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記錄生活 l 拋棄

今天心情有些鬱悶、有些躁動。
近期有種「被拋棄」的感覺。雖然理智上知道不應這麼想,但內心的感受誠實得令我無法忽視,我的理智也暫時說服不了我的鬱悶與躁動。
幾週前,我就跟朋友J約好說,未來我們固定約週五碰面吃飯。之後的幾個週五我們也都會碰面。直到上週五早上,我傳訊息跟他確認見面時間的時候,他才跟我說,因為我沒有讀取他幾天前給我的訊息,所以他以為我沒有要跟他約。但就我的角度來看,我以為之前說好的固定碰面,理應就是在彼此沒任何緊急情況下,都會碰面的。因此,他在沒有跟我進一步核對的情況下,就把我是否讀取他的訊息,來斷定我是否碰面的理由,確實令我感到蠻意外的。
今天早上,我突然想約朋友X吃飯,但他人還在南部。我知道他去南部,是為了應徵工作。我一開始就詢問了他應徵的狀況,結果他應徵上了。一方面是蠻替他感到開心的,畢竟我知道他這幾個月找工作都不是很順利。工作的事情總算塵埃落定,確實也替他鬆了一口氣。但另一方面,朋友X是我蠻要好的朋友,雖然現在已經上班,不可能像在讀研究所期間那樣,幾乎每天都能約見面。但至少我們目前都住在北部,要約吃飯其實都很容易約成。可是他即將要到南部工作,未來見面的機會恐怕少之又少了。
朋友J其實是我的某前任,其實近期對他還保有喜歡的感覺(這段又是一段說來話長的故事,至於為何會固定約週五碰面,也說來話長。待「男孩」系列文再仔細撰寫)。但我知道他最近跟他的另一個前任應該是復合了。喜歡他的感覺,加上他的感情有了其他的歸屬,這種種所引發的嫉妒與失落,大概是我會對他抱持著「必須赴約」的高度期待而過度解讀他「不合理失約」的行徑,也是拋棄感被放大很重要的原因吧。否則朋友之間偶一為之的失約,其實算不上什麼大事。而且我事後反省,或許我也沒把話說清楚。我所謂的「固定」在他的理解裡,並非是「每週約」,而是指說,若未來有需要碰面就只約週五,而非其他的時間。
朋友X是我就讀研究所時認識的朋友,是個無話不談,幾乎沒有什麼秘密的朋友。從讀研究所到現在已就業的這幾年間,雖然我也認識了不少人,但就是沒有認識那麼聊得來,可以互相理解的朋友。所以,當我有心事,想找人抒發,第一時間都會想到他。或是當他有心事,想抒發的時候,雖然我不知道我是不是「首選」,但他遲早都會跟我分享。在台灣這近幾年的生活,蠻常「依賴」這位朋友的。現在他去了南部,就真的少了一個幾乎可以隨約隨到的朋友了。我知道他也不是為了躲避我才去南部工作,所以「拋棄感」的產生,某程度是一種不合理的情緒反應。
心情挺鬱悶、挺失落的。我朋友並不多,尤其隨著自己年紀越大,自己也越來越挑朋友,而且也好像慢慢受到某種社會框架的影響,變得深怕自己被討厭而越來越不敢主動去認識朋友。雖然知道這樣不太好,畢竟人在國外,多個朋友,多份照應,也多份安定。
我也知道身邊的人來來去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永遠都陪在自己的身邊。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聽起來很負面,但似乎也是事實。
雖然也不是沒碰過朋友離我遠去的經驗。我也知道當自己孤獨感爆發,就會有動力去交朋友。即便不擅於社交,在那個當下也會被生存的本能逼著自己去學會。
但此刻的自己,就只是想要好好哀怨。
完稿於2022.03.06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