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測:一度電能跑多少公里?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臉書粉絲專頁原文發表於 2022 / 02 / 27 )

稍早我在「電動機車先行」一文中引用政府提供的數據說明:燃油機車消耗一公升油的行駛里程,和中華 e-moving 消耗一度電的行駛里程,兩者約略相等,但一公升油和一度電的價格有極大差距,因而主張推廣電動機車時,應該善加利用這一特點【註 1】。

對此,我多年前已做過實測,驗證了政府提供的數據是可信的。


我的實測用車是中華車 e - moving 的 EM - 80,實測進行時間是 2015 年 8 月某天。附圖左上方照片是出發前的儀表板里程:1138.5 公里。附圖左下方照片是出發前量測的電池數據:電量 100 % ( 抱歉這張照片太模糊 )【註 2】。

附圖右上方照片是騎回原處後的儀表板里程:1158.4 公里,亦即,行駛 19.9 公里。附圖右下方照片是回原處後量測的電池數據:電量 51 % 。經換算可知,這度電全部跑完的里程約為 40 公里。不過當然,這只是理想值,通常不可能跑到 0 % 才換電池。

實測進行的地點在高雄市民族路附近,由於當時車流量頗大,且一直遇到紅燈,所以平均時速只有 40 公里左右。車速對里程會有影響,例如曾有習慣騎慢車的車友回報,她一度電居然能跑到約 45 公里。反之,若車速較快些,消耗的電流會較大,那里程也會縮短些。


當然,除了車速外,還有許多因子會影響里程長短【註 3】,但考量到「一公升油」和「一度電」的價格差距極大,我認為這些因子的影響,不至於改變「有利可圖」這一點。

總之,若以電動機車為工具,用「一度電」來替換「一公升油」,是在最小單位就明顯有利可圖的。我所倡議的「截流油錢為己用」,正是以此為關鍵基礎【註 4】。我認為在推廣電動載具時,政府應該優先鎖定這一點來制定政策方案,讓民眾能感受到油錢被截流下來的切身利益,相信就會得到許多民眾的熱情支持。




【註 1】
電動機車先行
https://vocus.cc/liouwenyen2/62173ec4fd89780001a49d15

【註 2】
電池上的「017」指的是車隊的第 17 號電池,當時我主持一個小型的電池交換實驗計畫,這一點我曾在下述貼文中提及:

運具電動化的綠電用量
https://vocus.cc/liouwenyen2/61a32a01fd89780001e888e4

【註 3】
例如車型、騎士體重、胎壓、電池壽命等因子都會影響,這部分的細節留待日後另文探討。

【註 4】
容我強調:依我的主張,這「一度電」必須是「綠電」,現在推廣電動機車時並未強調此點。不過,我也知道此處還有許多議題須深入研究,同樣地,日後我會另文探討。請先參考:

「截流油錢為己用」的概念發想
https://vocus.cc/liouwenyen2/61aa409ffd89780001cbe657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84內容數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劉文晏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台灣在推廣電動載具時,採取的是「電動機車先行」的做法,對此我是贊成的,我倡議的「截流油錢為己用」方案也主張延續此模式,但理由略有不同,簡述如下 : 【一】 經過幾年的努力,台灣的電動機車產業已經累積了一些基礎,例如,以 Gogoro 為首的 PBGN 換電聯盟,不只交換站數量持續增加【註 1】
電動(機)車是當紅的熱門產業,許多企業早已經在供應鏈中搶佔關鍵位置,多位重量級企業家都預告電動(機)車將成兆元產業【註 1】,而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也說,這將是台灣經濟成長的新動能【註 2】。 【註 1】
當我們想要推廣某種事物時,自然會努力凸顯其優點,同時設法改善其缺點、或至少透過包裝加以淡化,跟用人時要「揚長避短」道理相仿。推廣電動(機)車時,競爭對象是目前居強勢主流地位、已有百年積累的油車,揚長避短尤其重要。
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我傾向於是「策略」,也建議讀者朝這方向去思考。 附圖沒放錯喔!我想藉這段三國史來說明我的想法。 簡要鋪排這段圍繞著荊州開展的三國史,我想說明下列想法: 說了一大堆,這些和「推廣電動(機)車」有什麼關係?
最近越來越常看到關於電動(機)車的報導和討論,這不難理解,畢竟在很多人眼中,運具電動化是減碳政策中的重要環節【註 1】,這議題隨著全球減碳的大浪潮而熱度越來越高,乃是意料中事。
台灣社會在推電動車時,主打的訴求通常是「比較環保 」,但此訴求其實頗受質疑,隨手用關鍵字搜尋,相關的文章非常多【註 1】。 其中一個主要的質疑是,如果充入的不是綠電,其實只是把排氣管的空汙和碳排,移轉到發電廠的大煙囪而已,哪有比較
台灣在推廣電動載具時,採取的是「電動機車先行」的做法,對此我是贊成的,我倡議的「截流油錢為己用」方案也主張延續此模式,但理由略有不同,簡述如下 : 【一】 經過幾年的努力,台灣的電動機車產業已經累積了一些基礎,例如,以 Gogoro 為首的 PBGN 換電聯盟,不只交換站數量持續增加【註 1】
電動(機)車是當紅的熱門產業,許多企業早已經在供應鏈中搶佔關鍵位置,多位重量級企業家都預告電動(機)車將成兆元產業【註 1】,而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也說,這將是台灣經濟成長的新動能【註 2】。 【註 1】
當我們想要推廣某種事物時,自然會努力凸顯其優點,同時設法改善其缺點、或至少透過包裝加以淡化,跟用人時要「揚長避短」道理相仿。推廣電動(機)車時,競爭對象是目前居強勢主流地位、已有百年積累的油車,揚長避短尤其重要。
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我傾向於是「策略」,也建議讀者朝這方向去思考。 附圖沒放錯喔!我想藉這段三國史來說明我的想法。 簡要鋪排這段圍繞著荊州開展的三國史,我想說明下列想法: 說了一大堆,這些和「推廣電動(機)車」有什麼關係?
最近越來越常看到關於電動(機)車的報導和討論,這不難理解,畢竟在很多人眼中,運具電動化是減碳政策中的重要環節【註 1】,這議題隨著全球減碳的大浪潮而熱度越來越高,乃是意料中事。
台灣社會在推電動車時,主打的訴求通常是「比較環保 」,但此訴求其實頗受質疑,隨手用關鍵字搜尋,相關的文章非常多【註 1】。 其中一個主要的質疑是,如果充入的不是綠電,其實只是把排氣管的空汙和碳排,移轉到發電廠的大煙囪而已,哪有比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追求永續環境的今日,電動車被視為解決城市污染和減少碳排放的關鍵。然而,電動車普及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顯著的挑戰:如何有效提高電動車的使用便利性和續航里程。來自未來的解決方案——「能線通途」EnerPath,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創新的答案。
我一直以為我與能源的距離,就是開車用油、電器品用電。 過年期間,親朋好友聊天時,很多人都在問:要不要換電動車? 我相信,你對購買電動車最大的顧慮,是來自里程焦慮。 目前主流電動車的續航里程能保證在500~700公里,基本夠用了。 我對特斯拉電動車乘坐體驗會暈車,加速模式:0-100公
Thumbnail
電動自行車產業喜歡玩數字之爭,因此有段時間筆者常被要求拉高馬達轉矩值;以中置馬達為例,開始基本要求的轉矩值為50Nm,之後一路擴增到120Nm,現今是否有再持續增加,筆者就沒有再追蹤下去了。 筆者不愛這數字之爭,主要是從系統搭配的角度來看,就算馬達能作到如此大的轉距動能輸出,其實整台電動自行車並沒
Thumbnail
挑選電動自行車規格時,針對電池的部分有幾個常見規格描述,如電壓(V)、安時(Ah)及瓦時(Wh)等,其關聯性如下圖的數學式所列,也就是電壓值(V)乘上電流值(A)就等於功率(W),再導入時間函數並以小時(h)為單位來定義,將此定義作為一種電池容量的描述。由於安時(Ah)與瓦時(Wh)皆係用於告知電池
Thumbnail
筆者剛開始接觸電動自行車產業時,大馬力及時速45公里的車款正在風頭上,因此廠商希望筆者能設計一款出力達到1馬力(1hp=750W)的動力馬達。筆者就在原本250W的體積空間內嘗試加大馬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測試,最大曾經達到1,000W的輸出功率;若能進一步優化散熱設計,預計將可達到1.5KW的功率
Thumbnail
KHS曾經詢問過筆者個人意見,希望知道自行車的續航力到達幾公里後,就可以滿足使用者需求;筆者基於自行車的活動判斷,除了過硬的一日雙北、北高、雙塔的挑戰賽外,大部分的單車活動會控制在200公里以內,因此筆者建議電動自行車的續航力達到250公里,就可以滿足90%以上的使用情境。然而這標準,是針對把騎自行
Thumbnail
重量在自行車產業內一直是個很重要的KPI,為兵家必爭之地。筆者曾經詢問過業界人士,其比較的基準單位是以10公克為一個差異標準;當然公斤(Kg)仍是個很重要的指標,會帶來強烈的心理感受差異,如3.1公斤跟2.9公斤在銷售時的落差感受,就是一道明顯的門檻對比。 然而轉換到電動系統時,這種目標的追求就很
Thumbnail
從三陽與中油簽下協議後,一晃眼也過了5年,被人酸電動機車玩假的。 第1集-Q2量產的可能性 第2集-軟碳材料的運作機理,如何達到增加循環壽命、擁有快充能力,使用上有什麼缺點,量產困難點在哪裡。 第3集-三陽的設計方向,對應的調整,中油換電系統有機會賺錢,Gogoro、Ionex賠不完的理由。
Thumbnail
兩個題目思考一下: 10平方公尺的太陽能電池板可以讓電動車每年行駛多遠? 太陽能源會枯竭嗎? 關於1 可以行駛9000公里!怎麼算出來的?算式如下: 但我知道大家沒有耐心看,總之1,000kWh的電力能量相當於3,600MJ(1kWh=3.6MJ)。另外,電動車的燃費(10・15模式)為0.
為什麼 ev 比傳統汽油車不值錢? 快速總結: 電池衰退,電動車現在都是新科技高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消費者寧願等多一會,新世代 ev 又出來了。而且,充電設施還沒有完善,都是令人卻步原因之一。 為什麼 ev 在歐洲沒有中國的銷量? 大家買車的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各種稅務優惠,打折津貼。
Thumbnail
在追求永續環境的今日,電動車被視為解決城市污染和減少碳排放的關鍵。然而,電動車普及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顯著的挑戰:如何有效提高電動車的使用便利性和續航里程。來自未來的解決方案——「能線通途」EnerPath,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創新的答案。
我一直以為我與能源的距離,就是開車用油、電器品用電。 過年期間,親朋好友聊天時,很多人都在問:要不要換電動車? 我相信,你對購買電動車最大的顧慮,是來自里程焦慮。 目前主流電動車的續航里程能保證在500~700公里,基本夠用了。 我對特斯拉電動車乘坐體驗會暈車,加速模式:0-100公
Thumbnail
電動自行車產業喜歡玩數字之爭,因此有段時間筆者常被要求拉高馬達轉矩值;以中置馬達為例,開始基本要求的轉矩值為50Nm,之後一路擴增到120Nm,現今是否有再持續增加,筆者就沒有再追蹤下去了。 筆者不愛這數字之爭,主要是從系統搭配的角度來看,就算馬達能作到如此大的轉距動能輸出,其實整台電動自行車並沒
Thumbnail
挑選電動自行車規格時,針對電池的部分有幾個常見規格描述,如電壓(V)、安時(Ah)及瓦時(Wh)等,其關聯性如下圖的數學式所列,也就是電壓值(V)乘上電流值(A)就等於功率(W),再導入時間函數並以小時(h)為單位來定義,將此定義作為一種電池容量的描述。由於安時(Ah)與瓦時(Wh)皆係用於告知電池
Thumbnail
筆者剛開始接觸電動自行車產業時,大馬力及時速45公里的車款正在風頭上,因此廠商希望筆者能設計一款出力達到1馬力(1hp=750W)的動力馬達。筆者就在原本250W的體積空間內嘗試加大馬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測試,最大曾經達到1,000W的輸出功率;若能進一步優化散熱設計,預計將可達到1.5KW的功率
Thumbnail
KHS曾經詢問過筆者個人意見,希望知道自行車的續航力到達幾公里後,就可以滿足使用者需求;筆者基於自行車的活動判斷,除了過硬的一日雙北、北高、雙塔的挑戰賽外,大部分的單車活動會控制在200公里以內,因此筆者建議電動自行車的續航力達到250公里,就可以滿足90%以上的使用情境。然而這標準,是針對把騎自行
Thumbnail
重量在自行車產業內一直是個很重要的KPI,為兵家必爭之地。筆者曾經詢問過業界人士,其比較的基準單位是以10公克為一個差異標準;當然公斤(Kg)仍是個很重要的指標,會帶來強烈的心理感受差異,如3.1公斤跟2.9公斤在銷售時的落差感受,就是一道明顯的門檻對比。 然而轉換到電動系統時,這種目標的追求就很
Thumbnail
從三陽與中油簽下協議後,一晃眼也過了5年,被人酸電動機車玩假的。 第1集-Q2量產的可能性 第2集-軟碳材料的運作機理,如何達到增加循環壽命、擁有快充能力,使用上有什麼缺點,量產困難點在哪裡。 第3集-三陽的設計方向,對應的調整,中油換電系統有機會賺錢,Gogoro、Ionex賠不完的理由。
Thumbnail
兩個題目思考一下: 10平方公尺的太陽能電池板可以讓電動車每年行駛多遠? 太陽能源會枯竭嗎? 關於1 可以行駛9000公里!怎麼算出來的?算式如下: 但我知道大家沒有耐心看,總之1,000kWh的電力能量相當於3,600MJ(1kWh=3.6MJ)。另外,電動車的燃費(10・15模式)為0.
為什麼 ev 比傳統汽油車不值錢? 快速總結: 電池衰退,電動車現在都是新科技高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消費者寧願等多一會,新世代 ev 又出來了。而且,充電設施還沒有完善,都是令人卻步原因之一。 為什麼 ev 在歐洲沒有中國的銷量? 大家買車的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各種稅務優惠,打折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