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三個境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門前哪三棵九里香樹是要剪型的,修剪前與修剪後有啥不一樣?
回應有三種:
①樹就是樹啦,有啥不一樣?閑著沒事幹!
②啊!是有點兒不一樣呀!沒事找事。
③樹還是樹啊!本來無一物嘛!
唐朝有位禪師叫做青原惟信,他說: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竭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第一個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那是用肉眼來看,甚至是路過錯過。
第二個境界,「見山非山,見水非水」,那是執著我知,凡事都要不一樣。
第三個境界,「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那是人情與事物,兩忘湮水裡。
第三個境界,用老莊的思想來說,那是「物我自化」;用禪宗的思想來看,那是「菩提本無樹」;用孔孟的思想來講,那是「義之所在」,亦即責任而已。
朋友,您是哪一種境界呀?
按:青原惟信,青原是他修道的地方,惟信是他的法號。
註:「菩提」,梵文Bodhi的音譯,指洞明真諦而覺悟的意思。
(寫於2020年8月18日)
下一講:蘇軾的三重人生境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3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人生陷入逆境,又或面對惡人當道的時候,如何自處? 我們看看【否卦】對人生的啟示。 【否卦】的組成是坤下乾上,即下三陰,而上三陽,剛剛與泰卦相反而又相錯相綜。(抱歉,欠圖解) 【否卦】的﹝卦辭﹞曰: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否卦】的坤下,對身處於惡劣的大環境下,提供了幾點人生的啟示:
「否」這個字的結構,下方有個口,上面卻有個不,那叫有口不能言。難言,還是可以言;但不能言,就不能言;否則,小則傷人,大則會有牢獄之災呀! 以下有幾種可能: ①為了飯碗,免為其難,即使自己不吃不穿不遊,家人都要生活! ②惡人當道,哪個工作單位沒有?只要不逼到埋身,自己辦傻,潛水隱形。
【泰卦】的組成是乾下坤上,即下三陽,而上三陰。這裡的陽爻代表君子,而陰爻則代表小人。 【泰卦】的﹝卦辭﹞曰: 泰。小往大來,吉亨。 小為陰,大為陽。陰氣下沉,陽氣上升,上下相交,萬物生焉。若以人事而言,君臣上下互通,君推誠以任下,臣盡誠以事君,上下之志通,此所謂政通人和。故吉順亨通。
今早五時起來學習《易經‧泰卦》,哪個時候的氣溫只有11°C,頭腦比較清醒。 有個成語——否極泰來,這大家都知道。哪個「否」跟「泰」就是出自《易經》。原來整個「泰卦」就是講君子如何以正確的態度去與小人相處。 (寫於2015年5月29日) 下一講:泰卦的人生智慧
「上善若水」這句話,恐怕有人誤解為「像水一樣善於流竄,避險免截」。這不是老子的原意,更談不上什麼智慧。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究竟有什麼特性呢?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2021年7月7日共勉)
為學與誨人,可以說是孔子一生的寫照,人要不斷為學,才可充實生命的內涵。但,老子卻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識越多,離道越遠。那麼,兩老的講法,有沒有矛盾相左呢?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點出如何去知悟道。老子說: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道德經》第二十章,老子又說:絕學無憂。 下一講:上善若水
當人生陷入逆境,又或面對惡人當道的時候,如何自處? 我們看看【否卦】對人生的啟示。 【否卦】的組成是坤下乾上,即下三陰,而上三陽,剛剛與泰卦相反而又相錯相綜。(抱歉,欠圖解) 【否卦】的﹝卦辭﹞曰: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否卦】的坤下,對身處於惡劣的大環境下,提供了幾點人生的啟示:
「否」這個字的結構,下方有個口,上面卻有個不,那叫有口不能言。難言,還是可以言;但不能言,就不能言;否則,小則傷人,大則會有牢獄之災呀! 以下有幾種可能: ①為了飯碗,免為其難,即使自己不吃不穿不遊,家人都要生活! ②惡人當道,哪個工作單位沒有?只要不逼到埋身,自己辦傻,潛水隱形。
【泰卦】的組成是乾下坤上,即下三陽,而上三陰。這裡的陽爻代表君子,而陰爻則代表小人。 【泰卦】的﹝卦辭﹞曰: 泰。小往大來,吉亨。 小為陰,大為陽。陰氣下沉,陽氣上升,上下相交,萬物生焉。若以人事而言,君臣上下互通,君推誠以任下,臣盡誠以事君,上下之志通,此所謂政通人和。故吉順亨通。
今早五時起來學習《易經‧泰卦》,哪個時候的氣溫只有11°C,頭腦比較清醒。 有個成語——否極泰來,這大家都知道。哪個「否」跟「泰」就是出自《易經》。原來整個「泰卦」就是講君子如何以正確的態度去與小人相處。 (寫於2015年5月29日) 下一講:泰卦的人生智慧
「上善若水」這句話,恐怕有人誤解為「像水一樣善於流竄,避險免截」。這不是老子的原意,更談不上什麼智慧。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究竟有什麼特性呢?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2021年7月7日共勉)
為學與誨人,可以說是孔子一生的寫照,人要不斷為學,才可充實生命的內涵。但,老子卻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識越多,離道越遠。那麼,兩老的講法,有沒有矛盾相左呢?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點出如何去知悟道。老子說: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道德經》第二十章,老子又說:絕學無憂。 下一講:上善若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有一則故事記載於《指月錄》,裡面記錄吉州青原惟信禪師所講過的一段話-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 事實上這種經驗並非惟信禪師獨有.祇要將以上名詞改一改就可以套在自己身上. “黑猫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己觀、深觀、近觀、遠觀、望觀》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各景不同,依然動容。 樹作為一棵樹, 乘載天、隙縫地, 屹立扶搖, 撐起一個空間,廣載一片地。 成為樹,來看世界, 是己觀。 看見一粒白米, 可以看到一根金黃稻穗、 再深入凝視些, 有一片稻田、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我剛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時,對他藉詩詞來表達的「人生三境界」印象最為深刻。他說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下面三個境界: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一個人在準備踏上人生征途時,登高遠眺,心中充滿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但也暗示我們要高瞻遠矚,志向要遠大,還要懂得忍
Thumbnail
教學之路對我而言,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歷程,而你在做什麼的時候,也經歷了這三境界呢?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今須菩提已明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是佛陀再以微塵世界之喻,闡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有一則故事記載於《指月錄》,裡面記錄吉州青原惟信禪師所講過的一段話-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 事實上這種經驗並非惟信禪師獨有.祇要將以上名詞改一改就可以套在自己身上. “黑猫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己觀、深觀、近觀、遠觀、望觀》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各景不同,依然動容。 樹作為一棵樹, 乘載天、隙縫地, 屹立扶搖, 撐起一個空間,廣載一片地。 成為樹,來看世界, 是己觀。 看見一粒白米, 可以看到一根金黃稻穗、 再深入凝視些, 有一片稻田、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我剛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時,對他藉詩詞來表達的「人生三境界」印象最為深刻。他說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下面三個境界: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一個人在準備踏上人生征途時,登高遠眺,心中充滿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但也暗示我們要高瞻遠矚,志向要遠大,還要懂得忍
Thumbnail
教學之路對我而言,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歷程,而你在做什麼的時候,也經歷了這三境界呢?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今須菩提已明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是佛陀再以微塵世界之喻,闡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