孟子說: 生存是我所欲求的,可是有比生存更重要的,我不會苟且偷生。 死亡是我所憎惡的,可是有比死亡更憎惡的,我不會逃避禍患。 有人會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你會怎樣回答呀? 那就請你回家等電話啦!
(一) 人禽之辨,是講人類與動物的不同處,是講自覺心。 (二) 義利之別,是講公義與私利的不同處,是講價值論。 (三) 王霸之分,是講王道與霸業的不同處,是講治道觀。 以下逐一介紹: (一)人禽之辨 過去的中化科,大家都讀過「人禽之辨」,而且印象深刻。 (寫於2021年1月10日)
講到儒家的為政與治道,當然就要講孟子。 孟子生於公元前372年,死於公元前289年,前後活了八十四歲。他出生時,與孔子離世已相隔超過一百年。其時正是戰國時代中期,七國稱雄,天下大亂。秦國用了商鞅變法,楚國用了吳起為相,魏國用了龐涓為將,齊國用了孫臏、田忌,彼此都講求富國強兵之道,圖霸天下。
上文講到「善教養民」與「保民而王」。 孔子初到衛國,看到人來人往,一片繁榮的景象,孔子就回應冉有的提問。 夫子說:人口多了,要使人民富起來;與此同時,要大興教化;否則,人民富了,就會腐化,就會往利走。 然則,孔孟所講的「善教養民」與「保民而王」,是否只是一紙空言,理論多於實際?當然不是。
(一) 親民愛物。 要親民愛物,當然必先親親。要親愛親人,要以仁厚之心對待老百姓;推而廣之,也要愛惜天地萬物。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二) 親賢急務 孟子也說,以堯舜的賢德與才智,尚且無法一一遍及百姓,而當務之急的,就是要招賢、納賢、親賢,讓賢才執行德政。 (三) 善教養民
首先得交代怎麼樣叫「王」?又怎麼樣叫「霸」? 三代時稱王,春秋時稱霸。王是天子之稱,霸是諸侯之主。一般而言,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制人者霸。 《孟子•公孫丑上3》有一則講到王霸之分: 提到「率獸食人」這典故,大家在中化科也聽過。《孟子•梁惠王上4》 梁惠王對孟子說:寡人願安心承受你的指教。
講到人格的價值與尊嚴,這就牽涉到公義與私利。而談到「義」,大家也會想起「捨生取義」這句話。 孟子說: 生存是我所欲求的,可是有比生存更重要的,我不會苟且偷生。 死亡是我所憎惡的,可是有比死亡更憎惡的,我不會逃避禍患。 有人會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你會怎樣回答呀? 那就請你回家等電話啦!
(一) 人禽之辨,是講人類與動物的不同處,是講自覺心。 (二) 義利之別,是講公義與私利的不同處,是講價值論。 (三) 王霸之分,是講王道與霸業的不同處,是講治道觀。 以下逐一介紹: (一)人禽之辨 過去的中化科,大家都讀過「人禽之辨」,而且印象深刻。 (寫於2021年1月10日)
講到儒家的為政與治道,當然就要講孟子。 孟子生於公元前372年,死於公元前289年,前後活了八十四歲。他出生時,與孔子離世已相隔超過一百年。其時正是戰國時代中期,七國稱雄,天下大亂。秦國用了商鞅變法,楚國用了吳起為相,魏國用了龐涓為將,齊國用了孫臏、田忌,彼此都講求富國強兵之道,圖霸天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曰: 天時不如地利,天時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 者矣,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 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天時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
Thumbnail
李世民連番遭到打擊,終於下定決心爭取天子之位。 同時,齊王李元吉也展開了行動……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且看蘇秦悟道後的戰國歷史在同一個期間如何快速演變: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燕國內亂派兵攻占燕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燕王 嘩也被齊軍殺死。 燕國幾乎滅國,直到西元前311年,趙武靈王才決定要派兵護送燕公子職回國即位復國,是為燕昭王(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11-前279年)
Thumbnail
關於孟子中〈五十步笑百步〉一篇,我最大的疑惑其實是在最後一段: 孟子為何要提及「野有餓莩而不知發」?為何要梁惠王「無罪歲」?從文本來看,我們找不到梁惠王「不知檢」「不知發」的訊息。也找不到他「怪罪凶歲」的句子,他只是以凶年為例,說明自己對人民有盡心。 到底是孟子講話沒邏輯,還是有些話語被隱藏了?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鄭國迎戰天子的軍隊,憑着適當的戰術運用,輕鬆地大獲全勝⋯⋯
左 傳 【展喜犒師】     齊侯出兵攻打魯國北部。魯國派展洗去犒賞齊兵。     齊侯問展喜:「魯國人害怕嗎?」     展喜說:「老百姓怕。士大夫不怕。」     齊侯說:「為何不怕?」     展喜說:「依靠著周成王的話,所以不怕。當年周成王將齊魯二國結盟,並說『世代子孫,都不要相害
左 傳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齊桓公率諸侯之軍南下攻楚,楚國派使者晉見,說「我在南,你在北,兩不相干。為何派兵來?」,管仲說:「楚國不進貢,周天子祭祀時沒有苞茅,昭王南征又沒有回去,所以來討伐。」楚使者說:「沒有進貢是我們的錯,昭王的事我們不知」。聯軍又往前進逼,楚王派屈完出使,齊桓公把軍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曰: 天時不如地利,天時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 者矣,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 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天時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
Thumbnail
李世民連番遭到打擊,終於下定決心爭取天子之位。 同時,齊王李元吉也展開了行動……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且看蘇秦悟道後的戰國歷史在同一個期間如何快速演變: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燕國內亂派兵攻占燕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燕王 嘩也被齊軍殺死。 燕國幾乎滅國,直到西元前311年,趙武靈王才決定要派兵護送燕公子職回國即位復國,是為燕昭王(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11-前279年)
Thumbnail
關於孟子中〈五十步笑百步〉一篇,我最大的疑惑其實是在最後一段: 孟子為何要提及「野有餓莩而不知發」?為何要梁惠王「無罪歲」?從文本來看,我們找不到梁惠王「不知檢」「不知發」的訊息。也找不到他「怪罪凶歲」的句子,他只是以凶年為例,說明自己對人民有盡心。 到底是孟子講話沒邏輯,還是有些話語被隱藏了?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鄭國迎戰天子的軍隊,憑着適當的戰術運用,輕鬆地大獲全勝⋯⋯
左 傳 【展喜犒師】     齊侯出兵攻打魯國北部。魯國派展洗去犒賞齊兵。     齊侯問展喜:「魯國人害怕嗎?」     展喜說:「老百姓怕。士大夫不怕。」     齊侯說:「為何不怕?」     展喜說:「依靠著周成王的話,所以不怕。當年周成王將齊魯二國結盟,並說『世代子孫,都不要相害
左 傳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齊桓公率諸侯之軍南下攻楚,楚國派使者晉見,說「我在南,你在北,兩不相干。為何派兵來?」,管仲說:「楚國不進貢,周天子祭祀時沒有苞茅,昭王南征又沒有回去,所以來討伐。」楚使者說:「沒有進貢是我們的錯,昭王的事我們不知」。聯軍又往前進逼,楚王派屈完出使,齊桓公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