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偶然經過宜蘭火車站時,
在附近的舊書店發現了這本書。 那時意識到自己閱讀效率不彰,
看一本忘一本,對自己方法感到不滿,
更為浪費的時間感到唏噓。
當人指著書櫃,
詢問架上書本的內容時,
勉強擠出的概要只夠搪塞,
既無法抽絲剝繭的訴說精華,
更別提看書時的感動與收穫。 而這本書送我的第一個禮物即顛覆我的認知,
書中提到了一萬小時定律,
若要成為某領域的一流專家,
需要一萬個小時,二流一千小時以此類推。
然而,「一萬小時定律,並不包含純投入的時間!」
第一次看到的前提,
讓我不由自主的快速回顧起歷來的學習歷程,
發現在上課、抄筆記的時間占了回憶大多數,(慘~
聽課的內容忘了一大半,
相較之下為了備課或教人的準備則非常刻骨! 而這樣的定理也同樣適用於閱讀,
「每天看一本商業書籍」
「每年看一百本書」然後呢?
作者表明,純閱讀的投入只能當作娛樂,
若不在説與寫上下功夫,隨著記憶曲線,
半天後即會忘記一半。 第二個禮物則是微投入的概念,
書中在注重投入轉為注重產出後,提出:
[ iOIF 微投入 - 產出 - 投入 - 回饋 ]
的逐步修正工作法,相比於更為人知的
[ PDCA 計畫 - 執行 - 查核 - 行動 ],
前者認為當完美主義上身,
在執行之前的無止境的投入,會大大延後成果。
而 iOIF提出利用最小限度的投入,
逼自己馬上進行產出,
並邊做邊學習不足的知識,
強制將自己的完美主義轉為洽當主義!
我想這也跟經濟學中的(最小可行性商品),
提醒賣家別過早完美化商品的概念不謀而合吧?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改變
莫過於開始寫讀書心得了,
有了新的方法去吸收書本,
讓我在介紹書本時多了幾句屁話。 最後送上自己很喜歡一句話:
[ 我寫作是因為我不知道我在想什麼,
直到我讀了我說的話。](啊如果讀了還是不知道?
藉由讀書心得,聽聽自己在閱讀後的想法,
發現比起成為作者,更享受成為自己的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