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預告時,我就決定一定要進影院看一次《該死的阿修羅》。雖然我今年看的電影還不算多,但《該死的阿修羅》是截至目前讓我印象最深刻,想推薦好友,甚至讓我想去二刷的電影。我認為整部片架構完整、節奏流暢,其探討的社會議題也很廣,是值得拿出來好好討論的一部。 《該死的阿修羅》在2021年金馬影展舉行首映,於2022年三月正式上映。此片入圍金馬獎三獎項,分別為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女配角與最佳新演員,其中最佳女配角王渝萱獲獎。本片由樓一安導演執導,主演莫子儀聯手許多新興演員,刻畫出夜市隨機殺人案引發的一連串後果,帶領觀眾發覺更多人性善惡。 《該死的阿修羅》特別的是結合漫畫,把整部電影分為三章節,並將六個截然不同個性的人,以隱約連結紐帶捆綁一起,看似相關性不大,又彷彿牽一髮而動全身。雖然夜市隨機殺人案看似是詹文一人所為,但隨著劇情循序漸進,觀眾會發現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加害者,每個人同時也都是受害者,加害與被害的定義其實很灰。 -這世界,好像什麼也改變不了
影片一開始,是一隻被關在籠子裡的狗Oreo,詹文試圖想將牠放出,卻不想沒幾天後又在狗籠裡見到Oreo。雖不知Oreo怎麼回到原地的,究竟是被抓回來?還是自己跑回去呢?這個片段詹文與至親阿興有小小的辯論,兩人對話總是令我想起「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小故事。從這裡開始時,我便感覺到詹文對自己人生的絕望。他想要解放Oreo,無論是以肉體形式從籠子放出,抑或後來拿著空氣槍,從靈魂上幫牠解脫。然而最終,詹文並沒有對Oreo開槍,或許他深深明白自己就像Oreo,不管什麼方式終究逃離不了社會與家庭給的枷鎖。 在前往夜市前,詹文曾努力過不讓自己去美國,然而父親教育態度總是強硬,母親也有自己再婚的壓力。我感覺詹文此刻像是棄子,明明身在如此富裕的家庭,卻填不滿心中空洞,但生活甚至不給他機會吶喊,壓力一層層累積起來,最終在18歲生日當天爆發。詹文從夜市頭走向夜市尾,安靜地來回,此刻夜市喧囂都進不到他的耳裡。我認為電影在這段畫面處理得非常好,人群熙來攘往,但詹文的世界只有他一人。水果攤販在砧板上的切西瓜聲,咚咚咚一下兩下,快速而有固定節奏,與詹文看出去的世界成為明顯對比。砰砰砰一下兩下,詹文射出第一發子彈後,世界的音量才恢復,此刻他才重新活了過來,小盛卻在子彈攻擊下喪命。 電影其中兩幕很有意思,以詹文看著掃地機器人做比對。在梵天劍章節出現以前,掃地機器人四處碰壁,不管往哪裡繞都只能在同一區塊轉圈,就像當時的詹文,即使用盡全力也脫逃不了現實生活。漫畫與遊戲中,梵天劍可以斬斷時空,前往奈何橋,一切得以重新開始。當梵天劍章節出現後,掃地機器人奇蹟似的轉出了方向,這裡也暗示詹文人生出現轉機。然而這世界好像什麼也改變不了,雖然詹文成功脫離了自己的困境,然而命運卻將其轉向小盛。小盛在得知自己被淋淋騙之後,三番兩次向琳琳討要自己給予的虛擬世界寶物(或折現十萬),琳琳的態度使小盛忍不住心中那股怨氣,拿著機車大鎖一頓猛敲。磅磅磅一下兩下,殺人案主角換成小盛,有人依舊喪命。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變成阿修羅
阿修羅一詞經常出現在電玩或動漫中,我在網路翻找各種釋義時發現,大家對其來源有不同見解,但都是個類似神靈的角色,且邪惡又強大。看完眾多典故後,好像能理解為什麼此片要用阿修羅作為象徵。在善嫉、好逞兇鬥狠的形象下,每則故事都讓我感覺到這些起因於資訊不對稱又充滿誤解的矛盾。或許《該死的阿修羅》想要傳遞的訊息也是如此吧?沒有人想成為阿修羅,但成為的可能性俯拾即是,而不成為的可能性亦如此。 電影中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難處,六個主演尤其明顯。詹文之所以壓抑、琳琳之所以憤怒、小盛之所以沉迷網路,每個人的故事都其來有自。壓力從各方面而來,從家庭、工作、旁人眼光,可說是四面八方。阿興受訪時曾說到,他覺得詹文就像只壓力鍋,我完全認同這個比喻。隨機殺人那天是詹文的壓力鍋再也乘載不住,他必須釋放點什麼才能繼續活下去。或許每個人都有需要大量紓壓的時刻,而詹文選擇了最偏激的方式,還有後續的小盛也是。 當黴菌說:「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變成阿修羅,但至少現在,我們還有選擇」時,我腦袋瞬間浮現的角色不是主敘線詹文,而是Vita。Vita在整部電影中可說是最沒特色的,她是整天被公司與客戶壓榨的社畜,雖然與男友小盛同居並即將步入婚姻,兩人生活卻因工作性質不同而漸行漸遠。在這個社會中,我或你都像是Vita,我們努力扮演好崗位的每個角色,卻也總是不能顧慮周全,然而這個社會彷彿視我們每天承受的苦痛都不存在,彷彿一覺起來就該是個充滿電力的人。Vita從沒接觸過詹文或阿興,卻非常喜歡兩人創作的漫畫「該死的阿修羅」。個人覺得隱約中,Vita也從漫畫中看見自己。 電影最後的翻轉,讓因殺人案受影響的人變成對立面,我非常非常喜歡這種詮釋方式。當我們有機會換位思考,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阿修羅,卻也有機會成為解救身在地獄之人的人。黴菌說:「大家都急著下定論,把所有事都斷章取義」時,更能顯現這個社會的結果論。我認為懲罰是必要的,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所作所為付出應當的代價。然而我們往往只想看到加害者被懲罰,將此事做一個了解,卻少有機會細想如何讓成為阿修羅的機會降低。換位思考的意義便在於此,假設我們能站在對立面思考,不只單一看事情結論,便更有機會理解動機以預防。在我看來,懲罰與制度建立在每個個案發生時都應該並行。不過說易行難,我想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在內心有一百種想讓世界更好的方法,但其實無法為現實所用還是暫居多數,辛苦每個為這些事情努力的人了。 《該死的阿修羅》是一部碰觸到這個社會敏感議題的作品,在鄭捷事件、小燈泡事件,以及社會層出不窮的無差別攻擊事件發生後,我們這個社會應該做什麼,還可以做什麼,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我承認我並非支持廢死的人道主義者,我依然認同做錯事的人應當得到該有的懲處,然而除了罰,我認為我們還能做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