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蟹桶,生活如何過?

離開蟹桶,生活如何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離開蟹桶後,需要一份工作,但工作之餘最好能增進自己。培養好習慣能讓你在長期的人生中帶來許多好處。

好習慣有很多種,健身、閱讀、營養均衡、上課......等。這些事情當下做完並不會立即的成果,但放長遠來看正向的效果卻很多。健身短期內會讓你很痛苦,你會經歷力竭、肌肉痠痛,但長期能讓你保持好身材、精神變好、異性看你的眼光改變;閱讀,短期會讓你很無聊,長期卻能讓你擴充知識庫,面對問題能從容解決,或是不在重稻覆轍。

離開蟹桶後有幾件事情需要你去做,因為離開謝桶的本質是成長,你需要自我提升:

1.找份工作

2.找個興趣

3.結識良友

一、找工作

很多剛離開或是還沒離開家的年輕人,很多都不知道要做什麼樣的工作,業務適合我嗎?餐飲工作在做什麼?傳產很操嗎?這些問題雖然可以從他人口中獲得答案,但自己實際體會又是另一回事。

我也常碰到有人問我,「我沒相關背景怎麼辦」、「那個好像不適合我」,這些問題常出現在還沒離家的年輕人身上,而這些問題背後都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恐懼」。

恐懼,是在我們面臨重大改變會有的感受,一下子要適應新工作、新住所、新環境,任誰都會感到恐懼,要排除恐懼的唯一方法,就是「行動」。行動後,你會發現你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

最優先的工作選擇會以你的專業知識為優先,但跟自己科系不同也無妨,因為很多人畢業後都是從事跟自己的學能無關的工作,有聽過餐飲畢業的做業務做得有聲有色,也聽過學設計的跑去當木匠。

工作也不是隨便找找就好,也要時刻留意這份工作在這地區是否是平均薪資,想一想為什麼會有薪資落差,或是比較高薪資的工作有什麼特別之處,以高維度得視角看待工作。

二、找興趣

一個人的興趣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個性,文靜的興趣有閱讀、繪畫、棋類;動態的興趣有籃球、衝浪、跑步。

很多事情都可以嘗試,但我們的資源有限,時間跟金錢是我們僅有的資源,沒辦法嘗試所有興趣。

我們可以試試看最小努力原則,用最少的資源嘗試容易執行的方法,像是慢跑就比衝浪所需的「嘗試資源」更少。可以從我們住家附近開始找,喜歡畫圖可以找畫室,喜歡吉他可以找音樂教室。從離自己最近的地方開始找起,會省下很多時間嘗試興趣。

再來是金錢的部分,很多課程都有體驗課,不彷去參加看看。以健身來說,健身房分為會員制跟以分計費,要是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時間可以健身,可以先從以分計費開始,會員制需要綁年約,要是途中發現自己不喜歡健身,可以省下一筆費用。

筆者之前對畫圖很有興趣,花了三千塊報名了畫室,最後當然沒有堅持下去。原因很簡單,距離太遠,騎車要花上三十分鐘,來回就要一小時,反思之後得到的結果就是對於時間的消耗不能接受。

三、結識良友

結識良友並不是要找那些高高在上的人,而是可以跟你一起努力進步的人。人跟人相處是價值流動,要是跟對方差距太大,會產生匱乏感,對這段關係來說非常不健康。

找到等級跟自己差不多,又有上進心,只要符合這兩個條件就足以成為朋友。

酒肉朋友當然也可以交,但時間分配要拿捏,久久一次可以,但每週都來個一兩次酒攤,對長期來說不是個好選擇。

當我們在提升的時候,朋友圈也會更換。隨著我們往上前進,留在我們身邊的人,會越來越少,這些都是跟我們志同道合或是志同道不合的朋友。剩下被甩在後頭的人,有些不適合努力,或是根本不想努力,這時也要考慮與他們相處的時間。

離開蟹桶後,我們需要打造自己的生活,不要過上跟在蟹桶裡一樣的人生。

avatar-img
Hugo閱讀教練的沙龍
8會員
44內容數
用知識改變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當你想成長時,會有人要你不要努力、不用那麼累,這種環境就是蟹桶,常見的蟹桶就是原生家庭。 想成長,但周圍都存在這種人,你就必須離開這個環境。離開會伴隨著恐懼,因為你離開原本舒適的環境,離開跟你一樣的人,離開你適應的場所,前往一個未知的領域。 會離開蟹桶的人都想要成長,環境的選擇就很重要。
「蟹桶理論」是指當有人想要往上爬時,底下的螃蟹會抓住想要逃離的螃蟹,確保他們會跟自己遭遇一樣的下場,人也是。 在兩三年前疫情還沒爆發的時候,參加了一場讀書會,內容講了什麼我也不清楚,但卻有一件事情讓我至今難忘。 他明白自己想要努力、想要更好,但家裡的人,總是能熄滅他好不容易點起的火苗。
在高速公路還沒開始ETC電子收費前,會設置類似檢查站的設施,讓每個用路人經過一段路收一次費用,負責收費的人員稱為「國道收費員」。 在全面計程收費後,收費員在資遣金有部份爭議。但這裡要說的不是這些人的訴求。 而是來談談「選擇權」。 穩定就一定好嗎?
這是王品創辦人之一,戴勝益先生當年講出最有爭議的話。 當時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很氣憤: 「只賺3萬難道沒有資格存錢嗎?」 「就是因為只賺3萬所以才要存錢。」 但說穿了這都是自尊心在作祟,戴勝益先生說這句話是有其他意思的。
當你想成長時,會有人要你不要努力、不用那麼累,這種環境就是蟹桶,常見的蟹桶就是原生家庭。 想成長,但周圍都存在這種人,你就必須離開這個環境。離開會伴隨著恐懼,因為你離開原本舒適的環境,離開跟你一樣的人,離開你適應的場所,前往一個未知的領域。 會離開蟹桶的人都想要成長,環境的選擇就很重要。
「蟹桶理論」是指當有人想要往上爬時,底下的螃蟹會抓住想要逃離的螃蟹,確保他們會跟自己遭遇一樣的下場,人也是。 在兩三年前疫情還沒爆發的時候,參加了一場讀書會,內容講了什麼我也不清楚,但卻有一件事情讓我至今難忘。 他明白自己想要努力、想要更好,但家裡的人,總是能熄滅他好不容易點起的火苗。
在高速公路還沒開始ETC電子收費前,會設置類似檢查站的設施,讓每個用路人經過一段路收一次費用,負責收費的人員稱為「國道收費員」。 在全面計程收費後,收費員在資遣金有部份爭議。但這裡要說的不是這些人的訴求。 而是來談談「選擇權」。 穩定就一定好嗎?
這是王品創辦人之一,戴勝益先生當年講出最有爭議的話。 當時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很氣憤: 「只賺3萬難道沒有資格存錢嗎?」 「就是因為只賺3萬所以才要存錢。」 但說穿了這都是自尊心在作祟,戴勝益先生說這句話是有其他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