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情緒繪本分享與問題解決的能力

2019/02/2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近期的書市主流是認知情緒,我的blog也有個「寶寶情緒詞指認」的類目。但坊間同時有另一種思考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一直在想這中間的關係是什麼?
向左走?向右走?不是這樣吧?!
先說坊間有些情緒繪本只重視辨識情緒,卻在敘事中近於某種貼標籤,沒有脈絡、沒有處理與解決的方法。有些敏銳的小孩甚至可能會覺得家長在影射他們,讓繪本淪於表面的說教。
當然不排除有相對良好的情緒繪本,例如《我的感覺》套書。以下以套書中的《我好難過》為例。書中先舉出多種令人難過的情境,並總結為「每個人都有難過的時候」,這是一種開闊視野的認知,讓孩子能理解我與他人一樣會難過,他人也可能與我有相同感受。這既提供幼兒被療癒的可能,也是同理心的前提。
說明了各種難過的情境後,作者將抽象的「感受」作「具體」的說明(以圖文的搭配)——「難過是灰灰的、累累的感覺」、「難過的時候,什麼都不好玩」,在清楚的識別中,擁有一定文字的處理能力,近乎寫作技巧的傳遞。在共讀時,成人也可以理解孩子的願望——「我不喜歡難過!我要難過的感覺消失。」
沒有人喜歡難過的感覺。成人理解孩子的需求後,才可能在包容裡討論做法,這種引入問題解決的能力,是《我好難過》後來的示範與協助。一本好的繪本,可能可以提供像這樣多種視角的轉換與切入。
何必要二選一?有認知情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很好?
讓孩子熟練處理情緒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另可參考《遊戲力》一書。
不過,坊間同時有對《遊戲力》翻譯的斟酌。我在接觸譯者本人後,才知道本書背後的翻譯有龐大的互助諮商脈絡。實際上,無法進入《遊戲力》或其他教養書的讀者,可能面對的是認知與情緒的斷裂。(也就是以前的我,詳參下文)
談了好的幼兒情緒繪本,下面簡單說說另一種可能~
所謂開卷有益,大概還是有CP值高低之分。例如有些繪本說教意味太濃厚,邏輯太過簡單,讀了,你說沒幫助嗎?也不至於。你說有幫助嗎?也實在是……令人發窘。
結合108課綱的語文素養或閱讀理解,幼兒繪本至少在畫面、語言、取材等,要有些可討論性與可分析性。當然,繪本的挑選仍然可以結合主題,例如要討論文學、藝術與思辨空間時,有些繪本可以做為正面與反面的教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Jin-yu
Jin-yu
我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學術工作者,喜歡孩子、書寫與觀察。結合擅長的性別研究與反思批判,跨行進入(實驗)教育領域。最近挑戰將教育類的文字全都集結在方格子,正學著把路走寬。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