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別錄》06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3/9/2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良因曰:
道者,眾生天真自性,人人本具。
只因迷於真性,故必須以智慧開顯之。
故德者,智慧力也。
於一切逆境中,能安住不動,
智慧則如焠火之鋼,精煉璀璨,故其德乃大。
當智慧不斷開發,法喜陣陣充滿之際,
仍然勤奮不懈,安忍法愛,不以為足,解脫之事乃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3/9/21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良因曰: 古人說:「緩事急辦,急事緩辦」, 越是吃緊的時候,越要提醒自己放鬆。 因為上善若水,水似柔弱,卻能穿石; 只有專注又放鬆,才能持續且發揮出最大的力量。 對人以厚並非吃虧,以剛者易折;
2013/8/4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敦詩書,尚氣節,慎取與,謹威儀,此惜名也。 競標榜,邀權貴,務矯激,習模棱,此市名也。 惜名者,靜而休。市名者,躁而拙。 辱身喪名,莫不由此。 求名適所以壞名,名豈可市哉!」 良因曰: 敦詩書者,知讀聖賢書所為何事,而能篤行勝賢的教誨。 智者思之!
2013/8/3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禍。」 良因曰: 急躁是現在人的通病, 當成了生活習慣,身心不安時,自然遇事則急,與人則爭; 生死疲勞,惶惑不安矣! 倘若心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
2013/8/2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足恭偽態,禮之賊也。苛察歧疑,智之賊也。」 良因曰: 《禮記》說:「禮也者,理也。」 這「理」,就是我們的天真本性。 如果弘揚禮教,只注重表相,而失去了核心─真誠的心, 則反會誤導大眾,使人心更虛偽浮華,而是敗壞禮教了。 禮柔、智明以為君子矣!
2013/7/29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良因曰: 知識不夠,自惶惑不安而多慮。 只有充實學問,或請教多聞之士,以免多慮不安。 道德不足,必因他人不服而多怒。 只有反求諸己,或親近有德之人,以免多怒招怨。 他人不信,多言何益,但善護口業吧!
2013/7/28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精細者,無苛察之心。光明者,無淺露之病。」 良因曰: 精細卻對人苛刻,不是精細之過; 光明而浮躁淺露,亦非光明之失, 皆由心攀緣躁動所致。 子夏說: 「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此即最好的註解。
2013/9/21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良因曰: 古人說:「緩事急辦,急事緩辦」, 越是吃緊的時候,越要提醒自己放鬆。 因為上善若水,水似柔弱,卻能穿石; 只有專注又放鬆,才能持續且發揮出最大的力量。 對人以厚並非吃虧,以剛者易折;
2013/8/4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敦詩書,尚氣節,慎取與,謹威儀,此惜名也。 競標榜,邀權貴,務矯激,習模棱,此市名也。 惜名者,靜而休。市名者,躁而拙。 辱身喪名,莫不由此。 求名適所以壞名,名豈可市哉!」 良因曰: 敦詩書者,知讀聖賢書所為何事,而能篤行勝賢的教誨。 智者思之!
2013/8/3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禍。」 良因曰: 急躁是現在人的通病, 當成了生活習慣,身心不安時,自然遇事則急,與人則爭; 生死疲勞,惶惑不安矣! 倘若心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
2013/8/2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足恭偽態,禮之賊也。苛察歧疑,智之賊也。」 良因曰: 《禮記》說:「禮也者,理也。」 這「理」,就是我們的天真本性。 如果弘揚禮教,只注重表相,而失去了核心─真誠的心, 則反會誤導大眾,使人心更虛偽浮華,而是敗壞禮教了。 禮柔、智明以為君子矣!
2013/7/29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良因曰: 知識不夠,自惶惑不安而多慮。 只有充實學問,或請教多聞之士,以免多慮不安。 道德不足,必因他人不服而多怒。 只有反求諸己,或親近有德之人,以免多怒招怨。 他人不信,多言何益,但善護口業吧!
2013/7/28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精細者,無苛察之心。光明者,無淺露之病。」 良因曰: 精細卻對人苛刻,不是精細之過; 光明而浮躁淺露,亦非光明之失, 皆由心攀緣躁動所致。 子夏說: 「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此即最好的註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龍德上師珍貴法語:修出真智慧,懂得擇善堅持。Lung Du Yung Jing Rinpoche:Those who practice real wisdom will insist on doing good deeds.
Thumbnail
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安住 「慈忍」。「心」,安住在「慈心」,慈心就是利他心;安住在「忍辱」,常常修慈和忍辱而且可以安住,不是現在還好,緣境一來就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常常感慨修行很難修,脾氣很差、煩惱很重,沒有辦法保持輕安多久時間,一定現顛倒、發怒、起很多的妄想,發作的時候利他心就歸零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世尊在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源頭,一切功德都是從信心裡面生出來的,信心成就了,沒有一樣不成就。為什麼會沒有信心?就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只要事實真相清楚明白了,信心才會生得起來!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人的心如果奸巧詭詐,就自以為很高明,其實不用這麼覺得。「上天不從,諸天不從。」諸天神聖只要有一尊認為你是奸巧人,用心機詭詐之人。祂念頭一動,就把你的前途給改掉了。我們要做到「人心合天心,順佛意。」這就是有修。這個人修到他的心,上天看了都歡喜,諸佛都覺得都稱許,都覺得:「你做得還不錯,屬於善。」...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龍德上師珍貴法語:修出真智慧,懂得擇善堅持。Lung Du Yung Jing Rinpoche:Those who practice real wisdom will insist on doing good deeds.
Thumbnail
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安住 「慈忍」。「心」,安住在「慈心」,慈心就是利他心;安住在「忍辱」,常常修慈和忍辱而且可以安住,不是現在還好,緣境一來就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常常感慨修行很難修,脾氣很差、煩惱很重,沒有辦法保持輕安多久時間,一定現顛倒、發怒、起很多的妄想,發作的時候利他心就歸零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世尊在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源頭,一切功德都是從信心裡面生出來的,信心成就了,沒有一樣不成就。為什麼會沒有信心?就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只要事實真相清楚明白了,信心才會生得起來!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人的心如果奸巧詭詐,就自以為很高明,其實不用這麼覺得。「上天不從,諸天不從。」諸天神聖只要有一尊認為你是奸巧人,用心機詭詐之人。祂念頭一動,就把你的前途給改掉了。我們要做到「人心合天心,順佛意。」這就是有修。這個人修到他的心,上天看了都歡喜,諸佛都覺得都稱許,都覺得:「你做得還不錯,屬於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