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二 11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5.4.4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謂隆藏主①曰:
「欲理叢林,而不務得人之情,則叢林不可理。
務得人之情,而不勤於接下,則人情不可得。
務勤接下,而不辨賢不肖,則下不可接。
務辨賢不肖,而惡言其過,悅順其己,則賢不肖不可辨。
惟賢達之士,不惡言過,不悅順己,唯道是從。
所以得人情而叢林理矣。」
《廣錄》
【注釋】
① 隆藏主:北宋末年平江府・虎丘紹隆禪師虎丘派之祖。和州安徽)含山人。九歲入佛慧院,精研律藏。其後,參訪淨照崇信湛堂文準死心悟新諸大德。後赴夾山湖南),隨侍圓悟克勤禪師,並嗣其法。建炎四年(1130),遷居平江浙江)虎丘山雲岩禪寺,大振圓悟禪風,遂成一派,即虎丘派。紹興六年(1136)示寂,世壽六十(一說六十五)。門人嗣瑞編纂《虎丘隆和尚語錄》一卷。其法系亦曾盛行於日本

【演蓮法師譯文】
圓悟禪師對紹隆藏主說:
「治理叢林關鍵在於得人情。不得人情,叢林怎麼能治理好呢?
要想得人情,必須殷勤接引學人。如果不願意接引學人,那麼人情必不可得。而於接引學人的同時,還必須要能辨別賢德與不肖;如果不能分辨賢與不肖,那也就無法接引後學。而於辨別賢與不肖的同時,如果討厭有人指出自己的過錯,喜歡有人能順從迎合我,那麼賢與不肖也就很難分辨了。
惟有賢明通達的人才不會討厭有人說自己的過失,也不喜歡有人曲意奉承,一概惟道是從,所以能得人情,而叢林自然治理得整齊有序。」
良因贊曰:
世間人總是希望他人隨順我,若令我歡喜才喜歡對方,完全與我執相應。
而菩薩則是恆順眾生的善根,令眾生離苦得樂,眾生歡喜則菩薩歡喜。
因為心量的不同,所以菩薩法喜無量,而眾生則苦惱無盡!
「惟賢達之士,不惡言過,不悅順己,唯道是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還是放寬心態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4.12.25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曰: 「先師言作長老,有道德感人者,有勢力服人者,猶如鸞鳳之飛,百禽愛之; 虎狼之行,百獸畏之,其感服則一,其品類固霄壤矣。」 《贅疣集》 【演蓮法師譯文】 圓悟克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在《尊者阿迦曼傳》中記載,尊者有次到沙裡卡洞中靜修,
2014.12.24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曰: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從上皆稱改過為賢,不以無過為美。 故人之行事,多有過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 惟智者能改過遷善。而愚者多蔽過飾非。 遷善則其德日新,是稱君子。飾過則其惡彌著,斯謂小人。 《與文主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2014.12.23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禪師曰: 「學道存乎信,立信存乎誠。 存誠於中,然後俾眾無惑。存信於己,可以教人無欺。惟信與誠,有補無失。 是知誠不一,則心莫能保;信不一,則言莫能行。 古人云:『衣食可去,誠信不可失。 惟善知識當教人以誠信。且心既不誠,事既不信,稱善知識可乎?』
2014.12.18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圓悟①曰: 「衲子雖有見道之資。若不深蓄厚養,發用必峻暴。 非特無補教門,將恐有招禍辱。」 《與文主簿》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靈源惟清禪師對圓悟克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現代社事事講求效率,希望能快,又省力多發。 何況修道是為求解脫,不在熱鬧場。
2014.12.17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道學行義,純誠厚德,有古人之風。安重寡言,尤為士大夫尊敬。 嘗曰:「眾人之所忽,聖人之所謹。 況為叢林主,助宣佛化,非行解相應,詎可為之。」 要在時時檢責,勿使聲名利養,有萌於心。 儻法令有所未孚,衲子有所未服,當退思修德,以待方來。 《記聞》 良因贊曰:
2014.12.16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東山師兄天資特異,語默中度。尋常出示語句,其理自勝。 諸方欲效之,不詭俗則淫陋,終莫能及。求於古人中,亦不可得。 然猶謙光導物,不啻饑渴。 嘗曰:我無法,寧克勤諸子,真法門中罪人矣。」 《與虞察院書》 【演蓮法師譯文】 靈源惟清禪師說: 良因贊曰:
2014.12.25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曰: 「先師言作長老,有道德感人者,有勢力服人者,猶如鸞鳳之飛,百禽愛之; 虎狼之行,百獸畏之,其感服則一,其品類固霄壤矣。」 《贅疣集》 【演蓮法師譯文】 圓悟克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在《尊者阿迦曼傳》中記載,尊者有次到沙裡卡洞中靜修,
2014.12.24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曰: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從上皆稱改過為賢,不以無過為美。 故人之行事,多有過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 惟智者能改過遷善。而愚者多蔽過飾非。 遷善則其德日新,是稱君子。飾過則其惡彌著,斯謂小人。 《與文主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2014.12.23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禪師曰: 「學道存乎信,立信存乎誠。 存誠於中,然後俾眾無惑。存信於己,可以教人無欺。惟信與誠,有補無失。 是知誠不一,則心莫能保;信不一,則言莫能行。 古人云:『衣食可去,誠信不可失。 惟善知識當教人以誠信。且心既不誠,事既不信,稱善知識可乎?』
2014.12.18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圓悟①曰: 「衲子雖有見道之資。若不深蓄厚養,發用必峻暴。 非特無補教門,將恐有招禍辱。」 《與文主簿》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靈源惟清禪師對圓悟克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現代社事事講求效率,希望能快,又省力多發。 何況修道是為求解脫,不在熱鬧場。
2014.12.17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道學行義,純誠厚德,有古人之風。安重寡言,尤為士大夫尊敬。 嘗曰:「眾人之所忽,聖人之所謹。 況為叢林主,助宣佛化,非行解相應,詎可為之。」 要在時時檢責,勿使聲名利養,有萌於心。 儻法令有所未孚,衲子有所未服,當退思修德,以待方來。 《記聞》 良因贊曰:
2014.12.16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東山師兄天資特異,語默中度。尋常出示語句,其理自勝。 諸方欲效之,不詭俗則淫陋,終莫能及。求於古人中,亦不可得。 然猶謙光導物,不啻饑渴。 嘗曰:我無法,寧克勤諸子,真法門中罪人矣。」 《與虞察院書》 【演蓮法師譯文】 靈源惟清禪師說: 良因贊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傍晚時分,老道士帶著徒弟來到山腳下一處密林。通向樹林內僅有一條小徑,陌上雜草叢生,看上去並不易走。   「記住貧道說過的話,別踏出道。」
Thumbnail
值此殊勝佛陀初轉法輪日,亦是慈悲 龍德上師陞座紀念日的珍貴、吉祥緣起,觀音山特別發起共同登記護持保育放流,供養慈悲 龍德上師,祈願慈悲 龍德上師法體康泰、長壽久住娑婆世間,法輪恆轉、廣大饒益十方有情。
前言 廣欽上人的修為無可置疑:入定四十天,還需旁人鑑定生死,連老虎都被收服,難怪在台灣有許多信眾。可是對他的開示及語錄部份,我覺得有討論的空間。老和尚的開示本身沒什麼問題,因為他本身已經是開悟的覺者,他個人已經不受外務干擾了,他針對所遇之事或人用言語來提點後學,這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只是後學在聽聞後
沒來也沒去,也沒啥代誌 前言 手邊有一本《一代高僧.廣欽上人》的佛書。維基百科有<釋廣欽>的條目。廣欽上人以「果子師」—多次入定,修行期間僅以野生水果果腹—;及「伏虎師」聞名—嘗找山洞修行,不想竟是虎洞,虎回洞時在洞口徘徊不前,他與虎商量,虎竟離洞不再回返—。曾因入定太久(四個月)太深(死活都分
Thumbnail
修心八偈是朗日塘巴尊者大師造頌,市面上有福智出版社傳譯版本及索達吉堪布大師的傳譯版本。這篇介紹了修行者應如何心懷感激,對待他人,並謹記對待眾生如自己父母般慈愛的哲理。
Thumbnail
菩薩「愛語相」,愛語善巧地來宣說,柔言慈語。「柔言慈語」是什麼呢?末法眾生,尤其是末法剛強難調、鬥爭堅固,沒有辦法每個人都義正嚴詞地去指責他、去呵斥他、去規範他,有的時候就用慈悲溫柔的話。這不要學錯,柔言慈語不是上師講要柔言慈語,菩薩五相也講菩薩要柔言慈語,我講話就溫柔一點、慈悲一點
Thumbnail
堪千 阿貝仁波切開示:「佛法不是只有利益一個眾生,不是只有利益你、利益我,佛法是利益一切的有情眾生。」所以,菩薩第一個要有憐憫相(菩薩的五相之一)。 這個人像不像菩薩,或有的人說:「這個人修得好慈悲,好像一尊菩薩。」為什麼像菩薩呢?是腳下踩著兩朵蓮花嗎?還是手上拿著楊柳枝?這些都不一定像菩薩。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修菩薩道要自利利他,這些德能你不具,就是你很欠缺。有的人說:「我這人講話就是這麼大聲、就是很直接,認識我的人就知道了!他們都不會見怪。」不要再講這種傻話了!為什麼大家都要認識你?為什麼大家都要習慣你、包容你?為什麼大家都要承受你的直接?菩薩善巧、軟言愛語,還有無礙辯才,你都不修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傍晚時分,老道士帶著徒弟來到山腳下一處密林。通向樹林內僅有一條小徑,陌上雜草叢生,看上去並不易走。   「記住貧道說過的話,別踏出道。」
Thumbnail
值此殊勝佛陀初轉法輪日,亦是慈悲 龍德上師陞座紀念日的珍貴、吉祥緣起,觀音山特別發起共同登記護持保育放流,供養慈悲 龍德上師,祈願慈悲 龍德上師法體康泰、長壽久住娑婆世間,法輪恆轉、廣大饒益十方有情。
前言 廣欽上人的修為無可置疑:入定四十天,還需旁人鑑定生死,連老虎都被收服,難怪在台灣有許多信眾。可是對他的開示及語錄部份,我覺得有討論的空間。老和尚的開示本身沒什麼問題,因為他本身已經是開悟的覺者,他個人已經不受外務干擾了,他針對所遇之事或人用言語來提點後學,這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只是後學在聽聞後
沒來也沒去,也沒啥代誌 前言 手邊有一本《一代高僧.廣欽上人》的佛書。維基百科有<釋廣欽>的條目。廣欽上人以「果子師」—多次入定,修行期間僅以野生水果果腹—;及「伏虎師」聞名—嘗找山洞修行,不想竟是虎洞,虎回洞時在洞口徘徊不前,他與虎商量,虎竟離洞不再回返—。曾因入定太久(四個月)太深(死活都分
Thumbnail
修心八偈是朗日塘巴尊者大師造頌,市面上有福智出版社傳譯版本及索達吉堪布大師的傳譯版本。這篇介紹了修行者應如何心懷感激,對待他人,並謹記對待眾生如自己父母般慈愛的哲理。
Thumbnail
菩薩「愛語相」,愛語善巧地來宣說,柔言慈語。「柔言慈語」是什麼呢?末法眾生,尤其是末法剛強難調、鬥爭堅固,沒有辦法每個人都義正嚴詞地去指責他、去呵斥他、去規範他,有的時候就用慈悲溫柔的話。這不要學錯,柔言慈語不是上師講要柔言慈語,菩薩五相也講菩薩要柔言慈語,我講話就溫柔一點、慈悲一點
Thumbnail
堪千 阿貝仁波切開示:「佛法不是只有利益一個眾生,不是只有利益你、利益我,佛法是利益一切的有情眾生。」所以,菩薩第一個要有憐憫相(菩薩的五相之一)。 這個人像不像菩薩,或有的人說:「這個人修得好慈悲,好像一尊菩薩。」為什麼像菩薩呢?是腳下踩著兩朵蓮花嗎?還是手上拿著楊柳枝?這些都不一定像菩薩。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修菩薩道要自利利他,這些德能你不具,就是你很欠缺。有的人說:「我這人講話就是這麼大聲、就是很直接,認識我的人就知道了!他們都不會見怪。」不要再講這種傻話了!為什麼大家都要認識你?為什麼大家都要習慣你、包容你?為什麼大家都要承受你的直接?菩薩善巧、軟言愛語,還有無礙辯才,你都不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