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人,是否悟道會比較快?未必。
前文講到孔子在課堂上,對著學歷年資最小的曾參,說:「吾道一以貫之」。其實之前,這句話孔子也曾對子貢說過,可惜子貢被他的聰明、被他的知識阻塞,反而無法體悟到孔子的道。
孔子對子貢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個博學而強記的人嗎?
子貢回答說:是呀,難道不是嗎?
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的道理,把所學的貫通起來的呀。
什麼叫做「博學強記」?就是指經驗知識層面的學識,也就是「見聞之知」。子貢的資質聰敏,做事充滿自信心,這些優質,做任何事,往往都會事半功倍。他做生意的時候,很能把握市場的走勢。他從政的時候,也是外交的天才。再回頭看看子貢剛進入孔門的時候,覺得孔子的學問也沒什麼;過了一年,覺得孔子的學問也只是跟他差不多;三年之後,子貢才覺得孔子的學問比他好。再者,在《論語》裡面,有好幾處記載到子貢總是要跟其他同學比學識。可見,子貢早期確實驕氣逼人。所以,當子貢問孔子可有一言終身受用,孔子就說「恕」。言下之意,就是要提醒子貢,不要跟人家比。
俗語說:聰明反被聰明誤。子貢恰恰就被他的聰明,成為悟道的障礙。
六祖慧能的故事,大家都聽過。未入佛門之前,他只是個斬柴仔,目不識丁。入了佛門後,都只是在廚房幹粗活,誰知他竟能悟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其後,慧能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開創禪學南宗。
當然,孔子的道,始終都要經過學習思考的,而更重要的,是把學來的道理,付之實踐,身體力行,篤實反省,透過生命的體受,而凝聚成為主體理念——仁道。故而說出「吾道一以貫之」。
南宋大儒陸象山說:「曾子得之以魯,子貢失之以達」。此所謂「參也魯」,而「賜也達」。能夠承傳孔子之道的,並非大師兄的子貢,相對而是小師弟的曾參。當然,從邏輯的謬誤來看,並非說資質魯鈍者,則易悟道;而資質聰敏者,就難悟道。其實,能否悟道,除了學習、思考外,最重要是自家的生命體受;而要體受生命,就必須內省去知,心外無物,把哪些經驗知識倒空,靜觀萬物皆自得,以邁進無知之知。
【原文】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
對曰:「然,非與?」
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衛靈公2】
(寫於2022年4月12日)
下一講:孔子與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