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6/08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普賢行願品》講記 05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五面,底下最後一行,這個地方接著談「禮敬諸佛」的這個法。前面我們有提到,所禮的境界是十方無量無邊徧塵刹的一切諸佛。
接著,壬二、講「能禮的因」。
這個「因」指的是智慧,你用什麼樣的智慧來禮拜諸佛呢?就是說隨著你的動機,你的智慧的不同,同樣的拜一拜佛,它的功德是千差萬別!像有的人拜佛,他希望身體健康、心情愉快,未來就只是健康、心情愉快;拜佛能夠懺悔業障的,所以希望懺悔業障就能夠懺悔業障。
但如果說你這個能禮的心,不僅是這個有相的心,而若能夠轉到無相行的心,依著無相智慧來禮拜佛的話,功德更是不可思議!所以這個地方能禮的因,能禮的智慧,就是以入於實相的智慧來禮拜諸佛。我們看到這個能禮的智慧: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
普賢行願力,這個是法的力量。依著法的力量,深心信解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智慧。我們在普賢行願力的這個法上,起深心信解,以這樣的智慧來禮拜諸佛,功德無量無邊。所謂普賢行願力,它是什麼意思呢?它不只是一種很強大的願力,或者很精進地修行的行,不只是這樣子,而是普賢的智慧來行行願,所以稱為「普賢行願力」
如果說我們只是很精進地拜佛、用功、念佛等等的,它只能稱為精進,還不能稱之為普賢行願力。真正的普賢行願力是什麼呢?就是有無相的智慧配合上去的行願之力來拜佛,那才是普賢行願力。簡單的來講,就像在禮拜八十八佛的時候,我們拜下去,口念《禮佛偈》:「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諸佛前,頭面接足歸命禮。」其實這個就是普賢行願力,這就是以圓頓的智慧來禮拜八十八佛。或者你不是很了解這個道理,但是你在念這個文的時候,念念之間就是不斷在熏這個圓頓的種子。
我們說普賢行願力,是以普賢的智慧來修的行願,而為什麼說是圓頓的智慧呢?各位看講義第三面的第二段,在「能入」的地方,「所入」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是所入的境界。能夠契入的就是普賢行願,所以依著實相智慧生起大願,然後再依著實相智慧生起大行這就是普賢行願。
我們來解釋「普賢」。普賢菩薩的這個普賢,有很深的含義在裡頭,佛菩薩的名字都不是隨便取的,而且都是以名字來描述佛菩薩的真實功德。比如說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來讚歎佛的法身無量光的智慧、無量壽的福德。「普賢」也是一樣的道理,以普賢這個法來讚歎這個菩薩。
我們看普賢,有約人來解釋以及約法來解釋。我們解釋約人就可以了,約人的解釋就是普賢菩薩的行願,依著普賢菩薩的智慧所發起的大行、大願,以實相為體的大願,再以實相為體的大行。怎麼樣以實相為體呢?底下介紹「普」跟「賢」的差別。
「普」就是德周法界;「賢」就是至順調善。德周法界就是在依止實相的智慧當中,普賢菩薩能夠興起種種萬行的莊嚴,這萬行的莊嚴功德徧滿法界。法界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普賢菩薩行菩薩道的處所。同時,在這個徧滿法界的一切處所行菩薩道──德周法界的同時,又能夠至順調善──至極隨順於實相的理,所以稱之為調善,即調柔善順。
我們說這個人的個性很調柔善順,那要看從什麼角度來講。如果這個人個性不粗暴,你說他調柔善順,那也對。若這個人個性很老實、謙虛、厚道,說他調柔善順,那也對。但是,你若是以普賢菩薩的這個普賢標準來說,賢的調柔善順是什麼呢?它是心安住在中道的智慧當中,於中道的智慧極為的調柔善順。
也就是說,他的心恒常的跟中道的智慧相應,所以稱為至順,即至極隨順。對中道的理,恆常地隨順,沒有忘失正念的時候。就像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之後,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往生極樂世界之後,每一個人都是可以稱之為普賢,具足普賢德啊!當然這個是位前普賢,就是還沒證得等覺之前的普賢,但是有普賢之德了。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心都能夠至極調順於中道之理。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所以念念都與中道智慧相應而不會忘失正念。
所以為什麼行十大願王之後,最後導歸極樂世界?因為在極樂世界,乃至凡夫都是阿鞞跋致,更不用說華嚴海會的大菩薩往生之後,更是能夠迅速地滿足祂們成佛的願力,這個就是「普賢」的意思。
「普」:功德徧滿法界,清淨的功德徧滿法界;「賢」:就是因為他的心常常跟中道智慧相應,所以稱之為賢。賢的體,才能夠產生普的用,這個就是「普賢」。也就是說一切時、一切處,都能夠跟中道的智慧相應,心不著空、不著有,念念都跟無生忍的智慧相應。
像我們拜佛的時候念《禮佛偈》,就是希望我們在拜佛的時候,能夠跟普賢行相應。你在念《禮佛偈》的時候,雖然你懂、或者不太懂、或者懂一點點,但是就是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慢慢的就能夠跟這個法相應。巧入無生,暗合道妙。所以在拜八十八佛的時候念《禮佛偈》,起來念《懺悔偈》,還是很好的。
我們再回到講義第五頁,最下面一行。「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深心信解什麼呢?深心信解就是普賢的境界。對普賢的這種境界起深心還有信解。信解就是:因為你依止普賢的行願,所以你深深地信解諸佛,十方塵刹諸佛如對目前,恆在你眼前。佛與佛的法身互含互攝;佛與佛的淨土也是互含互攝,所以一個微塵裡,就有一個佛淨土。
「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於一毫端現寶王刹。」
比如在佛七的時候,我們主要是禮阿彌陀佛,但是我們相信阿彌陀佛的法身當中含攝十方諸佛,以這種信心、這樣的信解來禮拜阿彌陀佛,那在禮拜阿彌陀佛的時候,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淨土相應,事實上也跟十方的淨土相應。為什麼呢?阿彌陀佛的淨土當中,每一個塵埃就具足一尊佛,在裡面大轉法輪,教化眾生。為什麼?
因為佛與佛的淨土都是互含互攝,依正二報都是互含互攝,所以我們在禮拜阿彌陀佛的依正二報的時候,或者觀想、讚歎依正二報的時候,事實上我們知道,同時含攝十方諸佛的依正二報。以這樣子的智慧來禮拜,來禮敬諸佛,這個就可以稱之為普賢行願力。所以「如對目前」,想像十方諸佛如在眼前,這個是能禮的因的智慧。
再看到,壬三、「能禮的相狀」。
「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
約著這個因,這個智慧所生的相,其相狀是什麼呢?我們在禮佛的時候,是以清淨的身語意業。而清淨有淺跟深的不同說法,淺的話,就是不要躁動。比如說清淨的身業,拜佛的時候要專心,不要拜著拜著,突然想到「肚子餓了,去吃兩塊餅」,不要這樣子,拜佛就專心的禮拜。
或者拜佛,拜拜覺得腰好酸、背好痛,然後就想休息一下,緩一緩再拜,不要這樣,身不亂走(身業),拜佛時候的「語業」就是專心稱念佛號,也不跟人家散心雜話。
那麼「意業」的清淨,若講淺的意業清淨,就是說你的心不要打妄想,至少減少妄想。比如說,你念《禮佛偈》、念《懺悔偈》、或者專心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比如說我們來到大殿,我們中間、左邊、右邊都有放西方三聖,供養西方三聖的畫像,就是要讓大家來緣的。
你在禮拜的時候,要看一看前面的西方三聖,還要心想:「我們是真正的在禮拜西方三聖,不只是畫像,三聖就顯現在我們眼前。」因為我們相信「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我們相信阿彌陀佛乃至十方諸佛的法身都是徧滿的,所以不只是個畫像,若你看它是真實的西方三聖時,你的妄想就會少很多。
相反的,你要是看到這個畫像,認為「西方三聖」在十萬億佛土之外那麼遠,那你妄想就會很多。所以意業,就是說眼根,眼睛緣著這個佛像的時候,你要想「如對目前」,佛是在眼前的,阿彌陀佛乃至十方諸佛在眼前,接受我們的禮拜。這個就是清淨,就淺的事相上來說,就是沒有躁動、沒有妄想的意思
就深的來說,清淨是什麼呢?深的來說,清淨就是前面講的,你入於這樣的智慧,就像我們在拜佛的時候,能禮所禮性空寂,在拜佛當中有空、假、中三觀同時現前,這個時候跟中道智慧相應,就是清淨,這個是更深層次的。
當然你的基礎就是,來到佛堂如對佛天,虔誠恭敬地禮拜,以清淨的身語意業常修禮敬。「禮敬」就是包括身體的禮拜,內心的恭敬有空就多拜佛,那沒有空呢?看到佛像也要有恭敬的心,這個就是常修禮敬。
拜佛的功德非常非常多,能夠歡喜、生善、破惡、入理。能夠讓我們生起歡喜心。拜佛的時候身心調暢、氣就通了,本來氣不通,拜佛能夠讓身心調暢起歡喜義。可以生善修歸依,破惡懺悔業障,進一步契入佛法的甚深義理。拜佛之後,拜佛的功德可以得到世間福報,這個身相的端正,美好的音聲,很大的福報!未來投生做人天的時候,出生是尊貴的種性乃至於生天。這是《阿含經》裡面講禮佛的五種功德,這是人天的功德。
乃至在拜佛當中,能夠透過拜佛修歸依。比如說我們禮拜阿彌陀佛為什麼要拜阿彌陀佛?除了懺悔之外,再來一個重要的就是修歸依。就是說,我們要生起對阿彌陀佛通身靠倒的心,這個對於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來說,很重要!對阿彌陀佛要通身靠倒,就像一個快要溺死的人一樣,他在水裡面抓到一根浮木、一個浮木板,他一定是抓得緊緊的,通身靠倒的抓住。不會說這個浮木看起來不錯,但可能還有更大、更好的吧!我先放過,待會再選看看有沒有更大更好的。
我們佛教徒就是這樣子,好像來到菜市場挑蘿蔔、挑白菜一樣,看一下還有沒有更好更具威德、更殊勝的法門,我還要等一等、再看一看。等到白首,頭髮都白了,還是等不到。所以說要通身靠倒,我們在禮拜的時候,生善就是修歸依,對阿彌陀佛透過禮拜的這種姿式、這種動作來修歸依,這是歡喜生善。
破惡──拜佛的時候能懺悔業障,這是最直接的破惡。所以在拜佛的時候,事實上也是具足懺悔業障,破惡。入理──你在拜佛的時候,從有相行轉到無相行。就像我們剛剛前面講的,你念《禮佛偈》,從有相轉到無相;然後,漸漸地能夠跟中道的理相應。
所以拜佛的話,可以具足歡喜、生善、破惡、入理,四悉檀的利益,那是很殊勝的。不說別的,單說歡喜義,大家都希望身體健康,但是大家都不愛動,要活就是要動啊!要活動啊!你若不動,又想活得很愉快,那是不容易的。所以,其實拜佛就是最好的運動,最好的瑜伽動作,是最好的運動。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身心清明。不管世間法、出世間法,都容易成就。好,拜佛的功德很多啦!有機會我們再跟各位深談,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拜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