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轉動廢墟,親吻衰敗──《賽璐璐之蝕》與《紫羅蘭之吻》的媒介與內容互涉|潺時×TIDF 專文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Decasia © Bill Morrison
埃及舞者的身軀有致地旋轉著,背景傳來機器相擦的尖銳聲音,音畫分離,卻又在節奏上相合而共旋共振,下一顆鏡頭,我們來到一間膠卷庫,看見方才聲音的來源——轉動的膠卷。這是美國導演比爾・莫里森(Bill Morrison)著名實驗片《賽璐璐之蝕》(Decasia,2002)的開頭畫面,而它已充分地展現了莫里森的創作理念和其作品的實驗性與反身性,影像中的人物與影像媒介——膠卷——的互動、相關、與互涉。莫里森以廢棄、腐蝕的膠卷作為媒材再創作,重新剪輯配樂,在失敗的「保存」(preservation)中創造新生,使蝕痕扭曲狂舞,使廢墟轉動。我以「轉動廢墟」形容莫里森的影像和膠卷實驗,如其曾言自己總是在「垃圾」中找材料,他的實驗材料來自腐化、衰蝕的膠卷,失去其放映、保存影像之功能,但這些扭曲、膨脹的賽璐璐,終不被直接銷毀而持續堆藏在某地,是謂「廢墟」。如同《賽璐璐之蝕》的片頭,男舞者與膠卷轉動的動作被提煉,而此「廢墟」也從此被賦予能動性和生命力,從廢棄、衰敗、與死亡出發,旋轉、跳躍、尋覓、前行而重生。
Decasia © Bill Morrison
《賽璐璐之蝕》的取材來自各個不同的電影、影片的膠卷片段,而在莫里森的新短片《紫羅蘭之吻》(Her Violet Kiss,2021)中,他則使用單一來源的素材——即1928年的默片《Pawns of Passion》,同樣酸蝕、扭曲、而腐壞的膠卷片段,在他的實驗下,儼然重生。而不只是膠卷盒的重啟與廢棄媒材的重生,對於影像中的事物來說,莫里森的實驗亦使他們再次「動起來」,轉動膠卷時,人物生命與動作也跟著轉動。而在不同的膠卷中,人物動作與行為可能毫不相干,片段與片段幾乎不可能存在敘事上的因果關係,此時剪接就變得十分重要,它彷彿給了觀眾進入這一座座「廢墟」中的路線指引,甚至地圖,而就《賽璐璐之蝕》與《紫羅蘭之吻》而言,莫里森確實要我們「按『圖』索驥」地前往轉動的廢墟。觀眾在看這兩部片時,並不會因為其片段間斷裂的時空而完全無法順暢地進入下一個場景或開啟下一段膠卷,莫里森巧妙地運用所取片段中人或物的運動形成的圖形或一個動作(action),作為兩片段間的「連戲」(continuity),如此不但連接了前後膠卷,也使得影像內容與其物理媒介有了關聯——畫面中的人始與膠卷的扭曲侵蝕產生互動。
比如在《賽璐璐之蝕》中,人物以行走的動作完成了某種連續性剪接(contiguity editing)與圖形連戲之「變體」,兀自行走的男人,魚貫而行的孩童,以及從門扉、樓梯走入景框中的男人女人,他們存在不同的斷膠殘卷中,但在電影的剪接和膠卷腐蝕作用的扭曲下,我們恍惚感覺他們的時空流通,而這些消逝的身影,和已是過去式的動作,在彼此相蝕、相曲融下,有了交互的可能,因此,廢墟的轉動是「齒輪式」的轉動,是一捲膠卷捱著一捲膠卷的親密旋動,由電影「外部」的物質存在,推動其內人物事件的相接,這些人物動作如今於我們眼前展開,並非由重播鍵驅動,而是影人對電影內容與媒材探索,反身式地思考後,觸動的一場「重生儀式」。又或,如隨著膠卷上蝕痕的膨脹、佔滿景框之時,跟著被燒毀、倒塌的房子,火來自影像內部,然其作用力卻好似外部的膠卷衰壞侵蝕所驅動的;另一片段,帶著拳擊手套訓練的 Willie Ritchie,使勁捶打的卻是膠卷上的一片蝕塊,他看起來就像在「對抗」衰敗,「抵禦」侵蝕——廢墟中已然消逝的人,力抗膨脹的蝕洞,以求身影不被吞噬。
Decasia © Bill Morrison
而在《紫羅蘭之吻》中,電影剪接的連戲則更明顯,在人群擁擠中前行的女子,其段落與段落間的動作、眼神、或是空間連戲,不但幫助我們理解這部默片僅存不完整片段間的人物關係、因果敘事,更讓這整場宴會和女子,被完整地包覆在「侵蝕」之中,畫面繁麗卻散發著濃濃腐朽味,宛若一座華麗的廢墟。女子被密密麻麻的彩帶覆蓋,逆行的人群和纏繞的彩帶阻撓著她,她使勁撥開身上交纏的彩帶與白紗,推開竄動的人群,同時,也如推開膠卷上曲動而膨脹的侵蝕,女子彷彿被籠罩在不斷擴張襲來的黃褐色蝕痕下,必須對其動作以解脫之,必須與其互動,方能前進。在莫里森的剪接下,這些電影物質性外部的毀壞,好似推動著女子前行,以抗衡之力使她更有能動性,也使得這場廢棄膠卷中重生的尋覓,更具生命力。
在膠卷的變形中,莫里森以「連戲」的變體,予我們「連繫」。透過人、物動作和畫面,連繫時空斷裂的膠卷片段,連繫「電影」作為物質媒材的存在以及其中的影像內容之意義。
Her Violet Kiss © Bill Morrison
Her Violet Kiss © Bill Morrison
《賽璐璐之蝕》與《紫羅蘭之吻》中,莫里森均透過對廢棄膠卷的重新創作,邀請觀眾加入一場「衰敗的重生」——此時,衰敗成為再生的動力——他打造一座座廢墟,並讓廢墟轉動,膠卷轉動,消逝的人物轉動,從而復現被廢棄的影像,意即,它們在擴張、膨脹、與流動的侵蝕中,找到新生的空間,也就是這座「廢墟」存在的意義:它親吻衰敗,正面迎擊腐朽,並在侵蝕中立足,持續前行與尋覓,不停轉動,所以電影最後是仍然擾動、流動、顫動而膨脹的蝕痕;是依舊有節奏地嘎吱作響的膠卷「齒孔」聲。我想莫里森對「電影」反身性的思考與實驗亦將持續,這場「衰敗幻想曲」(decay, fatasia —— “decasia”)開展的對藝術、廢棄之物、以及消逝本身的探問,更將隨著觀眾進入「廢墟」之時奏響。
Her Violet Kiss © Bill Morrison

▍《賽璐璐之蝕》、《紫羅蘭之吻》將於 2022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放映

2022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記錄X記憶:檔案變形記】單元
❑《賽璐璐之蝕》場次
京站威秀十廳|2022/05/11 • 11:40 - 12:52
京站威秀十廳|2022/05/13 • 21:00 - 22:12
❑《紫羅蘭之吻》場次
京站威秀十廳|2022/05/11 • 11:40 - 12:52
京站威秀十廳|2022/05/13 • 21:00 - 22:12
詳細場次與影片資訊見 TIDF 官網
𓁼文章同步刊於《潺時》ISSUE.20:穀雨(TIDF特輯)
《潺時》ISSUE.20:穀雨(TIDF特輯)© 視覺文化研究室出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6會員
2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atherin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如此喜歡《我記得》便在此,林俊穎將敘事的時間性,幻化為空間性,如此「空間化」的過程,使得不可逆的光陰,成了可循跡回訪的一座座「古都」,而又,在對這些古都開展的「微物」紀錄中,「一切不可逆者皆可逆」,是故對著開放的「空間」(時間)呢喃一句 ──「我記得」(《我記得》)。
喬爾・柯恩編導的《馬克白的悲劇》不只是將莎士比亞的文字轉為影像,更是柯恩重新詮釋的新版《馬克白》,它也如其名地道出主角馬克白的「悲劇」,而此悲劇性體現在柯恩透過主題意象與鏡頭語言傳達的人物心理焦慮和驚悚,通過他的影像,我們仿若進入了馬克白的內心世界,感受那喧嘩與騷動,一場超現實的精神幻夢。
「凝視」是抽象而無形的,卻能在不同視線交互作用下,構設出一個時空場域,如柏拉圖所言的陰性空間(chora),是不具任何具體形式,曖昧而混沌,無以言說的玄牝空間。導演拍出了這樣的獨特時空,逃脫了陽性主導的理性與邏輯,在混亂與自由中,這樣的陰性凝視顯影與成像,成像於花窗玻璃的景框中,顯影於她的觀景窗下。
侯孝賢透過一個大家族的經歷,道出戰後台灣的歷史故事,反映了其為「亞細亞的孤兒」之處境,「二二八事件」作為「歷史的動力」,把台灣土地上潛藏的省籍衝突、身份認同問題、與國族意識混亂全都捲進漩渦中,然而即便作為二二八事件的「代表電影」,《悲情城市》卻並未直接地將此「動力」呈顯於螢幕上,反而透過一種二手、間
她們在兩種非線性敘事中,各自解構了傳統的秩序空間,進而於文字、影像中,建構新的、充滿流動性與生命力的陰性場域;更透過一種虛幻、脫離真實的想像,掙脫與破壞現實束縛,遁入且陶醉於那「不合法的自由」(illegitimate freedom)中。
護照、汽車、地圖、紀念燈,布宜諾斯艾利斯,溽暑,他們展開一段公路之旅,這趟旅程是戀人的離散,是逃避,也是自我放逐(exile),更是「從頭來過」,他們透過空間的移動與流浪,在異鄉重構「家」,也重建自我身份。25週年即將重新上映的《春光乍洩》,且容我以字領路,重返阿根廷,重啟黎耀輝與何寶榮的離散之旅。
我如此喜歡《我記得》便在此,林俊穎將敘事的時間性,幻化為空間性,如此「空間化」的過程,使得不可逆的光陰,成了可循跡回訪的一座座「古都」,而又,在對這些古都開展的「微物」紀錄中,「一切不可逆者皆可逆」,是故對著開放的「空間」(時間)呢喃一句 ──「我記得」(《我記得》)。
喬爾・柯恩編導的《馬克白的悲劇》不只是將莎士比亞的文字轉為影像,更是柯恩重新詮釋的新版《馬克白》,它也如其名地道出主角馬克白的「悲劇」,而此悲劇性體現在柯恩透過主題意象與鏡頭語言傳達的人物心理焦慮和驚悚,通過他的影像,我們仿若進入了馬克白的內心世界,感受那喧嘩與騷動,一場超現實的精神幻夢。
「凝視」是抽象而無形的,卻能在不同視線交互作用下,構設出一個時空場域,如柏拉圖所言的陰性空間(chora),是不具任何具體形式,曖昧而混沌,無以言說的玄牝空間。導演拍出了這樣的獨特時空,逃脫了陽性主導的理性與邏輯,在混亂與自由中,這樣的陰性凝視顯影與成像,成像於花窗玻璃的景框中,顯影於她的觀景窗下。
侯孝賢透過一個大家族的經歷,道出戰後台灣的歷史故事,反映了其為「亞細亞的孤兒」之處境,「二二八事件」作為「歷史的動力」,把台灣土地上潛藏的省籍衝突、身份認同問題、與國族意識混亂全都捲進漩渦中,然而即便作為二二八事件的「代表電影」,《悲情城市》卻並未直接地將此「動力」呈顯於螢幕上,反而透過一種二手、間
她們在兩種非線性敘事中,各自解構了傳統的秩序空間,進而於文字、影像中,建構新的、充滿流動性與生命力的陰性場域;更透過一種虛幻、脫離真實的想像,掙脫與破壞現實束縛,遁入且陶醉於那「不合法的自由」(illegitimate freedom)中。
護照、汽車、地圖、紀念燈,布宜諾斯艾利斯,溽暑,他們展開一段公路之旅,這趟旅程是戀人的離散,是逃避,也是自我放逐(exile),更是「從頭來過」,他們透過空間的移動與流浪,在異鄉重構「家」,也重建自我身份。25週年即將重新上映的《春光乍洩》,且容我以字領路,重返阿根廷,重啟黎耀輝與何寶榮的離散之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白在如此熱鐵烙膚般的性與愛中,感受粗繩磨過肌膚而生的熱,像是得到一種深刻入骨的緊擁,儘管夾雜著一絲窒息與掙扎,但比起獨自面對內心的空與冷,呻吟或許是她所企求的最熱烈的回應。如同貪戀親吻、注視、與相擁的戀人般,電影中的各種性愛符碼本質上也都只是人類對情愛渴求的不同途徑,與你我無異。
Thumbnail
  歌塵問摩拉克斯要來了滌塵鈴,這東西她就見過那麼一回,摸也沒摸過,摩拉克斯將鈴交到她手裡時,歌塵才驚於東西格外沉重。   與奧賽爾一戰已過去許多時日,他們各自回到了日常,應該。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石妖魅》原創小說-奇幻×懸疑驚悚×克蘇魯×神話傳說。故事發展即將進入另一波的高潮。莎曼珊和蓋瑞的記憶影像發生了變化。有一股神祕魅力的力量影響著他們進入異世界之旅。
Thumbnail
這是我第二次透過大螢幕進入貝拉塔爾的世界,重複的勞動,在長鏡頭的直視下,每一個瑣碎、無聊的步驟都是時間的重量。末日降臨,屋外不斷地刮起大風,彷彿要將這塊荒蕪之地陷入絕境,在這一成不變的空間裡,老人和女人照樣起床整理、吃飯、工作,沒有出現任何反抗的、救贖的想法,彷彿是隻失去行動能力的馬,就算活著,
Thumbnail
在影院觀影,一邊回想起旁人津津樂道關於這導演的種種色彩。 你已然錯過那個時代,沒經歷沒感動。 直到此時走進推崇者的殿堂。 經過光影的洗禮,像是海浪拍打,一次一次。 感到海水的冰涼與戲劇性,感到悲哀與深情,感到憂愁與無奈。 日常的對話、日常的生活、日常的鏡頭,然後魂魄在鏡頭之外遠去。 「愛自己是很
Thumbnail
導演對於說故事的手法有些跳tone,劇情也缺乏嚴謹的邏輯,角色刻畫稍嫌不足。影像處理以詩意方式呈現,但是否和時空穿越科學主題相符仍值得討論。導演表達出希臘傳統電影所包含的寂寥、冷漠和疏離感,結合離婚、孩子消失及任意跳躍時空的設定,強調了「知道未來卻無法改變」的悲劇性,帶給觀眾深刻的感受。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以動人的方式刻畫親密關係,尤其是關於分離與失去。本文從精神分析角度深入探討了電影中反映的人生經歷,以及對分離與失去的深刻體悟,特別著重在溫尼考特「過渡客體」的闡述。觀眾在經歷了片中角色的心路歷程後,無不感到深深的共鳴與反思。
Thumbnail
將歌曲配上電影片段,這也是一種藝術創作,「舊的」歌聲總讓人想起那美好的「往日情懷」,影像又叫人回味昔日經典電影的回憶。我只是創作出一個與電影內容 90% 相同的近似故事,只用極短篇 2500 字去 表達出整個完整故事,那是第三次創作,極具挑戰。 2011年電影《啟動原始碼》片斷
Thumbnail
  戀愛往往被視為治療靈魂的特效藥,帶來重生般迷幻的火花,轉瞬即逝;婚姻則是漫漫時光的相處與生活,生活大部分在處理人性和現實的問題──美國名導艾拉薩克斯的電影《愛情轉移》即精采表現了兩者的不同。   (內文有雷,建議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白在如此熱鐵烙膚般的性與愛中,感受粗繩磨過肌膚而生的熱,像是得到一種深刻入骨的緊擁,儘管夾雜著一絲窒息與掙扎,但比起獨自面對內心的空與冷,呻吟或許是她所企求的最熱烈的回應。如同貪戀親吻、注視、與相擁的戀人般,電影中的各種性愛符碼本質上也都只是人類對情愛渴求的不同途徑,與你我無異。
Thumbnail
  歌塵問摩拉克斯要來了滌塵鈴,這東西她就見過那麼一回,摸也沒摸過,摩拉克斯將鈴交到她手裡時,歌塵才驚於東西格外沉重。   與奧賽爾一戰已過去許多時日,他們各自回到了日常,應該。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石妖魅》原創小說-奇幻×懸疑驚悚×克蘇魯×神話傳說。故事發展即將進入另一波的高潮。莎曼珊和蓋瑞的記憶影像發生了變化。有一股神祕魅力的力量影響著他們進入異世界之旅。
Thumbnail
這是我第二次透過大螢幕進入貝拉塔爾的世界,重複的勞動,在長鏡頭的直視下,每一個瑣碎、無聊的步驟都是時間的重量。末日降臨,屋外不斷地刮起大風,彷彿要將這塊荒蕪之地陷入絕境,在這一成不變的空間裡,老人和女人照樣起床整理、吃飯、工作,沒有出現任何反抗的、救贖的想法,彷彿是隻失去行動能力的馬,就算活著,
Thumbnail
在影院觀影,一邊回想起旁人津津樂道關於這導演的種種色彩。 你已然錯過那個時代,沒經歷沒感動。 直到此時走進推崇者的殿堂。 經過光影的洗禮,像是海浪拍打,一次一次。 感到海水的冰涼與戲劇性,感到悲哀與深情,感到憂愁與無奈。 日常的對話、日常的生活、日常的鏡頭,然後魂魄在鏡頭之外遠去。 「愛自己是很
Thumbnail
導演對於說故事的手法有些跳tone,劇情也缺乏嚴謹的邏輯,角色刻畫稍嫌不足。影像處理以詩意方式呈現,但是否和時空穿越科學主題相符仍值得討論。導演表達出希臘傳統電影所包含的寂寥、冷漠和疏離感,結合離婚、孩子消失及任意跳躍時空的設定,強調了「知道未來卻無法改變」的悲劇性,帶給觀眾深刻的感受。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以動人的方式刻畫親密關係,尤其是關於分離與失去。本文從精神分析角度深入探討了電影中反映的人生經歷,以及對分離與失去的深刻體悟,特別著重在溫尼考特「過渡客體」的闡述。觀眾在經歷了片中角色的心路歷程後,無不感到深深的共鳴與反思。
Thumbnail
將歌曲配上電影片段,這也是一種藝術創作,「舊的」歌聲總讓人想起那美好的「往日情懷」,影像又叫人回味昔日經典電影的回憶。我只是創作出一個與電影內容 90% 相同的近似故事,只用極短篇 2500 字去 表達出整個完整故事,那是第三次創作,極具挑戰。 2011年電影《啟動原始碼》片斷
Thumbnail
  戀愛往往被視為治療靈魂的特效藥,帶來重生般迷幻的火花,轉瞬即逝;婚姻則是漫漫時光的相處與生活,生活大部分在處理人性和現實的問題──美國名導艾拉薩克斯的電影《愛情轉移》即精采表現了兩者的不同。   (內文有雷,建議觀影後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