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 40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raw-image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在正式講經文之前,我們還是一樣,先入於二種菩提心的觀想,即世俗菩提心——觀察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生有大恩德的父母親,所以一切眾生的離苦得樂是我們生生世世的職責,「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我們應當發起這樣的世俗菩提心,有能有所;再來,勝義菩提心——雖然廣度一切眾生,但是三輪體空,能度的我、所度的眾生、還有度化眾生的法,一切全體法性不離自性所顯。

既然全體不離自性所顯,因此之故,自性遍滿法界,一切法之間互含互攝,即我與眾生、我與諸佛、一切一切的依正二報都是互含互攝。在這種互含互攝情況之下,我們對眾生起大悲心——廣度眾生即是勝義菩提心。依著這二種菩提心來學習《普賢行願品》,我們這樣才有辦法得到它的真實義。接著,請看到講義第十九面,中間的

raw-image

壬三、「結歸迴向」

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等於這三種迴向的一個總結,而三世諸佛所稱歎的最勝的大願,這「最勝大願」指的是什麼呢?指的就是前面的十大願,即受持願、淨土願等成佛的這些大願,初地菩薩以上的法身大士必然會發的十大願,因此是三世諸佛所稱歎的。

接著「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我今天在此將前面修十大願王的善根,即一者禮敬諸佛,此善根指的是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乃至十者普皆迴向,一切的修行迴向這十大願,也就是以十大願作為引導,來行普賢十大願王,即禮敬諸佛的十大願王。

這兩個一樣都稱十大願,但是不太一樣,前面禮敬諸佛者叫十大行願,後面受持願等等者是十大願。十大願是引導,以此十大願來引導禮敬諸佛等十大的行願、或者稱十大行門,這樣子才能夠跟剛才所說的二種菩提心相應,真正的稱之為「普賢殊勝行」。

如果沒有這個十大願的廣大願力引導,還有勝義菩提心的真實智慧為體的話,普賢行的禮敬諸佛、稱讚如來等等,實際上只是跟世間的善法相應。譬如我們到佛寺禮佛,《阿含經》有云,禮佛有五種功德,所以福報很大,此外讚歎佛也是福報很大,但這個只是通於人天乘的。

所以我們迴向諸善根,就是以這十大願來迴向修行十大行願的法門,將十大行願的法門連結到此十大願當中。這當中有為了一切眾生的離苦得樂而自利利他,最後會歸到不生不滅的法身理體當中,這個就是「普賢殊勝行」。

若真的要了解「普賢殊勝行」的話,確實需要有種種資糧,還要懺悔業障,所以我們在佛七、二七一開始當中來講《行願品》是非常恰當的,而且是非常好的時節因緣,因為在佛七當中,大家就能夠透過每天念佛迅速的集資懺淨,此時心清淨再來看廣大甚深的普賢行願,就比較能夠契入,以上是說明結歸迴向。

raw-image

另外,根據寂天菩薩印度的大成就者)的說法:此頌文跟上面的頌文,這兩個是總攝《行願品》所說的一切十大願,甚至傳說在印度、或在西藏一些王公大臣,他們很忙碌,沒有時間整天讀誦《行願品》,此時他們就誦這兩個頌,就是「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以及此處的「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剛才我們講的,就是要有一切修行十大行願的善根,再以受持願的十大願來作引導,而「文殊師利勇猛智」就是說:我們要以大智慧來發願、大智慧來行大行,希望我們所修的一切法、一切善根都能會歸到文殊菩薩的大智慧,還有普賢菩薩的大行當中。

簡單來講,就是希望我們的一切所行都能夠跟三世諸佛所稱讚的大願相應,同時,我們一切所行跟文殊勇猛智及普賢慧行能夠相應,若這樣迴向的話,就是真正的普賢殊勝行。

當然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做不到這樣廣大的智慧,緣著廣大的境界,我們先從簡單的來做起,譬如禮敬諸佛,我虔誠恭敬禮拜佛,先修有相行,在虔誠恭敬禮佛當中,配合誦《禮佛偈》,《禮佛偈》是跟無相行相應、相隨順的,即以有相行為主,透過禮佛生起歸依的心、虔誠的心,配合《禮佛偈》跟無相行相應,慢慢地契入無相行,所以這是有階段性的,在此階段的過程當中,就是要不斷地集資懺淨。

以前我聽上妙下淨老和尚說法,他說有佛學院畢業的比丘問老法師:「佛學院畢業之後再來做什麼?」老法師答:「畢業就是要趕快修行啦,還做什麼?」就是指我們學了這些道理之後,再來就是要花很長的時間不斷去實踐,在實踐當中漸漸地集資懺淨,然後慢慢趣向我們所學的這個法。

raw-image

以上是壬三,結歸迴向。前面的別顯三門也講完了,就是三種迴向:迴向菩提、迴向眾生、還有普皆迴向。所以總的攝頌講完了,再來請看到:

辛二、「頌願生淨土」。

就是指前面發十大願的願心,然後修十大行願(禮敬諸佛等十大行願)成就普賢行,而怎麼樣能夠迅速成就普賢行呢?就是求生淨土,請看到頌文: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raw-image

先看到這裡,在最後要發願求生淨土,修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為什麼呢?因為在第二個頌中「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這是重點,就是說我們剛才講要成就清淨的普賢行,必需長時間的積功累德、集資懺淨。而且凡夫眾生在娑婆世界,就算有集資懺淨,於了解法界觀事事無礙的道理,頂多也是一刹那的相應而已;大多數的時間還是有相行的多,或者是顛倒的多,這個時候就算我們聽了道理,真的想去實踐,通常也就是結個緣,栽培個般若種子。

raw-image

但是菩薩的心願不會以此滿足的,不會說「我今生就栽培個般若種子」而已,菩薩心願是希望能夠迅速滿菩提願、迅速成佛度眾生,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往生極樂世界。

尤其當我們研究淨土的五經一論,譬如《無量壽經》裡面的介紹、《觀經》裡面的介紹,它們是著重在強調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莊嚴。當然《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裡面談到持名的功德,透過經典的語言文字的觀察之後,我們知道往生極樂世界「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也必不退轉,這是《阿彌陀經》說的。

而《無量壽經》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往生彼國,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這是四十八願當中第十一願說的,即往生極樂世界的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就能夠住於正定聚。他的就斷德——所斷的智慧來說,是沒有斷無明惑,他是伏住無明惑。雖然只是伏住無明惑,但是他的心能夠念念相續地住於正定聚當中,念念相續跟無生無生忍的智慧相應。

各位如果對佛法沒什麼概念,看到這個文你可能沒什麼感覺,但是如果你真正有在解佛法的教理上去研究,很嚴謹地配合實際操作,甚至閉關修行去操作,你就會知道這句話是占了多大的分量!

raw-image

「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斷了見惑以上,就證得位不退,不會再退回凡夫、退回三界了。再來,第二個就是行不退,譬如證得十迴向,就不會再退大取小,不會因為修行到最後,眾生太難度就退回小乘,嚴格來說是十迴向才能夠成就大乘行不退。而念不退是初地以上菩薩才能做得到。

我們再看第一個位不退,就是要證得初果以上,才有辦法位不退,而怎麼樣能夠證得初果呢?要斷見惑。斷見惑的條件,第一個,你要對佛法無常無我的理要開悟,即不管大乘、小乘的無常、無我的理要開悟,這是基本,然後悟後起修,在悟之前,像蕅祖說:「未開圓解,未可輒論修證。」如果就圓頓的法門而言,若沒有開圓解的話,就只是結緣,只是先結個般若種子,因為悟後起修才是真修。

raw-image

但是開悟還不夠,在開悟之後,還要修禪定,至少要未到地定,乃至初禪以上的禪定,在禪定的攝持之下,生起般若波羅蜜。開悟的智慧,有時候還不只是一生一世,在這兩個和合之下,經過長時間不斷不斷地去伏住煩惱,慢慢破壞煩惱,可能需要很長時間,而且前提是生生世世不要退,到最後終於斷了見惑,這不是容易的事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鋼骨佛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0/19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Thumbnail
2022/10/19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 不致退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 不致退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苦行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 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苦行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 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介紹戊三、「頌結勸受持」。首先說明己一、「結前諸行」。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讀誦受持及演說,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十種受持方法,隨意一種、兩種、幾種都可以,而「果報唯佛能證知」是因為這個法最為殊勝、最稱合自性的,所以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介紹戊三、「頌結勸受持」。首先說明己一、「結前諸行」。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讀誦受持及演說,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十種受持方法,隨意一種、兩種、幾種都可以,而「果報唯佛能證知」是因為這個法最為殊勝、最稱合自性的,所以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請再看到己二、「頌總結十門無盡」。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即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願王無有窮盡,因為虛空是無盡的,所以我的願也是無盡的。 以上是介紹戊初、「頌正示普因」,普因就是普賢行,這一科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請再看到己二、「頌總結十門無盡」。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即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願王無有窮盡,因為虛空是無盡的,所以我的願也是無盡的。 以上是介紹戊初、「頌正示普因」,普因就是普賢行,這一科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在正式講經文之前,我們還是一樣,先入於二種菩提心的觀想,即世俗菩提心——觀察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生有大恩德的父母親,所以一切眾生的離苦得樂是我們生生世世的職責,「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我們應當發起這樣的世俗菩提心,有能有所;再來,勝義菩提心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在正式講經文之前,我們還是一樣,先入於二種菩提心的觀想,即世俗菩提心——觀察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生有大恩德的父母親,所以一切眾生的離苦得樂是我們生生世世的職責,「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我們應當發起這樣的世俗菩提心,有能有所;再來,勝義菩提心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十八面,我們看到: 丑九、「承事願」。 到十方諸佛土承事十方諸佛,來積累福慧二種資糧,這是承事願。在講此願經文之前我們也是一樣,先去觀察二種菩提心,一個是世俗菩提心,第二個是勝義菩提心。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十八面,我們看到: 丑九、「承事願」。 到十方諸佛土承事十方諸佛,來積累福慧二種資糧,這是承事願。在講此願經文之前我們也是一樣,先去觀察二種菩提心,一個是世俗菩提心,第二個是勝義菩提心。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在正式進入於今天的課程之前,大家先如理作意來做觀,我們在心中先生起二種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 首先憶念「世俗菩提心」: 接著憶念「勝義菩提心」: 丑五、「供養願」 這是依止二種菩提心所生起的廣大願力,我們看頌文: 請看到頌文: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在正式進入於今天的課程之前,大家先如理作意來做觀,我們在心中先生起二種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 首先憶念「世俗菩提心」: 接著憶念「勝義菩提心」: 丑五、「供養願」 這是依止二種菩提心所生起的廣大願力,我們看頌文: 請看到頌文: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我們隨學佛的身口意之後,還要學佛的因跟果,佛在因地為了度化眾生,為了成熟眾生的善根而不斷精進修行,《法華經》有云: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乃至如芥子許的土地,這麼小如塵埃的一片地方,不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為了度眾生而捨生命、捨頭目腦髓的地方。 迴向!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我們隨學佛的身口意之後,還要學佛的因跟果,佛在因地為了度化眾生,為了成熟眾生的善根而不斷精進修行,《法華經》有云: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乃至如芥子許的土地,這麼小如塵埃的一片地方,不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為了度眾生而捨生命、捨頭目腦髓的地方。 迴向!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我們接著介紹庚六、「頌請轉法輪」。 這個是對應到十大願王當中第六個願。在講請轉法輪願之前,我想讓大家先體會一下,普賢大願這個「願」是什麼樣的精神、什麼樣的量? 第一個、無定過患之苦。 第二個、無有厭足之苦。 第三個、數數捨身之苦。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我們接著介紹庚六、「頌請轉法輪」。 這個是對應到十大願王當中第六個願。在講請轉法輪願之前,我想讓大家先體會一下,普賢大願這個「願」是什麼樣的精神、什麼樣的量? 第一個、無定過患之苦。 第二個、無有厭足之苦。 第三個、數數捨身之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