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根的台北人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一個很詭異的時間醒來,剛剛夢中人事地景卻把靈魂留在那個虛構時空。
夢中時空還停留在大學時期,無論在校園裡、系上、社團還是在PTT,我總是不斷換圈子、換朋友、有些人也覺得我常換女友,其實大家誤會了,真正的女朋友就那幾個而已。
還記得當時從台北走到高雄,雖然挑戰頂尖、做什麼改變社會的事是沒想過,但感覺好像只要想做,在正常人能辦到的事裡也沒什麼事能難得倒自己。大學那幾年,看似走了很多地方,做了很多當時很跩,現在這年代沒辦法在網路上說嘴的事,也不算白混,雖然沒有歸屬感,但卻永遠有新的事情可以去做去挑戰。
委身日本,年紀也將奔四,覺得成就了一點,得到了一些,卻失去了回家的路。
一路上一定會很多人覺得我機掰難相處,永遠都是那個一言不合直接退群組的,但一直以來我大概都在找尋歸屬感還有安全感吧?
家庭關係冷淡又深受電動漫畫影響的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思考“夥伴”到底是什麼?一起準備聯考那群人是夥伴嗎?晚上蹲在西門町圓環邊閃警察邊幹些不入流的事,早上成群結黨的那群人是夥伴嗎?高職畢籌會一起做畢業紀念冊的人是夥伴嗎?大學一起玩社團辦活動的那些人是夥伴嗎?
圈子換了又換,每次都是達到某個里程碑就因為某些場合感到的不自然而離開,外表上展現出的機掰樣,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脆弱的玻璃心。
曾幾何時,有了自己的房子,有了一點點比較能說嘴的工作經驗,也有了等自己回家的人,驀然回首卻發現失了根。
出生長大的地方已經完全不是以前那個樣貌,而那個連照片都格外珍貴的年代,似乎沒有多餘的東西可以讓人回味,曾經的朋友同學也都各奔東西,長輩離世,老家再也不是自己的家。
還記得去年此時,人生第一次嚐到到走在台北街頭,卻沒有家的感覺,當時沒想太多,只是空著腦袋、順著路走,佐上疫後街頭廢氣,想重溫台北市的滋味。
走著走著,卻又來到了曾經的家門口,看著曾經的鄰居進進出出,我繼續走到仁愛路口跟金山南路口那塊「神愛世人」的招牌。
住了30幾年,第一次走進那棟建築物,叫了一杯飲料,坐下來看著窗外熙來攘往的車跟偶爾經過的人。
我的記憶中有台北,但台北的記憶中卻沒有我。
曾經我也有走到中正梅園旁的書店跟老闆話家常、到旁邊搬到巷子裡的照相館洗底片順便抬槓,聊越多老闆們越會驚訝「你怎麼知道那麼久以前的事!?」其實一點也不久,三十幾年轉瞬即逝,而回憶起來我失去的好像比得到更多。
「家到底是什麼?」
之前,在網路上跟長輩用google地圖解釋我新買的房子在哪,一個寫在地圖截圖上很醜的「家」字,讓她瞬間泣不成聲,哽咽聲透過話筒傳來,在我內心也激起了落寞的漣漪。
就算成家立業,甚至她都快退休了,但是分崩離析的家族卻是心中永遠的遺憾。
一時間我很難解釋那種感受,就像一艘遠洋漁船出航,經歷了十幾年的航行,好不容易小有收穫,正要回航時歸處早已滄海桑田。
我想自己跟歸屬感還有安全感的戰鬥,可能會持續一輩子。
自己想要的夥伴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還需要我來給個答案吧!
學生時代,雖然面對茫茫前途充滿不安,但我總樂於迎接挑戰。
而現在身邊的人們逐漸走向平穩安定,自己卻還在挑戰,只能說不安大於成就。不過跟夥伴一起挑戰新事物總是令人雀躍,這件事我想在自己心中永遠不會改變吧!
「我們的明天,究竟是個怎樣的明天?」當年棋靈王裡某配角講的台詞,一直深深烙在我腦中。
一路經歷教改、次貸風暴、SARS、房價高漲、武漢肺炎、烏俄戰爭的七年級,我們的明天,究竟會是怎樣的明天?
這種不安飄渺的感覺,或許是在我心頭永遠揮之不去的夢魘。又或許在雪國落腳,這裏內斂、高傲,而背地又愛道人長短的縣民性,比起台北市更適合我吧?
雪國的人情跟氣溫比起台北盆地的冬季來得更刺骨,但是有了地熱總是能解決,如果解決不了就泡個溫泉吧!開車很快,不用十分鐘。
avatar-img
25.5K會員
222內容數
喜歡閱讀裏物語長文的大家,本專題將帶大家最完整的內容。看膩了那些不是捧日本就是貶日本的文章嗎?除了景點、美食、宅文化跟AV以外,日本還有些什麼呢?別人寫的裏物語不一定會寫,但是別人不寫的,裏物語一定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東京裏物語 的其他內容
面對爆發的疫情,台灣很多事都還沒準備好,但最難準備那關,大概存在於每個人心中。面對亂七八糟的數據跟報導我們究竟該怎麼面對?
「人的能力不一定跟年紀成正比,但是自尊卻會隨年月增長。」這是我在某系列講座上常說的開場白,雖然刺耳,但相信這句話總會讓大家想起身邊幾個人。之前曾寫到進入40歲後,我們人生中很多東西都會跟國家財務一樣硬直化。就這樣我們成了無聊的大人。
每個族群、每個階級都因為不同目的組成社群,但也有一大部分的人不屬於任何團體與社群,究竟為什麼參與社群對屬於群居動物的人類來說會變得可有可無,甚至陌生?這要從現代社會的發展開始說起。
原文撰於2014/4/25,我還是個快樂留學生的時代。 今天去了靖國神社。我這輩子第一次來到空氣那麼沈重的"觀光景點",算是開了眼界。沒人大聲講話,甚至看不到人拍照之類的真是一個異常的空間。(但是靖國神社對日本人來說應該不會是觀光景點,該怎麼定位也很微妙)
最近朋友聽到我在玩NFT,大家都說「那是騙人的啦!」「小心被割韭菜。」「這東西會泡沫化啦!」聽越多,我越懶得跟人介紹這是什麼東西,因為大家的認知似乎已經定型了。本文不含任何操作方法、投資方法及項目推薦,只是就我看到的NFT現狀跟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聊聊。
以鋼彈品牌為號招發起的開放式創新是什麼企劃?日本的社會改造要怎麼利用民間品牌、民間帶頭的方式進行?鋼彈開放式創新計畫,開了一個先例。
面對爆發的疫情,台灣很多事都還沒準備好,但最難準備那關,大概存在於每個人心中。面對亂七八糟的數據跟報導我們究竟該怎麼面對?
「人的能力不一定跟年紀成正比,但是自尊卻會隨年月增長。」這是我在某系列講座上常說的開場白,雖然刺耳,但相信這句話總會讓大家想起身邊幾個人。之前曾寫到進入40歲後,我們人生中很多東西都會跟國家財務一樣硬直化。就這樣我們成了無聊的大人。
每個族群、每個階級都因為不同目的組成社群,但也有一大部分的人不屬於任何團體與社群,究竟為什麼參與社群對屬於群居動物的人類來說會變得可有可無,甚至陌生?這要從現代社會的發展開始說起。
原文撰於2014/4/25,我還是個快樂留學生的時代。 今天去了靖國神社。我這輩子第一次來到空氣那麼沈重的"觀光景點",算是開了眼界。沒人大聲講話,甚至看不到人拍照之類的真是一個異常的空間。(但是靖國神社對日本人來說應該不會是觀光景點,該怎麼定位也很微妙)
最近朋友聽到我在玩NFT,大家都說「那是騙人的啦!」「小心被割韭菜。」「這東西會泡沫化啦!」聽越多,我越懶得跟人介紹這是什麼東西,因為大家的認知似乎已經定型了。本文不含任何操作方法、投資方法及項目推薦,只是就我看到的NFT現狀跟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聊聊。
以鋼彈品牌為號招發起的開放式創新是什麼企劃?日本的社會改造要怎麼利用民間品牌、民間帶頭的方式進行?鋼彈開放式創新計畫,開了一個先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十八歲初次來台求學,在成大中文系和府城的滋養下對台灣好像開始有一點了解。以台南為家的我決定在南部尋覓第一份工作後, 開始踏上了人生第一次的求職之旅。
今天是回來台灣後的第二個禮拜。 技術上來可能是第一個禮拜的結束,因為上個禮拜的此刻去了一趟東京。 離開了一年,要回來之前最害怕的其實不是回來看到變換的城市,而是不變的自己。 出去一年之後,人們喜歡問我的感受如何? 他們想知道我出去一年之後的視野有沒有變寬廣; 國外的生活是如何、月亮有
Thumbnail
我這樣的台北異鄉人,在離開與留下之間,從青春走入後青春,再從前中年進入完熟的中年,我想起奧田英朗一部長篇小說,分別是上冊《東京大夜逃》與下冊《南方大作戰》,所以,我的遷徙計畫若命名為「台北大夜逃」與「南方大作戰」,如何?開玩笑的。我跟台北互不相欠,沒有夜逃的理由,但是回到南方都市,確實是個大作戰。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跟我一樣從別的縣市飄來的北漂仔,大概都有類似這樣莫名其妙的體驗:假期節慶時,我說我要「回家鄉」,回到家鄉,家鄉的人又問你什麼時候要「回台北」,到底我是要回哪,回到哪裡才是我的基地,哪裡才是回家?有句歌詞說「台北不是我的家」,這句話怪怪的,原來身為台北活人,哪裡都是家。
Thumbnail
描述了作者獨自來到東京生活的心路歷程,從習慣自己在外生活,到在陌生的環境中迷茫但又感到強壯,充滿著對新生活的好奇和熱情。
Thumbnail
大學畢業前夕,我有個夢想就是在家鄉工作,為祖國貢獻。可惜的是,我的家並不需要我大學修讀的專業。所以我決定大學考完試後,先好好休息,和剛失戀的影去遊台灣!
Thumbnail
在臺北展開新生活已經兩個禮拜,作者忽然開始思念家鄉,這對於過去獨立堅強的性格來說是意外的鄉愁。文章講述了作者在家鄉的生活以及回到都市後的糾結心情,充滿了懷舊情懷。
今天上課的內容是關於故鄉的主題. 內容是指出生的故鄉和之後生活十年之後的第二故鄉, 這二間中間的變化及自己的感想. 是很有趣的內容, 老師也會要求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故鄉, 要怎麼介紹自己的故鄉讓其他同學也能多了解故鄉的特點. 幸運的是我的故鄉一直都在台北. 不管是出生, 求學, 工作都沒有離開過
Thumbnail
對於長年住在國外, 一年回台灣1〜2次的我來說, 其實有點搞不懂我回台灣, 究竟是「回家」還是「出國玩」。 剛來日本的前兩年還很有新鮮感, 休假就喜歡到處跑, 但日子久了, 加上疫情期間生活變成三點一線, 家裡, 公司跟超市。疫情期間不方便約朋友出門的情況下, 三年沒約了也變得不太好約, 結果
Thumbnail
十八歲初次來台求學,在成大中文系和府城的滋養下對台灣好像開始有一點了解。以台南為家的我決定在南部尋覓第一份工作後, 開始踏上了人生第一次的求職之旅。
今天是回來台灣後的第二個禮拜。 技術上來可能是第一個禮拜的結束,因為上個禮拜的此刻去了一趟東京。 離開了一年,要回來之前最害怕的其實不是回來看到變換的城市,而是不變的自己。 出去一年之後,人們喜歡問我的感受如何? 他們想知道我出去一年之後的視野有沒有變寬廣; 國外的生活是如何、月亮有
Thumbnail
我這樣的台北異鄉人,在離開與留下之間,從青春走入後青春,再從前中年進入完熟的中年,我想起奧田英朗一部長篇小說,分別是上冊《東京大夜逃》與下冊《南方大作戰》,所以,我的遷徙計畫若命名為「台北大夜逃」與「南方大作戰」,如何?開玩笑的。我跟台北互不相欠,沒有夜逃的理由,但是回到南方都市,確實是個大作戰。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跟我一樣從別的縣市飄來的北漂仔,大概都有類似這樣莫名其妙的體驗:假期節慶時,我說我要「回家鄉」,回到家鄉,家鄉的人又問你什麼時候要「回台北」,到底我是要回哪,回到哪裡才是我的基地,哪裡才是回家?有句歌詞說「台北不是我的家」,這句話怪怪的,原來身為台北活人,哪裡都是家。
Thumbnail
描述了作者獨自來到東京生活的心路歷程,從習慣自己在外生活,到在陌生的環境中迷茫但又感到強壯,充滿著對新生活的好奇和熱情。
Thumbnail
大學畢業前夕,我有個夢想就是在家鄉工作,為祖國貢獻。可惜的是,我的家並不需要我大學修讀的專業。所以我決定大學考完試後,先好好休息,和剛失戀的影去遊台灣!
Thumbnail
在臺北展開新生活已經兩個禮拜,作者忽然開始思念家鄉,這對於過去獨立堅強的性格來說是意外的鄉愁。文章講述了作者在家鄉的生活以及回到都市後的糾結心情,充滿了懷舊情懷。
今天上課的內容是關於故鄉的主題. 內容是指出生的故鄉和之後生活十年之後的第二故鄉, 這二間中間的變化及自己的感想. 是很有趣的內容, 老師也會要求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故鄉, 要怎麼介紹自己的故鄉讓其他同學也能多了解故鄉的特點. 幸運的是我的故鄉一直都在台北. 不管是出生, 求學, 工作都沒有離開過
Thumbnail
對於長年住在國外, 一年回台灣1〜2次的我來說, 其實有點搞不懂我回台灣, 究竟是「回家」還是「出國玩」。 剛來日本的前兩年還很有新鮮感, 休假就喜歡到處跑, 但日子久了, 加上疫情期間生活變成三點一線, 家裡, 公司跟超市。疫情期間不方便約朋友出門的情況下, 三年沒約了也變得不太好約, 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