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的三綱領——人禽之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 人禽之辨,是講人類與動物的不同處,是講自覺心。
(二) 義利之別,是講公義與私利的不同處,是講價值論。
(三) 王霸之分,是講王道與霸業的不同處,是講治道觀。
以下逐一介紹:
(一)人禽之辨
過去的中化科,大家都讀過「人禽之辨」,而且印象深刻。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離婁下19》
首先要交代的,孟子所講的「禽獸」,是指一般的飛禽走獸,也就是指動物,當中並無道德價值的貶義;否則,便是對動物的侮辱。
孟子說:人與動物的不同處,實在幾希。幾希,即幾稀,指甚少甚少啊!這個「少」,是隱隱約約的,若顯若隱,至隱至微,而又最顯最現的。它雖然只有一點兒,卻不能欺瞞它,可以說,它是人的生命的內在法庭。平閑時,它處於虛寂狀態,既看不見,聽不著;但一旦發用,它卻非常剛健,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如果能經常保養它、涵養它、擴充它,足以保四海;但如果把它荒棄了、遮掩了、埋沒了,就連侍奉父母的起碼要求,也做不來啊!
那麼,這「幾稀」、這一點點,究竟是什麼?就是自覺心。
大家讀過《與青年談中國文化》,唐君毅先生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在其有仁、義、禮、智。仁、義、禮、智,見於惻隱、羞惡、辭讓和是非之心。
換言之,人與動物的不同處,就在於人有自覺心啊!而人之所以被稱為人,其價值、其尊嚴,就在是否能彰顯這自覺心!
提到尊嚴,孟子有個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嗟來之食。
話說:齊國發生大飢荒,有個叫黔敖的人奉命施派食物,可他以呼喝的態度來對待飢民,結果有個飢民說:「我就是不吃那些呼呼喝喝的施捨,才餓成這個樣子。」其後,孟子也說:「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意思是說:一筐飯、一碗湯,得著便能活下去,得不到就會死亡。但假如呼呼喝喝地給他,就是過路的飢民也不會接受。要是用腳踢他一下,然後把食物給他,那即使是乞討的也不屑於領受。這說明一個有人格尊嚴的人,即使受到生存的威脅,也不會委屈自己的獨立自主的人格的,這就是人格的尊嚴啊!
(寫於2021年1月10日)
下一講:義利之別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5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講到儒家的為政與治道,當然就要講孟子。 孟子生於公元前372年,死於公元前289年,前後活了八十四歲。他出生時,與孔子離世已相隔超過一百年。其時正是戰國時代中期,七國稱雄,天下大亂。秦國用了商鞅變法,楚國用了吳起為相,魏國用了龐涓為將,齊國用了孫臏、田忌,彼此都講求富國強兵之道,圖霸天下。
“sandwich” 這個字,臺灣翻譯為「三明治」,而香港則翻譯為「三文治」。不管哪個翻譯,這裡不是在講吃的。 我要講的「三明治」,是指文明、開明、透明的政治。 什麼叫做文明的政治呢? 什麼叫做開明的政治呢? 什麼叫做透明的政治呢? 這樣的三明政治,始能名垂青史,千古常存。 下一講:何必曰利?
前文介紹到賢人治國的德治。然則,什麼叫做德治? 再者,法制縱使周密詳備,亦難保掛萬漏一。故只有法制而無賢君,或奉行不得其人,則施行失宜,甚或歪屈適用,其結果亦足以致亂。相反的,有賢君,即使法制不完善,亦可由賢君釋法、修法、立法,以補法制的不足。所以,賢人政治對法治不但不相牴觸,實在是相需相成的。
什麼叫做「精神文明」呢? 對國家而言,「精神文明」就是指思想開放、人權普及、社會平和、公德遍及、文藝倡廣、政治清明。 有人會問:這可能嗎? 先賣個關子,這兒給大家講講孔子晚年歸魯後的一段故事: 話說孔子歸魯後,魯哀公自然就要見見已聞名於天下的孔子啦。 (寫於2020年12月9日)
問題出在哪裡呢? 大陸一般人民是不講「良知」、不講「氣節」、不講「真相」的;這不是說他們沒有良知,而是一講良知,大家都很尷尬,也沒有那種理直氣壯的底氣,更不會「殉道」;而只有爭面子、爭意氣,更有豪言壯語謂:「只要有美元,天下還有什麼事辦不成的呀?」 古人說:禮者,理也。 孔子不是說了嗎?他說:
為什麼說「禮,對個人來講,就是自覺心」呢? 大家讀過孟子的論四端。文中提到「辭讓之心,禮之端也」,「辭讓」,就是合理地推辭謙讓,那是禮的坦誠真切的流露,不是偽裝造假,不是行禮如儀,更不是故意推讓,以顯風度。人之所以辭讓,就是自覺心,自覺別人在行動上的需要,若不禮讓,於心不忍,這就是禮的萌發開端。
講到儒家的為政與治道,當然就要講孟子。 孟子生於公元前372年,死於公元前289年,前後活了八十四歲。他出生時,與孔子離世已相隔超過一百年。其時正是戰國時代中期,七國稱雄,天下大亂。秦國用了商鞅變法,楚國用了吳起為相,魏國用了龐涓為將,齊國用了孫臏、田忌,彼此都講求富國強兵之道,圖霸天下。
“sandwich” 這個字,臺灣翻譯為「三明治」,而香港則翻譯為「三文治」。不管哪個翻譯,這裡不是在講吃的。 我要講的「三明治」,是指文明、開明、透明的政治。 什麼叫做文明的政治呢? 什麼叫做開明的政治呢? 什麼叫做透明的政治呢? 這樣的三明政治,始能名垂青史,千古常存。 下一講:何必曰利?
前文介紹到賢人治國的德治。然則,什麼叫做德治? 再者,法制縱使周密詳備,亦難保掛萬漏一。故只有法制而無賢君,或奉行不得其人,則施行失宜,甚或歪屈適用,其結果亦足以致亂。相反的,有賢君,即使法制不完善,亦可由賢君釋法、修法、立法,以補法制的不足。所以,賢人政治對法治不但不相牴觸,實在是相需相成的。
什麼叫做「精神文明」呢? 對國家而言,「精神文明」就是指思想開放、人權普及、社會平和、公德遍及、文藝倡廣、政治清明。 有人會問:這可能嗎? 先賣個關子,這兒給大家講講孔子晚年歸魯後的一段故事: 話說孔子歸魯後,魯哀公自然就要見見已聞名於天下的孔子啦。 (寫於2020年12月9日)
問題出在哪裡呢? 大陸一般人民是不講「良知」、不講「氣節」、不講「真相」的;這不是說他們沒有良知,而是一講良知,大家都很尷尬,也沒有那種理直氣壯的底氣,更不會「殉道」;而只有爭面子、爭意氣,更有豪言壯語謂:「只要有美元,天下還有什麼事辦不成的呀?」 古人說:禮者,理也。 孔子不是說了嗎?他說:
為什麼說「禮,對個人來講,就是自覺心」呢? 大家讀過孟子的論四端。文中提到「辭讓之心,禮之端也」,「辭讓」,就是合理地推辭謙讓,那是禮的坦誠真切的流露,不是偽裝造假,不是行禮如儀,更不是故意推讓,以顯風度。人之所以辭讓,就是自覺心,自覺別人在行動上的需要,若不禮讓,於心不忍,這就是禮的萌發開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有誰看過牲畜跟畜牲講道理嗎? 如果沒有見過,那為什麼會有人喜歡跟禽獸講道理呢?真的禽獸都不做的事,那些人是不是不如禽獸? 我學會的第一首定場詩:說書唱戲勸人方,三條大道走中央,善悪到頭終有報,人間正道是滄桑。 沒有資格去評斷是非對錯,也不敢說高抬教化,只是描述著很多奇怪跟不合理的現象,就是這樣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是從書上得到的道理,而自己領略到的,卻是鴻鵠焉知燕雀之樂? 北冥有魚,但是莊子沒有說,總共有幾條魚?每一條都能化為鵬嗎?更多的魚都變成鯤的食物了吧! 曾經我很積極樂觀的勸人向善,行正事。後來我發現,那個事情,交給出家人吧!我只管好自己行善,走在正道上就好。教畜牲禮義廉恥,溫良恭
Thumbnail
《莊子˙至樂》: 從前有隻海鳥飛落在魯國的郊外,魯侯把牠迎進太廟,送酒給牠飲,奏九韶的音使牠歡樂,宰牛羊餵牠。海鳥目眩心悲,不敢吃一塊肉,不敢飲一杯酒,三天就死了。這是用養人的方法來養鳥,反而害了牠。⋯⋯所以先聖了解人的「個別性」。  
Thumbnail
我的體會與感悟 第一次看著鳥類在我手中死去的時候,很難過。當時祂滿嘴都是螞蟻,身體從有溫度到冰冷。 後來看多了,數量一多,就漸漸麻木了,因爲不可能看到一隻就哭一次,這樣很快就會沒有力氣,還是把那些力氣花在可以做出更多改變的地方可能比較有希望。 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 很多人可能會説人都吃不飽了
Thumbnail
我們個人的內心世界,就好比是蚱蜢處於獨居的狀態,除非牠的心態被魔鬼佔據,否則一定是溫馴且善良的。問題是,溫馴善良對別人來說是好事,但對自己而言卻不一定,因為在這個功利主義至上的時代,為了爭奪最好的那塊大餅,人人莫不卯足全力,想方設法地踐來踏去。溫馴者,必然被欺負;善良者,肯定被打壓;倘若     
Thumbnail
《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為1959年漢娜‧鄂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以 "Vita Activa" 為名的系列講座;系列座談內容整理為此專書。 人類不同於其他生物的根本是什麼?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認為人和禽獸只差在具有仁義道德的天性。除了道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有誰看過牲畜跟畜牲講道理嗎? 如果沒有見過,那為什麼會有人喜歡跟禽獸講道理呢?真的禽獸都不做的事,那些人是不是不如禽獸? 我學會的第一首定場詩:說書唱戲勸人方,三條大道走中央,善悪到頭終有報,人間正道是滄桑。 沒有資格去評斷是非對錯,也不敢說高抬教化,只是描述著很多奇怪跟不合理的現象,就是這樣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是從書上得到的道理,而自己領略到的,卻是鴻鵠焉知燕雀之樂? 北冥有魚,但是莊子沒有說,總共有幾條魚?每一條都能化為鵬嗎?更多的魚都變成鯤的食物了吧! 曾經我很積極樂觀的勸人向善,行正事。後來我發現,那個事情,交給出家人吧!我只管好自己行善,走在正道上就好。教畜牲禮義廉恥,溫良恭
Thumbnail
《莊子˙至樂》: 從前有隻海鳥飛落在魯國的郊外,魯侯把牠迎進太廟,送酒給牠飲,奏九韶的音使牠歡樂,宰牛羊餵牠。海鳥目眩心悲,不敢吃一塊肉,不敢飲一杯酒,三天就死了。這是用養人的方法來養鳥,反而害了牠。⋯⋯所以先聖了解人的「個別性」。  
Thumbnail
我的體會與感悟 第一次看著鳥類在我手中死去的時候,很難過。當時祂滿嘴都是螞蟻,身體從有溫度到冰冷。 後來看多了,數量一多,就漸漸麻木了,因爲不可能看到一隻就哭一次,這樣很快就會沒有力氣,還是把那些力氣花在可以做出更多改變的地方可能比較有希望。 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 很多人可能會説人都吃不飽了
Thumbnail
我們個人的內心世界,就好比是蚱蜢處於獨居的狀態,除非牠的心態被魔鬼佔據,否則一定是溫馴且善良的。問題是,溫馴善良對別人來說是好事,但對自己而言卻不一定,因為在這個功利主義至上的時代,為了爭奪最好的那塊大餅,人人莫不卯足全力,想方設法地踐來踏去。溫馴者,必然被欺負;善良者,肯定被打壓;倘若     
Thumbnail
《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為1959年漢娜‧鄂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以 "Vita Activa" 為名的系列講座;系列座談內容整理為此專書。 人類不同於其他生物的根本是什麼?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認為人和禽獸只差在具有仁義道德的天性。除了道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