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社會期待下的焦慮
去年年底,一位學妹因為考取研究所而陷入嚴重的焦慮,三不五時就會接到她的訊息或電話,詢問我能不能陪她聊聊。
不管我跟她聊了幾次,我總覺得她的議題繞不開—名校迷思。
不論我怎麼跟她分析,也不管我怎麼陪她探索內心議題,她總有辦法最後再鑽回原來的死胡同裡 (完全就是在訓練我的耐心XD)。
這其實是我最百思不解的地方,很多人對「社會眼中的最好」都有一種過分的執念,包含以前的自己也是(不懂以前自己在執著什麼)。好像只要自己可以得到這個「最好」的物品,人生就可以從此一帆風順,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讓我不斷想找尋,到底是教育中的哪個環節出錯,才會有這種奇怪的偏誤?
渴望透過別人沾上光環
而且這還不僅止於學業,工作也好,感情也罷,依然隨處可見這種狀況。像是:
「雖然你們都說他的個性不適合我,可是他很棒、很優秀、很有能力。」
「這間公司是業界龍頭,雖然沒有適合的職缺,但只要能進去什麼都可以。」
有些人拚命想要擠進某些理想的大公司,即使那個職位不適合自己,也對工作內容一點興趣都沒有,卻依然只想選擇進入該公司。
只因為說起來好聽,公司本身有強大的光環照頂。
但出社會打混過的你我都知道,一份長久的工作,只靠著對公司光環的熱愛,是難以維持熱忱的。
在光環學校裡讀得痛苦的同學
同樣的狀況,還曾經發生在一個同學身上,那年我們一起考進同一個大學不同科系,卻時常在相約吃飯時,和我抱怨自己讀得多麼痛苦,這才發現當初選填的系別根本不是她的理想科系。
他跟我說:「我想讀的是外文或語言相關的科系,但是因為(台灣某知名學校)地政系,這個校名聽起來就很好聽,所以我後來還是選擇有名校光環的。結果我進來以後,才發現這些東西都好無聊,好想內轉到其他科系。」
雖然最後她還是把學位讀完,但不知道是否依然後悔當初的選擇呢?
也因為上述朋友的這些故事,而時常讓我反思:
難道得到社會價值裡的最好,真的有讓我們過得比較幸福和快樂嗎?
假如真的有,那為什麼這麼多明星或大老闆們還是過得不快樂?他們不是已經有最多的光環、社會崇拜的經濟地位、大眾羨慕的生活方式,而且接觸到的人,也都是閃閃發亮的焦點人物,怎麼還會不快樂?
假如真的是這樣,以我們這些市井小民來說,那每個人畢業就都去最頂尖的公司上班就好了?而成功進入最頂尖公司的人肯定也過得快樂,對嗎?
那又為什麼會有職涯諮詢師、為什麼需要探索自己的志願和方向、為什麼要多認識自我特質呢?
適性發展--找適合自己的工作
其實說到底,就只是為了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之所以需要探詢志願,就是為了要找到自己真正在意的價值,而不是跟著社會主流價值觀,汲汲營營追求「社會眼裡的最好」。
因為那些「社會認為的最好」,從來就不一定適合每個人。
包含像是社會認為的成功、經濟價值、名聲地位,這些標準,也同樣不一定適合每個人。
有些人就是只想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有的人就是被工作綁架也心甘情願。
所以我們要找的,是「自己想要的」、「適合自己的」,而不是「別人希望你做的」、「別人認同的」、「適合別人」的自我價值。
這也是我一直以來信奉的信念,是我在每次遇見選擇時,努力前進的目標。
雖然對於年輕的我們來說,要完全放下外界眼光,似乎是還有些困難,但可以把這個圭臬放在心裡,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因為我一直相信:對別人來說的最好,不一定會對我最好。過著適合我的生活,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你說是不是呢?
我是溫曉風,努力將U質好文分享給大家,請大家也不吝嗇地給予我一些回饋,如果你還心有餘力的話,歡迎點下面的
連結,給我一杯咖啡的打賞,讓我在困難的疫情時代,我有更多的動力維持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