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專為孩子而寫的情緒繪本很多,教導父母認識孩子情緒的書也不少;在讀了這些關於情緒的書籍之後,我最想留下的,其實是能真正接納孩子的自己。
新手父母很需要照書養孩子,這是真的;然而,也正因為書讀多了,有時會流於對某種教養框架的依賴,而不免在孩子有情緒時,從引導陪伴,變成說教訓誨。甚至有時,會在事後暗地譴責自己的教養方式,不知不覺傷害了孩子。其實我們對自己或對孩子,都缺乏真正的理解與認識。
和二女兒的共讀經驗,明顯比大女兒來得踏實自然,除了對年幼孩子的熟悉度增加之外,我認為更重要的原因是,孩子懂得將自己的心情放在故事中。這固然需要由一些刻意提出的問題,來引導孩子去體會,但是如何不著痕跡地提問,像聊天一樣自然?我認為陪孩子一起體驗生活,比起只拿書本閱讀來得更重要。
這幾年,重視情緒與心理健康的觀念大大風行,相較而言,以往有很多寫給孩子的書刊或故事文章,則顯得說教意味濃厚:點心拿太多吃不完,是「貪心」;不想分享玩具,是「自私」、「霸道」;不想參與團體活動,則是「缺乏勇氣」。有趣的是,多年前陪伴大女兒共讀時,還真的沒有這番覺察呢!
用正面而客觀的眼光來看待每個孩子的行為,會發現大多只是個人獨特性格的展現罷了:也許有的孩子喜歡看著碗裡滿滿的食物,這讓他有心滿意足的感覺;也許有的孩子偏好獨享玩具,可以將喜愛的玩具玩很久才放手;也許有的孩子,想在擁有充分的觀察,並且有安全感之後,才會開始展開社交。
由此而言,「說教」或許意味著「不能接納」,也意味著,孩子的情緒有可能影響或傷害到大人。事實上,情緒有正向負向之別,但無須論斷其好壞高下,因為在孩子的身上,其實沒有能真正傷害人的情緒。因此,在陪伴孩子認識自己與適應社會的過程中,大人們先安頓好自己的眼光與心態,其實比任何事都重要。
感謝近年來社會上心理健康觀念的普及,重視個性、了解差異,也成為我陪伴孩子成長的最大功課。閱讀與共讀,更是幫助了我,實際操練這個功課。
我想說的是,選擇什麼作品來閱讀,其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用正向的眼光看待孩子融入故事人物的過程。當我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夠說出故事人物發生了什麼事,有什麼感覺時,認認真真的表情與模樣,我便明白,她一定也記得自己的那些,在生活中累積的珍貴感受與體驗——閱讀中最可貴的情感共鳴與認同,真實的產生在一個兩歲幼兒的生命中。
《大頭妹》:沒有說出的感覺,全都寫在表情上了。
故事主角,是一個頭髮被媽媽剪壞的幼兒園小女孩。
一開始吸引孩子拿起這本書,是封面上大大的臉,以及衣著上的鮮紅草莓。圖像豐富鮮明,是故事的一大特色,因為孩子不識字,所以讀到的都是「表情」。
主角大頭妹的台詞不多,臉部線條可以清楚呈現她的心情,因此孩子在閱讀時,透過表情來認識情緒,對應到自己記憶中,身邊的人的真實表情,一下子就讀懂大頭妹的遭遇了。此後,當她拿起這本書時,看著大頭妹的表情,一邊手指,一邊說出感覺與心情,也漸漸認識自己了。
鮮明生動的表情
- 剛剪完頭髮的大頭妹,面對哥哥嘲笑「凸頭」時的惱羞。
- 帶著新髮型,不情願地跟著媽媽上市場。
- 從市場回來後,自己進房間生悶氣。
- 哥哥在額頭上畫了第二雙眼睛,看了只有無奈。
- 隔天要上學,睡前還是好擔心。
- 睡醒時,滿懷期待自己的額頭已經恢復原狀。
- 但是事與願違,在鏡子前只能傻眼。
- 無力挽回,只好躲進被裡崩潰大哭。
- 姐姐的愛上額頭咒語奏效,帶著可愛草莓髮夾,快樂滿場飛。
- 教室裡,女孩子們投以羨慕的眼神,怎能不開心?
成長過程裡,多的是這種「不知道該怎麼辦」的心情,幸好,大頭妹有這一個大家庭,尤其有一個溫暖的大姐,將這樣的壞心情帶往正向發展。
雖說大頭妹的壞心情,似乎是從哥哥的嘲笑聲才開始的,但是她並沒有將自己的壞心情,用抱怨、責怪來表現。在大哭之前,她幾乎自己默默承受了,這個髮型帶給她的種種情緒。讀著這個小妹妹的遭遇,也有「突然想抱抱她」的感覺。
重讀的新收穫
重讀這個故事的過程中,意外地有幾個發想,大人共讀時,或許可以在心裡琢磨一下:
1、這個家庭中,表現出來的互動頗為「傳統」,媽媽出現的每一頁,都在忙家事,所以,「剪小孩頭髮」是否也是家事之一?因此,重點是「剪完」而不是「剪得好看」。
2、大姐則是媽媽的助手,這位「小大人」和媽媽一起張羅食事時,也和媽媽有著相同的圍裙造型。可以想想,這位小姐姐大概的成長過程如何?幾歲了而有這些俐落身手,還能幫忙大人安撫妹妹的崩潰情緒?
3、爸爸和爺爺做自己喜歡的事(看報、玩玩具),至於哥哥,大概只看見他以取笑捉弄妹妹為樂。仔細思考,可以問問孩子與自己,爸爸、爺爺、哥哥,還能為大頭妹的情緒或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做點什麼其他的嗎?
讀著一家人的心情之餘,看見這一番家庭成員的互動,也頗耐人尋味。
我想,孩子也會樂於和大人討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