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4/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愛說話聊健康2>胃裡的這隻菌 一定要殺死牠

前幾天聽到一個令人難過的消息,有位好友的太太得了胃癌,檢查時已是末期,沒法手術,正在接受化療。
胃癌是發生在胃部黏膜的癌症,主要原因是潰瘍,而產生潰瘍和躲在胃裡的一隻細菌很有關係,那隻菌就是「幽門螺旋桿菌」。
1980年代以前,腸胃科醫師認為造成潰瘍的原因是胃酸過多,可是在1984年,這個說法被推翻了,有兩位澳洲醫師華倫(Robin Warren)和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他們觀察多數胃潰瘍病人的組織切片,發現胃下方有幽門螺旋桿菌,為了進一步證實胃潰瘍是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馬歇爾醫師還喝下在實驗室培養,含有數億隻幽門螺旋桿菌的水,結果沒幾天就引發胃炎;這兩位醫師也因為證實了幽門螺旋桿菌是造成消化性潰瘍的凶手,於2005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台灣半數成人感染過幽門桿菌

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台灣有半數的成人,都曾經感染過這隻細菌。感染這隻菌七成以上的機率會出現胃潰瘍,出現十二指腸潰瘍的機率更高達九成;其中胃潰瘍還有1~3%的機率會演變成胃癌。1994年時,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幽門螺旋桿菌列為一級致癌物。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可能會出現胃不舒服的症狀,例如噁心、胃酸過多、消化不良、胃謅謅,但也有人即使有了潰瘍也沒有症狀。症狀重複出現還是要去看醫生,很多人會去藥房買胃藥吃,不舒服解除了就不管它,這樣不行喔!還是要讓專業來判斷。
通常檢查幽門螺旋桿菌有兩種方法,照胃鏡和碳13呼氣檢測,這兩種方法我都做過。
因為工作壓力的關係,有時會引發腸胃不適,我去看了好幾次腸胃科醫師,也照過幾次胃鏡,照胃鏡可直接看到胃的組織狀況,有病變醫師也好進行適當的治療,有的醫師會加做切片,驗幽門螺旋桿菌。想到照胃鏡,相信有人就退避三舍,因為過程的確很不舒服,不過現在可以麻醉做無痛胃鏡,不適感減低很多;切片就是在照胃鏡時順便做的,醫師會利用一隻約0.6-0.8的夾子從胃鏡的管子伸進去,從胃黏膜表面夾一塊大約半顆米粒大小的組織去做化驗,過程不會疼痛,也沒有什麼危險性。

吹兩口氣就能檢測

另一種碳13的檢測方式是非侵入式的,多半是健檢時加選的項目,檢查過程有三個步驟,先吹一口氣於集氣袋後,再喝下150cc幽門桿菌試劑藥水,等30分鐘後再吹一次氣於集氣袋就完成檢體的收集,這項檢查的敏感度達95%以上。
過去採訪腸胃科醫師時,醫師有特別提到,碳13只能用來做幽門桿菌的檢測,沒症狀的人比較建議用這種方式,如果有症狀,還是建議照胃鏡,可以進一步讓醫師判別腸胃的狀況。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現在也有很好的治療方法,以質子幫浦抑制劑(PPI)加上兩種抗生素,稱為「三合一療法」,大約吃兩個禮拜的藥,除菌效果達八成以上。
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不見得會有症狀,但一定要積極治療,過去採訪醫藥新聞時,就曾有位患者檢查出幽門螺旋桿菌卻忽視不管,三年後因胃部不舒服再回診,已演變成胃癌了。
檢查是為了預防疾病,有了疾病一定要好好治療喔!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實用,請幫我按愛心,並且把它分享給你覺得需要的朋友喔!謝謝!
圖片來源
Yutaka Tsutsumi, M.D.ProfessorDepartment of PathologyFujita Health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Copyrighted free use, via Wikimedia Commons.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