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本繪本,一起找回失去的情緒語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情緒是什麼呢?
說起情緒,你想到的是怒濤?是涓滴?是防堵?還是闢徑流去?
最近看到朋友貼出了一張「感受詞匯表」,談認識情緒。邊看邊覺得有些細緻的感受,缺乏詞彙還真的很難以描述,恍然間有種失語的感覺。
想想大概是我們這一代,從小就被訓練「不能哭」「有什麼好生氣的」「生氣羞羞臉」「要控制情緒」,導致我們太習慣把感受往肚裡吞,連帶著將其指認都變得困難。
一但遇到漫出來無法遏抑的情緒,常常,也就不知如何是好,更不用說教小孩正視這些感受。
因此,我很欣賞《生氣是怎麼一回事》的前言:
「外婆小時候是個聽話的乖女孩。那個時候的小女孩是不可以發脾氣的。其實,外婆真的非常生氣,可是她表現得很乖、很聽話。」
這段前言充分顯現出成人世界的荒謬,不是嗎?
我想起曾聽憤世媽媽介紹過一本還未譯成中文的繪本,有一個小女孩,大人總是不要她表露情緒,她漸漸變成一個無聲的小孩,最後就被牆壁吃進去了!!!!!(根本鬼故事)最後她想盡辦法大吵大鬧,才被人發現從牆壁中救出來。
我們的社會,是不是一直在製造這樣環境下長成大人的孩子呢?
《生氣是怎麼一回事》細緻的描述了生氣的感受,旁觀者的反應,可能會生氣、害怕、難過,或者最討人厭的,哈哈笑覺得你可愛(每個小孩都恨死大人的這個反應吧),自己對自己生氣的憂慮等等。
非常全面的討論了「生氣」。
我最喜歡的一點,是繪本指出了生氣的複雜性,包含「如果有人對你生氣,那可能是因為他很在乎你」,以及「生氣後,還是可以修復關係」。
一本開宗明義就把情緒視為理所當然的繪本,也許,正是我們找回失去的情緒語言,脫離失語感的橋樑吧。當孩子更清楚的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也才不會如這一代的我們,成為了一個無法好好表達與處理情緒的大人。
另一本談及失序狀態(或說負面情緒)的繪本《不是我,是小怪獸》,趣味性就更高一些,翻開書封,裡頭有各式各樣的看起來有些失控的圖,作者署名「露西」。
露西在學校有個麻煩,是有個愛搗蛋、愛搞破壞、霸道沒禮貌,又愛打嗝的小怪獸總是跟著她。害她忘記老師的問題、沒有人要跟她玩,害露西想要畫漂亮開心的東西,都畫不出來。
超困擾的。
小怪獸真的超可愛哈哈哈(旁觀者都覺得可愛,我一定是那種會看小孩生氣忍不住笑出來的大人啊啊啊…)
直到有一天,在畫畫課,露西認真地觀察,認真的看,最後,把小怪獸畫出來的那個瞬間。
全~~班的同學都指認「就是他丟我們的鉛筆!」「就是他發出怪聲音!」「就是他……」
好囉,看來,大家都認得這隻怪獸。
是為什麼呢?就留給看到這裡的你去找書來看吧。
而對我來說,露西的小怪獸帶著比生氣更深層的情緒,比如「破壞喬治的畫,這樣就沒有人喜歡他的作品。」這是因為什麼呢?小怪獸怎麼了?露西怎麼了?
這些,都很值得邊看邊帶孩子細細討論。
小萬很喜歡這本繪本,嚷嚷著小怪獸好可愛。
我們一起讀完後他就畫了一堆他的小怪獸給我,比如「晚上總是讓小孩不睡覺的怪獸」「彩虹遊行走不動怪獸」……顯然相當抓到繪本的某方面精髓(笑)
很多大人總是希望孩子控制情緒,這對成人來說都困難的事,對前額葉還沒長好的未成年生物來說,更是艱難。
而做出這樣要求的成人,會不會其實有一定比例,是因為自己害怕情緒,害怕失控呢?
既然有這個機會,那也許就讓我們和孩子一起,重新練習認識情緒吧。
控制,得先從認識理解開始。
下一篇,來寫寫理解了之後,要怎麼辦。
與其說是怪獸不如說是理由伯,以及一年級小男生熱愛的屎尿屁話題
《生氣是怎麼一回事?》 Arg! Tvatusentalets argaste bok
作者: 安娜.卡琳.柯爾貝里, 尤安娜.魯賓.德朗厄爾
譯者: 楊遲
繪者: 尤安娜.魯賓.德朗厄爾
出版社:大穎文化
《不是我,是小怪獸! 》The Snurtch
作者: 西恩法洛
譯者: 何儀
繪者: 查理斯聖多索
出版社:格林文化
半路媽媽也有IG和FB喔!
FB這邊請 https://www.facebook.com/hahatochuu?locale=zh_TW
IG @hahatochu. https://www.instagram.com/hahatochuu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半路,媽媽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誒你知道你們明天開始放連假三天嗎?」週四放學我隨口講起。 『知道啊!國慶日。』 「噗,那你知道是哪一國的國慶嗎?」 『不知道啊!』小萬回答的理所當然。
大腦是不是有一種特別偏好謠言的機制? 對於接受訊息,大腦很強烈的依賴個人過去經驗,和某件事情發生過的頻率。也因此,大腦本質上對謠言是很沒有抵抗力的。
「被規定的道德」,還是道德嗎?還是只是一種恐懼眾人目光的行為?如果不是孕婦、不是老人、只是身體不舒服,在那椅子上,在眾目睽睽的監督下,還能坐得安心嗎?
那些叫人不叫人、那些禮貌不禮貌、那些「媽媽要遺棄你囉」的,以為是玩笑話的恐嚇,可能是我過去的傷痕,不是他的。我知道若擺著不管,也許這會變成他的傷口。但我必須一直提醒自己:是不一樣的......
你被嬰兒的哭聲弄得很焦慮,不曉得他現在是為何而哭。 他總是無法「像其他的孩子」躺在床上哭一哭就睡,總是得要抱著、搖著才能睡去。你擔心是否是因為自己無法忍受哭聲,所以才抱著他哄睡,是否剝奪了嬰兒「學習自己睡的機會」? 然後你想起了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
讓我覺得困惑的是,紙條裡隱約透露出的歉疚感。為何人們應該要覺得未滿一歲的嬰兒,需要「控制好自己並維持理智」?甚至,要為他不能達到控制自己而感到抱歉? 「誰該體諒誰多一些」的糾結,真的有解嗎?
「誒你知道你們明天開始放連假三天嗎?」週四放學我隨口講起。 『知道啊!國慶日。』 「噗,那你知道是哪一國的國慶嗎?」 『不知道啊!』小萬回答的理所當然。
大腦是不是有一種特別偏好謠言的機制? 對於接受訊息,大腦很強烈的依賴個人過去經驗,和某件事情發生過的頻率。也因此,大腦本質上對謠言是很沒有抵抗力的。
「被規定的道德」,還是道德嗎?還是只是一種恐懼眾人目光的行為?如果不是孕婦、不是老人、只是身體不舒服,在那椅子上,在眾目睽睽的監督下,還能坐得安心嗎?
那些叫人不叫人、那些禮貌不禮貌、那些「媽媽要遺棄你囉」的,以為是玩笑話的恐嚇,可能是我過去的傷痕,不是他的。我知道若擺著不管,也許這會變成他的傷口。但我必須一直提醒自己:是不一樣的......
你被嬰兒的哭聲弄得很焦慮,不曉得他現在是為何而哭。 他總是無法「像其他的孩子」躺在床上哭一哭就睡,總是得要抱著、搖著才能睡去。你擔心是否是因為自己無法忍受哭聲,所以才抱著他哄睡,是否剝奪了嬰兒「學習自己睡的機會」? 然後你想起了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
讓我覺得困惑的是,紙條裡隱約透露出的歉疚感。為何人們應該要覺得未滿一歲的嬰兒,需要「控制好自己並維持理智」?甚至,要為他不能達到控制自己而感到抱歉? 「誰該體諒誰多一些」的糾結,真的有解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情緒,是影響孩子未來心理、學習、人際與品格發展的重要關鍵能力。專家認為,學齡前是情緒能力養成的最好時機,父母應重視透過繪本書讓子女理解情緒並善用它。
我從小就是個情緒化的人,但是小的時候不爽是會爆炸的那種,比較偏白目。長大後反而情緒上來都會先壓下去,除非忍到忍無可忍……不過我似乎,還是不會爆炸? 有人說,像這樣一直忍耐,其實不是好事,不喜歡就要說出來,而不是一味忍耐。 可是我不喜歡和人爭吵,維持表面的和諧,總比把不滿講出來後,對方生氣好吧。
Thumbnail
相信有小孩的父母,都有被小孩惹毛過的經驗。在發飆過後,後悔自己剛剛的暴怒,甚至發飆只是造成小孩更嚴重的哭鬧,到頭來什麼問題都沒解決。 關於小孩教養的書,之前分享過《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高情商媽媽的說話術》則是以更白話的方式,分享如何把怒氣轉為正向教養。書中提到,其
Thumbnail
週二的晨光故事分享情緒相關的繪本,小宇宙出版社的《情緒大遊行》透過生動的插圖把情緒的流動比喻像大遊行一樣,教導孩子學會觀察、接納和陪伴自己的情緒,這是一本淺顯易懂又能讓孩子了解情緒的繪本。 接納自己的情緒這點很多大人也不見得做得到,它強調了情緒的自然流動,不管是喜怒哀樂,有情緒都是很ok的、沒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觀察小孩情緒中心的運作,包括情緒週期低點和外在表現。作者分享了女兒出現看似喜怒無常的情況,以及對應的處理與陪伴方式。歡迎加入討論,並瞭解人類圖親子教練的時段。
Thumbnail
情緒調解為五步驟,需要『辨識--接受--理解--調解--行動』 案例是對父親感到生氣的大學女生 當事人說:「我知道在生氣,也可以少見面來應對,但為什麼還覺得悶悶不樂、時常恍神、提不起勁呢?好煩啊!」 其實這是還沒消化完的現象
Thumbnail
什麼是情緒防護罩? 1.人的情緒會影響身體的反應 比如生氣的時候你的手會握緊拳頭、身體可能會發抖、緊咬牙關之類的 2.生氣的背後都有一個情緒 當你開始覺察自己的情緒,可以先關照自己的身體和了解自己情緒背後的感受,當你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你就不容易被情緒帶著走。
Thumbnail
妳是否覺得小孩有情緒的時候,都要慎重處理呢?我不覺得。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情緒,是影響孩子未來心理、學習、人際與品格發展的重要關鍵能力。專家認為,學齡前是情緒能力養成的最好時機,父母應重視透過繪本書讓子女理解情緒並善用它。
我從小就是個情緒化的人,但是小的時候不爽是會爆炸的那種,比較偏白目。長大後反而情緒上來都會先壓下去,除非忍到忍無可忍……不過我似乎,還是不會爆炸? 有人說,像這樣一直忍耐,其實不是好事,不喜歡就要說出來,而不是一味忍耐。 可是我不喜歡和人爭吵,維持表面的和諧,總比把不滿講出來後,對方生氣好吧。
Thumbnail
相信有小孩的父母,都有被小孩惹毛過的經驗。在發飆過後,後悔自己剛剛的暴怒,甚至發飆只是造成小孩更嚴重的哭鬧,到頭來什麼問題都沒解決。 關於小孩教養的書,之前分享過《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高情商媽媽的說話術》則是以更白話的方式,分享如何把怒氣轉為正向教養。書中提到,其
Thumbnail
週二的晨光故事分享情緒相關的繪本,小宇宙出版社的《情緒大遊行》透過生動的插圖把情緒的流動比喻像大遊行一樣,教導孩子學會觀察、接納和陪伴自己的情緒,這是一本淺顯易懂又能讓孩子了解情緒的繪本。 接納自己的情緒這點很多大人也不見得做得到,它強調了情緒的自然流動,不管是喜怒哀樂,有情緒都是很ok的、沒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觀察小孩情緒中心的運作,包括情緒週期低點和外在表現。作者分享了女兒出現看似喜怒無常的情況,以及對應的處理與陪伴方式。歡迎加入討論,並瞭解人類圖親子教練的時段。
Thumbnail
情緒調解為五步驟,需要『辨識--接受--理解--調解--行動』 案例是對父親感到生氣的大學女生 當事人說:「我知道在生氣,也可以少見面來應對,但為什麼還覺得悶悶不樂、時常恍神、提不起勁呢?好煩啊!」 其實這是還沒消化完的現象
Thumbnail
什麼是情緒防護罩? 1.人的情緒會影響身體的反應 比如生氣的時候你的手會握緊拳頭、身體可能會發抖、緊咬牙關之類的 2.生氣的背後都有一個情緒 當你開始覺察自己的情緒,可以先關照自己的身體和了解自己情緒背後的感受,當你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你就不容易被情緒帶著走。
Thumbnail
妳是否覺得小孩有情緒的時候,都要慎重處理呢?我不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