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因為活在當下,才會自尋煩惱

會開設這個地方,是為了紀錄心情變化的點點滴滴,也是為了要檢視自己的特質,不論那在別人眼中是優點還是缺點。
比如,我就要誠實對自己坦承,我是個很逃避現實的人。
明明知道要改變,改變才能脫離現在的狀態,但總是一堆理由外加恐懼跟焦慮淹沒自己。
後來我發現,那也算是腦子某種「活在當下」的本能反應吧。
活得慘淡的人的想法通常都是:
「我一定找不到愛情」、「我一定會這麼悲慘下去,永遠好不起來」、「我只能一輩子這麼平凡地過下去」、「我一定改變不了的,我從小到大都很胖,我就是這樣的人」。
如果是生活逐漸往上爬的人,大概想法就會變成:
「我就這麼持續工作下去,退休金就能存到多少多少。」、「我還年輕,貸款20年肯定能還清」、「我們這麼相愛,以後一定會這麼白頭到老」、「小孩會這麼穩穩當當地長大,房價也會穩穩當當地升值、一切擔心都只是想太多,疫情後不也是沒有世界末日嗎?」
腦袋好像真的無法去想太長久的未來,也無法規劃,那些說為了怕退休生活無保障而努力買保險付貸款的人,雖然都是抱持著「我現在如果這樣做,未來就可以怎麼樣」的想法,他們也只是依照現在的狀況,去假設未來。
但未來是會改變的。
改變的原因有87%不是你可以操控的,而且一旦改變,通常都是出乎預期的驚濤駭浪。先不說比較大環境的次級房貸、雷曼兄弟或疫情等太遙遠的危機。離婚、中風、親人過世、臨時被裁員,這些比較個人的,也都是既無警訊也無預兆。而最終能從那些危機存活下來的人,我相信除了極少數真的很有遠見外,大多數的平凡人都是見機行事。
「股市下跌了,所以我要改變投資策略。」、「失業了,那房貸跟教育費要如何支付?」、「離婚了,兩人共同持有的房子要怎麼分?」、「好,爸爸失能了,接下來要怎麼照顧?」。
到最後,我們最終能處理的,也就是當下的事。
這聽起來滿歪理的,但我卻慢慢解開了心結。
人活在群體社會,也許必不可免要思考未來,人腦為了求生存,一直都有保持著隨時擔心周圍環境的本能,焦慮是必須品。
但如果不要這麼以現在的狀態去評估未來的事,比如相信一定會變好,或一定會變壞;不帶預設立場去思考,也許會活得比較放鬆吧。
這當然需要很多練習。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