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Jing|只想擁抱:席勒、克林姆,以及參觀集中營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Dear Jing,
上封信裡妳分享曾去過維也納、親眼見到克林姆的《貝多芬橫飾壁畫》真跡,我內心忍不住激動驚呼:「那是我最想去的地方!!」
這其實是我前不久才浮現的新願望。儘管,表現主義一直都是我非常非常喜歡的藝術風格,尤愛席勒畫中的稜角、扭曲和猙獰,大膽坦率、陰暗孤獨,關於性愛、自我與世界的掙扎,關於死亡、又超越死亡。其師克林姆的作品,我也十分著迷於那朦朧而精緻的美麗和象徵性,但或許因為從裝飾風格過渡而來,我曾誤以為那構築在符合大眾審美之美的金燦上——
依序為克林姆〈哲學〉〈醫學〉〈法學〉,很可惜原畫毀於1945年的大火,圖中顏色是AI修復版本
直到去年秋天開始讀《啟示的年代:在藝術、心智、大腦中探尋潛意識的奧秘,從維也納1900到現代》,才發現自己大錯特錯。原來曾經,克林姆為維也納大學繪製的壁畫〈哲學〉、〈醫學〉、〈法學〉,大大驚嚇了當時的學院教授,甚至被認為是醜陋的藝術。不僅因為內容太過情色、難以理解,更因為其構圖不同於文藝復興以來對三度空間的模擬寫實,而是在彷彿虛空的二度空間中懸吊堆疊,產生恍如夢境或意識流般的視覺,與處於同一時代和城市的佛洛伊德相互呼應:
克林姆並不是要表現一個外在世界的寫實描繪,而在於捕捉潛意識精神中殘缺破碎的本質,這是過去藝術家所未描繪過的方式。
而他後來大量使用的金色、金箔,是他從小在父親的金鋪熟悉的金屬色澤,更是受到拜占庭鑲嵌畫的影響;那黃金裝飾背景,強調了靈性(spirituality),亦是克林姆追求的高階精神,並首次將金葉子運用於《貝多芬橫飾壁畫》,在妳參觀的「分離畫派美術館」1902年開幕時,以表彰貝多芬音樂為主要概念的「整體綜合藝術」展覽中展出。書裡也提到,這幅橫飾壁畫的設計,來自華格納對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詮釋:
人類掙扎與呼求幸福及愛,抵達藝術統合的最高實踐之境地。
克林姆《貝多芬橫飾壁畫》
當時讀到這場結合建築、雕塑、繪畫、音樂的「整體綜合藝術」展覽,讀到當年藝術家的理想,我也深受觸動,還特意選了個良辰吉時(?),進到 Google Arts & Culture的Beethoven Frieze頁面,一邊瀏覽、一邊撥放《第九號交響曲》——說起來似乎有點造作,但真是很有感覺。串連起整間橫飾壁畫的女性臉孔,隨著澎湃的交響樂因而有了靈魂,她們的頭顱是一顆顆音符、裸露的身軀臂膀是流動多變的旋律,有時低吟沉浸在自我的綺麗幻夢,有時化身蛇髮纏繞的憂懼與情慾之妖;時而柔順似波、時而剛烈如火;當演奏來到高潮,第四樂章最著名的〈歡樂頌〉,她們又疊成曼妙的和弦,在愈來愈高亢的女聲合唱中閉上雙眼純潔無邪地祈禱,男女擁吻成詠贊俗世乃至超脫俗世的至高之愛與美善。
那時候也看了與書中第一部份高度相關的紀錄片《克林姆與席勒:靈慾之間》,就像妳抄寫現場文字手冊的心情吧,我也曾手寫抄下片中對此壁畫的介紹:
這是克林姆的理想和烏托邦,即透過詩歌和藝術將人類帶入理想的境界、最終獲得幸福,就像〈歡樂頌〉中賦予的榮耀。
而席勒非常喜歡這幅壁畫,認為它傳達了「藝術有能力勝過邪惡、疾病和死亡」——這對克林姆而言是眾多藝術主題的其中之一,卻是他留給席勒最重要的信念和精神,幾乎成為席勒創作的唯一主題。
席勒《死神與少女》。不知道妳是否也參觀了列奧波多博物館 (Leopold Museum)?
那裡收藏了全世界最豐富的席勒畫作!超級想聽妳分享更多在維也納或歐洲旅行的經驗!!
我也深信在藝術與文化中的,這些純粹的愛與美善、和諧與歡快,是人類集體的最高理想。但有時,當現實中的醜惡、戰火和死亡一下子籠罩得太低太近,卻又忍不住懷疑美與真實的距離。回應妳說的,房慧真〈草莓與灰燼〉,將納粹長官的家庭日常、並列對照集中營裡猶太囚犯的勞動、飢餓和屠殺,說故事般平緩的語氣中盡是怵目驚心的聳動;以及妳上封信最後問道,上一次旅行去了哪裡?
其實我好幾年沒有真正旅行了,一方面因為病況、一方面也是結婚後的出國都以探訪親友為主,所以,回想上次像樣的旅行,已經是在倫敦唸碩士那年的復活節假期,我到波蘭克拉科夫(Krakow)參加研討會發表,會議結束後,一行人去了附近惡名昭彰的「奧斯威辛集中滅絕營」。
是的,我最後一次旅行的回憶正好停留在那裡。春日早晨太陽清亮、天氣舒爽,來到集中營的第一印象並不恐怖,入口處是曾經載著一車又一車猶太人抵達死亡的火車鐵路,那裡有草地、藍天和開闊的空間,尚未令人感到窒息。但很快地,當解說的導遊開始帶我們進出一間又一間囚犯室,不適的感受開始累積;每每聽完、踏出一棟建築,我都必須快步走向陽光直曬得到的地方,想用一點點真實的溫暖驅趕心中的不忍和灰暗;直到站在戶外槍決場,陽光也失了作用。
當時拍下的奧斯威辛集中滅絕營(April, 2015)
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個著名的展示間,大片玻璃內層層堆疊著老舊的、從行刑或送進毒氣室前的猶太人身上剝下的鞋和髮,我只迅速瞥了一眼就再也無法直視,彷彿那之中還藏著細碎的靈魂、殘喘的生命氣息,還有些怨恨、不甘或其他什麼在悄然蔓延滋長。
不過,最令我顫慄的仍是地下毒氣室。其實那裡頭似乎沒什麼具體的物件,大抵就是地窖的模樣、有一些牢籠或鐵柵欄,可是,打從走進去的那一刻,揮之不去的陰森寒冷直直滲入骨子裡、竄進五臟六腑,那是難以比擬的、前所未有的冷。我記得自己根本聽不進解說,腦中完全沒有/沒辦法去想任何讀過看過的、猶太屠殺相關的事情,唯一只有一個念頭反覆重複:好希望此刻有誰來緊緊抱住我,誰都好。實在太冷了。
走出毒氣室,正午的陽光開始刺眼,卻沒有透出任何暖意,我的寒顫無法歇止。再次回到入口附近,如今火車盡頭的遼闊和青草之青,恍如隔世。我就那樣站著望著,腦海依然一片空白,彷彿那股無可言喻的冷冽悄悄奪走了應該要有的理性和感性、思考和情緒,而我渾身上下只剩對擁抱的渴求。
或許因此,克林姆的《貝多芬橫飾壁畫》,帶著對人類和世界之醜惡的認識、以及儘管如此依然堅定的崇高美好理念,最終收束於一對男女赤裸的深深相擁吧。
願妳在疫情高峰期間一切安好
Ally 郁書
2022.05.15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70會員
63內容數
我所喜愛的,有藝術、電影和文學陪伴的日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黃郁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歐洲的日光時間好短,短到我那當時還是男朋友、現在已是先生的伴侶有點憂愁。研究生的末期,他到布拉格當交換學生,我也在完成論文後送自己一份昂貴的禮物,飛到東歐,我們展開一趟旅行。
最近開啟了大量胡亂吸收知識的模式,關於時間、語言、記憶、民族、戰爭。大抵因為這陣子世界太不平靜,每日不間斷地傳來新聞和壞消息,恍惚讓人有種歷史年代的錯置感;眼睜睜看著事態一步步走向難以挽回的局面,心中對於個人渺小又無能為力的焦慮擔憂揮之不去,唯有閱讀能稍微與之抗衡。
她的腦內細胞使用了「反應1號」來暫時代理金柔美,讓反應1號給予外界回應,因為心碎的金柔美已經失去所有成人應該要有的社交功能。有趣的是,除了「有點奇怪」,這樣的金柔美還是可以過日子的!
剛開始讀的時候,我彷彿在每座城裡都看見了土耳其。大概因為書中提及忽必烈和地中海東部,以及我最近剛好看了些在土耳其各地旅行的影片。但讀著讀著,當可汗要求馬可講講威尼斯,而他回答:難道你以為我一直在講別的城?從那之後我讀到的每座城都成了威尼斯。甚至,往前翻閱,原本的那些城也都搖身一變似地成了威尼斯。
我的機車越騎越快,幾乎不用再使用手機導航道路方向,正當我自己覺得越來越花蓮時,才想起,我的機車和安全帽的後頭,貼著大大的租車行的廣告貼紙。
這兩年因為疫情,國內外都有些舞作、舞台劇在網上公開播映,我看得十分盡興。有些作品,如雲門鄭宗龍《十三聲》在池上的戶外演出,舞作本身熱熱鬧鬧的裝神弄鬼、宗廟儀式,來到這片清靜的廣袤天地之間彷彿產生出了不一樣的質地,庶民和民間傳統的活力、與某種敬天畏人的崇高精神在此交融,讓我非常希望自己身在現場。
歐洲的日光時間好短,短到我那當時還是男朋友、現在已是先生的伴侶有點憂愁。研究生的末期,他到布拉格當交換學生,我也在完成論文後送自己一份昂貴的禮物,飛到東歐,我們展開一趟旅行。
最近開啟了大量胡亂吸收知識的模式,關於時間、語言、記憶、民族、戰爭。大抵因為這陣子世界太不平靜,每日不間斷地傳來新聞和壞消息,恍惚讓人有種歷史年代的錯置感;眼睜睜看著事態一步步走向難以挽回的局面,心中對於個人渺小又無能為力的焦慮擔憂揮之不去,唯有閱讀能稍微與之抗衡。
她的腦內細胞使用了「反應1號」來暫時代理金柔美,讓反應1號給予外界回應,因為心碎的金柔美已經失去所有成人應該要有的社交功能。有趣的是,除了「有點奇怪」,這樣的金柔美還是可以過日子的!
剛開始讀的時候,我彷彿在每座城裡都看見了土耳其。大概因為書中提及忽必烈和地中海東部,以及我最近剛好看了些在土耳其各地旅行的影片。但讀著讀著,當可汗要求馬可講講威尼斯,而他回答:難道你以為我一直在講別的城?從那之後我讀到的每座城都成了威尼斯。甚至,往前翻閱,原本的那些城也都搖身一變似地成了威尼斯。
我的機車越騎越快,幾乎不用再使用手機導航道路方向,正當我自己覺得越來越花蓮時,才想起,我的機車和安全帽的後頭,貼著大大的租車行的廣告貼紙。
這兩年因為疫情,國內外都有些舞作、舞台劇在網上公開播映,我看得十分盡興。有些作品,如雲門鄭宗龍《十三聲》在池上的戶外演出,舞作本身熱熱鬧鬧的裝神弄鬼、宗廟儀式,來到這片清靜的廣袤天地之間彷彿產生出了不一樣的質地,庶民和民間傳統的活力、與某種敬天畏人的崇高精神在此交融,讓我非常希望自己身在現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假日不知道上哪去? 推薦一個冷氣超強又能沉澱心靈的好地方! 門票只要30元/人 目前在北美館有威廉肯特里奇展覽,展出到9/1 為了搭配展覽,館方規畫一個很有意義的公眾活動 "畫室開放中" 全民是畫家(素描家) 只要你想畫,隨時隨地坐下來就能畫
Thumbnail
聽朋友介紹,我今天特地來臺北市立美術館看這個聯展。一樓的展覽空間總是令人驚艷,這次的入口設計更是別具巧思。展覽名稱『威廉.肯特里奇』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肯特里奇是一位享譽國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風格獨特,我非常期待能透過這次展覽更深入地了解他的創作。 威廉的作品以大尺寸著稱,全開的畫幅上,炭筆與粉彩的
Thumbnail
藝術是心想生; 藝術是低到如塵埃的美學,美 = 博愛; 當代藝術不應該只追求創新 = 自由; 當代藝術應該挑戰解決地球極端問題,中道精神 = 平等。
Thumbnail
趁著台南行也去朝聖本次奇美特展,遙想當年大學曾經跑去修西洋藝術史,其中一篇小論文就選了林布蘭當題目。看完有種別樣的感動,因此把當年的文章修改得更好閱讀後和大家分享。主要是探討十七世紀荷蘭大師林布蘭的宗教與世俗畫作包含的創作思想與特色。
Thumbnail
好久沒有去看畫展了,剛好在社群軟體上看到奇美博物館的宣傳,特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匯聚50位重要西洋藝術大師所創作的52件國寶級畫作,看了介紹,非常心動,決定找時間去看看。
Thumbnail
資料來源:台北市立美術館,肯特里奇展 就算輕快,也透露著一股詭異,這個是它的特殊手法,就好像他的畫中所畫的都是比較壯闊的場景。 音樂在一開始聽的時候,你會覺得他是 輕鬆的、愉快的,但是他背景卻恐怖。 那詭異的氛圍,理解了,藝術總是獨特的。
Thumbnail
《生命之美》看似克里希那穆提的日記,但其實也是讀者重新閱讀自己生命的旅程──看著同樣的人間風景,你腦海中會閃過什麼念頭?你眼裡看著世界,但,世界可曾進到你心裡?你心裡是否裝滿了俗世的塵埃,不再明心見性,看不見大千世界之美,也看不見真相?
Thumbnail
在520的今天,我特別回想起這本書《感受愛》。書的封面是維也納象徵主義畫家克林姆Gustav Klimt的著名畫作《吻》The Kiss(Le Baiser),去年在奧地利美術館,我們曾近距離地欣賞了這副畫作,並且親身感受到這份愛與被愛的魅力。 什麼是《感受愛》? 看似浪漫書名背後,
Thumbnail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的主題曲 辛德勒的名單,大概是我少數看了覺得好看但真心不想再看第二次的電影,全片以黑白影像方式呈現,一直到小女孩跑上山丘,才出現那一抹紅衣的顏色,除了提醒人類的殘忍,但也象徵著那一股希望。 但卻是很多猶太人永遠等不到的釋放。 在翻看辛德勒的回憶錄時,戰爭結束後,即使在他救了那
Thumbnail
精神層面受外在環境影響而情感流竄的同時,藝術可以作為我們的內涵,我是這樣理解這本書的。
Thumbnail
假日不知道上哪去? 推薦一個冷氣超強又能沉澱心靈的好地方! 門票只要30元/人 目前在北美館有威廉肯特里奇展覽,展出到9/1 為了搭配展覽,館方規畫一個很有意義的公眾活動 "畫室開放中" 全民是畫家(素描家) 只要你想畫,隨時隨地坐下來就能畫
Thumbnail
聽朋友介紹,我今天特地來臺北市立美術館看這個聯展。一樓的展覽空間總是令人驚艷,這次的入口設計更是別具巧思。展覽名稱『威廉.肯特里奇』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肯特里奇是一位享譽國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風格獨特,我非常期待能透過這次展覽更深入地了解他的創作。 威廉的作品以大尺寸著稱,全開的畫幅上,炭筆與粉彩的
Thumbnail
藝術是心想生; 藝術是低到如塵埃的美學,美 = 博愛; 當代藝術不應該只追求創新 = 自由; 當代藝術應該挑戰解決地球極端問題,中道精神 = 平等。
Thumbnail
趁著台南行也去朝聖本次奇美特展,遙想當年大學曾經跑去修西洋藝術史,其中一篇小論文就選了林布蘭當題目。看完有種別樣的感動,因此把當年的文章修改得更好閱讀後和大家分享。主要是探討十七世紀荷蘭大師林布蘭的宗教與世俗畫作包含的創作思想與特色。
Thumbnail
好久沒有去看畫展了,剛好在社群軟體上看到奇美博物館的宣傳,特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匯聚50位重要西洋藝術大師所創作的52件國寶級畫作,看了介紹,非常心動,決定找時間去看看。
Thumbnail
資料來源:台北市立美術館,肯特里奇展 就算輕快,也透露著一股詭異,這個是它的特殊手法,就好像他的畫中所畫的都是比較壯闊的場景。 音樂在一開始聽的時候,你會覺得他是 輕鬆的、愉快的,但是他背景卻恐怖。 那詭異的氛圍,理解了,藝術總是獨特的。
Thumbnail
《生命之美》看似克里希那穆提的日記,但其實也是讀者重新閱讀自己生命的旅程──看著同樣的人間風景,你腦海中會閃過什麼念頭?你眼裡看著世界,但,世界可曾進到你心裡?你心裡是否裝滿了俗世的塵埃,不再明心見性,看不見大千世界之美,也看不見真相?
Thumbnail
在520的今天,我特別回想起這本書《感受愛》。書的封面是維也納象徵主義畫家克林姆Gustav Klimt的著名畫作《吻》The Kiss(Le Baiser),去年在奧地利美術館,我們曾近距離地欣賞了這副畫作,並且親身感受到這份愛與被愛的魅力。 什麼是《感受愛》? 看似浪漫書名背後,
Thumbnail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的主題曲 辛德勒的名單,大概是我少數看了覺得好看但真心不想再看第二次的電影,全片以黑白影像方式呈現,一直到小女孩跑上山丘,才出現那一抹紅衣的顏色,除了提醒人類的殘忍,但也象徵著那一股希望。 但卻是很多猶太人永遠等不到的釋放。 在翻看辛德勒的回憶錄時,戰爭結束後,即使在他救了那
Thumbnail
精神層面受外在環境影響而情感流竄的同時,藝術可以作為我們的內涵,我是這樣理解這本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