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癮腦學】度過COVID-19第三波疫情:飲酒者可以多照顧自己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度過COVID-19第三波疫情:飲酒者可以多照顧自己。(圖:Charl Folscher on Unsplash)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2/04/19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與正念心理治療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2022年3月開始,COVID-19病毒正式進入臺灣社區。從2021到目前,臺灣經歷3波病毒入侵,除了造成社會經濟起伏、人心動盪,也帶來越來越多的飲酒問題。每次社區瀕臨突破時,身心科門診的就診人次都會大幅減少,有些原本沒有酒癮的個案,在疫情嚴重期間,會以酒代藥,不但染上酒癮,也使原本穩定的藥物效果無效。

COVID-19疫情起伏帶來的飲酒問題
2022年3月開始,COVID-19病毒正式進入臺灣社區。從2021到目前,臺灣經歷3波COVID-19病毒入侵,除了造成社會經濟起伏、人心動盪,也帶來越來越多的飲酒問題。每次社區圍堵瀕臨突破時,都會區社區身心科診所的就診人次都會大幅減少,有些原本沒有酒癮的就診民眾,在疫情嚴重期間,自行以酒代藥,不但染上酒癮,也使原本的藥物效果無效化。
飲酒除了帶來嚴重的失眠問題,在疫情期間,長期飲酒帶來的焦慮、憂鬱甚至是自殺風險也都顯著提高。即便是在幾波COVID-19疫情趨緩期間,許多門診民眾也遭遇到飲酒量無法自行減少,需要進一步透過醫療協助。
由Google Trends關鍵字分析與酒精相關的搜尋熱度
2021年7月我們曾經根據Google Trends關鍵字分析洋酒的搜尋熱度,這次我們重新更新資料,加上最近門診病患大量飲用的「高粱」。從搜尋熱度資料來看,每年第一季都是烈酒搜尋的熱門時間,近2年「威士忌」與「高粱」的搜尋熱度越來越高,2022年第一季又再度突破2021年第一季的熱度。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隨著酒癮衛教資訊的擴散,民眾對於酒癮的理解越來越充足。根據Google Trends關鍵字分析,「酒癮」的搜尋熱度從2019年開始變顯著提高。近3年的「戒酒」搜尋熱度也持續維持在高檔。
彙整這些數據變化與臨床觀察,我們發現,COVID-19疫情帶來的工作與經濟壓力,能夠透過飲酒行為轉移成為酒癮。有些民眾開始能夠主動上網搜尋關鍵字並求助,但實務上,我們卻發現民眾對酒癮的理解有許多誤解與迷思。
酒癮者的誤解與迷思
酒癮者最常見的誤解與迷思就是:認為自己沒有亂,就沒有飲酒問題。
酒癮者第二常見的幻想是:認為頻繁暴飲不等於酒癮。
這兩者都是一種迷思。
首先,酒癮不是一定要喝到胡言亂語或天怒人怒才叫做酒癮。當酒量越來越好,甚至出現追酒的行為時,就要開始注意。酒癮者常常會被酒精給制約,認為在特定情緒或特定環境下,非得透過酒精才能夠完成一些任務,例如:酒聚歡愉、應酬談事、藉酒消愁;酒癮者常常相信,如果沒有喝酒,好像就無法有快樂或放鬆的感覺,如果沒有飲酒,好像就沒有力氣繼續生活或過日子。這些想法其實都可能是酒癮的證據或跡象。
第二,頻繁暴飲當然是酒癮問題。即便沒有每日喝酒,一週只喝2~3次,每次暴飲20單位酒精以上的民眾大有人在。然而酒精戒斷症狀持續7日,這代表頻繁暴飲者永遠處在酒精戒斷症狀的影響之中,從未真正從酒精的魔掌下脫離。即便是高功能飲酒者,維持著相對正常的工作與家庭生活,也常合併有戒斷性手抖、戒斷性焦慮情緒、戒斷性失眠,有時還會出現戒斷性憂鬱情緒與專注力障礙。如此高頻暴飲,無法真正停酒的人其實不少。甚至有人誤以為自己是成人注意力不足症,希望索取藥物增加專注力。
這兩種迷思都非常致命,因為當酒癮者深深自覺自己飲酒出問題時,往往已經是更末期,更難以治療的時候。長期慢性的酒癮治療,需要更漫長的治療,更漫長的自我煎熬與天人交戰。
酒癮者容易COVID-19突破性感染
2021年10月,美國衛生研究院透過分析美國580,000名完全接種COVID-19疫苗者的電子健康紀錄發現,物質使用障礙患者突破性感染的風險顯著高於沒有物質使用障礙者。在研究期間,有7%的物質障礙使用者發生了突破性感染,相比之下,沒有物質使用障礙者只有3.6%。
此研究發現:過去一年內曾被診斷為酒精使用障礙者,罹患COVID-19的可能性是沒有被診斷物質使用障礙症者的7.8 倍。曾經(終身盛行率)被診斷酒精使用障礙者,罹患COVID-19的可能性是沒有被診斷物質使用障礙症者的1.4倍。
同時,研究也發現,物質使用障礙者(包含酒癮者)在突破性感染後的重症機率相對較高,更容易住院與死亡。造成這樣的差異很複雜,可能和酒癮者的健康狀況、生活習慣或是社會經濟能力有關。
COVID-19疫情下,臺灣酒癮者的不同面貌
就臺灣在地社會文化分析:藍領工作者的飲酒當量高,也很難穩定回診與堅持酒癮治療,身體健康狀況整體偏低,常合併有三高與憂鬱問題。在COVID-19疫情期間,藍領工作者常因工作不順、經濟壓力而增加酗酒量。白領工作者的飲酒劑量平均偏低,但重度酒癮者的飲酒當量常遠超過藍領工作者,其求診主要原因是酒癮已經嚴重影響其工作、生活與認知功能。在COVID-19疫情期間,也有不少白領工作者,因為疫情影響業績,使其酒癮嚴重度惡化。
在藍領與白領以外,另一個飲酒族群是高中到大學的學生族群。在臺灣,未成年飲酒是違法的,但學生族群的飲酒行為卻非常普遍(根據調查,國人初次飲酒年齡平均為15~18歲),雖然學生族群的飲酒當量通常不高,但藉酒消愁的風氣非常盛行,媒體也常看見成年人帶未成年飲酒的新聞。在COVID-19疫情期間,少數原本沒有飲酒習慣的在外求學者,返家居住卻染上家族性飲酒習慣。
離開酒精,可以向成癮科專科醫師求助
當COVID-19病毒進入臺灣社區,甚至開始出現必須與之共存的考量時,酒癮者以及其他物質使用者,會變得更為健康脆弱。除了定時按照指揮中心建議接受COVID-19疫苗注射,停止飲酒,是酒癮者照顧自己的最佳選擇。
如果妳/你發現自己已經染上酒癮,無法自行戒酒或停酒,可以試試尋找附近的成癮科專科醫師評估與治療。如果您的酒癮問題更嚴重,社區的成癮科專科醫師也能夠將您轉介到相關的酒癮治療醫院(舉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接受進一步的治療。
avatar-img
120會員
73內容數
情緒腦學,彙整與精神科、身心科相關的腦科學論文,幫助讀者透過腦科學來理解自身或親朋好友遭遇的情緒障礙或情緒疾病(憂鬱、焦慮、強迫等等)。與公開的文章不同,情緒腦科學專欄,將更深入解釋腦部與情緒的關聯,幫助希望進一步理解情緒在頭腦間運作機轉的讀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醫療心空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很多身心科門診求助的個案都會說,因為心情不好才喝酒,這樣晚上才不會想太多負面的事。各種酒促文宣也會宣傳酒精性飲料的營養成分與好處,鼓勵大家飲酒,然而這一切都只是酒品行銷。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整裡三個最常見的宣傳成分,請聰明消費。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飲酒與睡眠障礙、憂鬱之間,互為因果。臨床上有許多門診個案,帶著睡眠障礙與酒精使用障礙而來,卻輕忽酒精的危害。輕視自身罹患酒精使用障礙的風險、低估酒精的影響,不但無助於自己抵抗酒精的危害,反而會增加自己染上酒精使用障礙的風險。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隨著冬季季節性憂鬱與農曆年關憂鬱症出現,原本病情穩定的許多憂鬱症與焦慮症個案,又開始出現暴飲或是常規性飲酒的行為變化。在社區身心科或成癮科門診,酒精使用障礙的盛行率非常高,當酒精介入生活,憂鬱加劇、睡眠品質惡化、認知功能下降甚至體重下降都變得更為常見。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一般人談到失眠,都只會想到跟自己的心理壓力、身心疾病有關。然而臨床上,有許多人的失眠與身體的慢性疾病或其他藥物有關。特別是長期飲酒的人,身體常常出現許多內外科疾病,這些身體疾病也會影響到睡眠。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先來談談臺灣常見的痛風。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童年負面經驗會影響到成年的焦慮、憂鬱、社會關係與自殺風險。最近一篇臺灣本土研究發現,接觸甲基安非他命,會顯著增加童年負面經驗者的自殺風險。讓我們一起透過這篇文章,一起來了解童年負面經驗與甲基安非他命如何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什麼?丁香居然是運動禁藥!丁香不是常見的香料嗎?如果平常吃吃喝喝都會吃到運動禁藥,那會不會平常看精神科服用的藥物或是芳療精油也會有運動禁藥成分?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翻閱了2021年世界運動禁藥管制組織規定的運動禁藥成分,歡迎大家一起來進一步討論。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很多身心科門診求助的個案都會說,因為心情不好才喝酒,這樣晚上才不會想太多負面的事。各種酒促文宣也會宣傳酒精性飲料的營養成分與好處,鼓勵大家飲酒,然而這一切都只是酒品行銷。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整裡三個最常見的宣傳成分,請聰明消費。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飲酒與睡眠障礙、憂鬱之間,互為因果。臨床上有許多門診個案,帶著睡眠障礙與酒精使用障礙而來,卻輕忽酒精的危害。輕視自身罹患酒精使用障礙的風險、低估酒精的影響,不但無助於自己抵抗酒精的危害,反而會增加自己染上酒精使用障礙的風險。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隨著冬季季節性憂鬱與農曆年關憂鬱症出現,原本病情穩定的許多憂鬱症與焦慮症個案,又開始出現暴飲或是常規性飲酒的行為變化。在社區身心科或成癮科門診,酒精使用障礙的盛行率非常高,當酒精介入生活,憂鬱加劇、睡眠品質惡化、認知功能下降甚至體重下降都變得更為常見。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一般人談到失眠,都只會想到跟自己的心理壓力、身心疾病有關。然而臨床上,有許多人的失眠與身體的慢性疾病或其他藥物有關。特別是長期飲酒的人,身體常常出現許多內外科疾病,這些身體疾病也會影響到睡眠。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先來談談臺灣常見的痛風。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童年負面經驗會影響到成年的焦慮、憂鬱、社會關係與自殺風險。最近一篇臺灣本土研究發現,接觸甲基安非他命,會顯著增加童年負面經驗者的自殺風險。讓我們一起透過這篇文章,一起來了解童年負面經驗與甲基安非他命如何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什麼?丁香居然是運動禁藥!丁香不是常見的香料嗎?如果平常吃吃喝喝都會吃到運動禁藥,那會不會平常看精神科服用的藥物或是芳療精油也會有運動禁藥成分?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翻閱了2021年世界運動禁藥管制組織規定的運動禁藥成分,歡迎大家一起來進一步討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酒精常被視為社交和慶祝的核心,但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和社會觀念的變化,無酒生活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那麼,為什麼無酒生活會成為新潮流?本文將深入探討無酒生活的各種好處,從社會觀念轉變、自我挑戰、自我提升、生活質量的提升,到新型社交模式和長期規劃等角度,全面分析。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酒精似乎已經成為許多社交場合的必備品。然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酒精的必要性,並轉向無酒生活。這一健康生活新風潮並非偶然,而是因為無酒生活帶來了多方面的好處。本文將探討選擇無酒生活的五大理由,並深入分析這種生活方式如何促進身心健康,改善生活品質。
Thumbnail
最近有兩個跟酒精相關的研究,加起來就是「喝酒會加速老化,但戒酒可以加速復原」。當然,長期飲酒對身體與大腦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可能因為戒酒就完全恢復,但可以觀察到明顯的進步。
Thumbnail
有一些研究認為,就算每天只有喝一些些酒,但只要是長期持續性的飲酒,對大腦、對身體就一定會有一些傷害。 不過,喝酒還是有一些正面效果,比如心情變好、促進社交、讓一群人更快變成朋友。所以,適量飲酒,有可能有利有弊。但一旦飲酒過量,那可就會「利大於弊」,壞處遠多於好處了。 有個追蹤三十年的英國研究
Thumbnail
本文淺談酒精在身體中的影響和解酒方法,探討宿醉的原因、症狀,以及降低宿醉的方法,並提供了對於酒精和藥物交互作用的初步解釋和建議。
Thumbnail
短時間讀了兩本有關毒癮的書,病人、犯人之間的拉扯都為著癮。究竟成癮是一種犯罪或是一種疾病,處遇的方法自然大不相同,而成癮物質的定義,以及濫用的定義,也因為化工的技術,一直不斷的變化當中。有機化學光一個有機鍵的改變,就會將A物質變成A+或A-物質,但刑法罪刑法定之下,這二種都不成為犯罪構成要件。總之是
Thumbnail
大學生飲酒現象日益嚴重,據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顯示,台灣大專院校學生飲酒率高達38.45%,表示近四成大學生接觸過酒精。儘管過去30天內飲酒過量率(喝超過6杯),自109年的20%下降至111年的14.39%,但中國文化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副教授翁德志指出,大學生飲酒行為對健康構成的風險不容忽視。
Thumbnail
觀察一個人在酒精影響下的行為,可以揭示出那個人的隱藏性格,包括壓抑的情緒、內在的矛盾衝突、自信心的強弱,甚至是對他人的尊重程度。 基本上我會遠離失態及有酗酒行為的人 人生不如意10 8 9 你可以選擇運動及睡覺 1.喝酒就囉嗦個沒完沒了 一位朋友自從南遷工作後,便常借酒澆愁,深夜電話中
Thumbnail
前兩年住高雄的日子喝太多了,2024 決定立下少喝酒的目標:一年喝酒不超過 12 次。 在這段期間,身邊友人偶爾會勸少喝,但我總是聽而不聞,最多酒後出包後安分個幾天,然後又再犯錯。明白喝酒傷身但還是繼續,甚至隨著酒量變好還越喝越多,就像是抽菸者明知抽菸不好仍三不五時來一根一樣。
Thumbnail
記者蔡庭語/綜合報導 市面上販賣酒類飲料商店林立取得便利,民眾下班或閒暇之餘會小酌一杯,適量的飲酒會帶來短暫歡愉及興奮感,但飲酒過量,會影響個人身心健康,亦會造成家庭與社會的問題。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守護市民身心健康,持續爭取衛生福利部「酒癮治療費用補助方案」,讓有問題性飲酒或酒癮者每人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酒精常被視為社交和慶祝的核心,但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和社會觀念的變化,無酒生活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那麼,為什麼無酒生活會成為新潮流?本文將深入探討無酒生活的各種好處,從社會觀念轉變、自我挑戰、自我提升、生活質量的提升,到新型社交模式和長期規劃等角度,全面分析。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酒精似乎已經成為許多社交場合的必備品。然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酒精的必要性,並轉向無酒生活。這一健康生活新風潮並非偶然,而是因為無酒生活帶來了多方面的好處。本文將探討選擇無酒生活的五大理由,並深入分析這種生活方式如何促進身心健康,改善生活品質。
Thumbnail
最近有兩個跟酒精相關的研究,加起來就是「喝酒會加速老化,但戒酒可以加速復原」。當然,長期飲酒對身體與大腦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可能因為戒酒就完全恢復,但可以觀察到明顯的進步。
Thumbnail
有一些研究認為,就算每天只有喝一些些酒,但只要是長期持續性的飲酒,對大腦、對身體就一定會有一些傷害。 不過,喝酒還是有一些正面效果,比如心情變好、促進社交、讓一群人更快變成朋友。所以,適量飲酒,有可能有利有弊。但一旦飲酒過量,那可就會「利大於弊」,壞處遠多於好處了。 有個追蹤三十年的英國研究
Thumbnail
本文淺談酒精在身體中的影響和解酒方法,探討宿醉的原因、症狀,以及降低宿醉的方法,並提供了對於酒精和藥物交互作用的初步解釋和建議。
Thumbnail
短時間讀了兩本有關毒癮的書,病人、犯人之間的拉扯都為著癮。究竟成癮是一種犯罪或是一種疾病,處遇的方法自然大不相同,而成癮物質的定義,以及濫用的定義,也因為化工的技術,一直不斷的變化當中。有機化學光一個有機鍵的改變,就會將A物質變成A+或A-物質,但刑法罪刑法定之下,這二種都不成為犯罪構成要件。總之是
Thumbnail
大學生飲酒現象日益嚴重,據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顯示,台灣大專院校學生飲酒率高達38.45%,表示近四成大學生接觸過酒精。儘管過去30天內飲酒過量率(喝超過6杯),自109年的20%下降至111年的14.39%,但中國文化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副教授翁德志指出,大學生飲酒行為對健康構成的風險不容忽視。
Thumbnail
觀察一個人在酒精影響下的行為,可以揭示出那個人的隱藏性格,包括壓抑的情緒、內在的矛盾衝突、自信心的強弱,甚至是對他人的尊重程度。 基本上我會遠離失態及有酗酒行為的人 人生不如意10 8 9 你可以選擇運動及睡覺 1.喝酒就囉嗦個沒完沒了 一位朋友自從南遷工作後,便常借酒澆愁,深夜電話中
Thumbnail
前兩年住高雄的日子喝太多了,2024 決定立下少喝酒的目標:一年喝酒不超過 12 次。 在這段期間,身邊友人偶爾會勸少喝,但我總是聽而不聞,最多酒後出包後安分個幾天,然後又再犯錯。明白喝酒傷身但還是繼續,甚至隨著酒量變好還越喝越多,就像是抽菸者明知抽菸不好仍三不五時來一根一樣。
Thumbnail
記者蔡庭語/綜合報導 市面上販賣酒類飲料商店林立取得便利,民眾下班或閒暇之餘會小酌一杯,適量的飲酒會帶來短暫歡愉及興奮感,但飲酒過量,會影響個人身心健康,亦會造成家庭與社會的問題。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守護市民身心健康,持續爭取衛生福利部「酒癮治療費用補助方案」,讓有問題性飲酒或酒癮者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