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6/03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腦力全開》:億萬富翁與頂尖企業家的大腦升級手冊

背景圖片來源:Milad Fakurian on Unsplash
背景圖片來源:Milad Fakurian on Unsplash
書名:《腦力全開》 |作者:Jim Kwik| |ISBN:978-986-98842-5-9|

推薦度

易讀性:★ ★ ★ ★ ☆
豐富性:★ ★ ★ ★ ☆
專業性:★ ★ ★ ★ ★
綜合評分:★ ★ ★ ★ ☆
簡述:
本書偏向作者Jim Kwik的Podcast合輯,涵蓋許多腦科學的知識。
作者透過自身的故事,讓讀者們更容易瞭解到大腦的重要性,以及為什麼我們應該好好地使用書中的方法,來提高大腦的使用效能。
儘管頁數偏多,卻不會讓人感到不耐煩。有時候一個不留神,可能就啪啪啪的讀完兩三個章節了。

前言

關於本書《腦力全開》與作者Jim Kwik
《腦力全開》是一本講述如何提高大腦效能的書。
它的內容相當廣泛,裡頭包含了提高記憶、速讀、心態建立、健腦飲食等和自我學習相關的知識。
我在近期的文章中都有提到過它,而它也絕對是我在2021年讀過的相關書籍中,最喜歡的作品。
本書的作者—Jim Kwik可以說是開發大腦潛能的高手。
他在年幼時因為腦部受創,學習能力變得大不如前,也導致他開始被身邊的人貼上「腦袋壞了的男孩」的標籤。
而一直到Jim Kwik上了大學,開始研究學習的方法後,才得以發現開發大腦潛能的方法,成為人們的大腦教練。
除了像Google、Virgin Group、Nike、SpaceX等頂尖企業都是他的客戶外,許多名人也是他的服務對象。其中包括推薦本書的好萊塢巨星—Will Smith。
(但這本書並沒有教他賞Chris Rock一巴掌)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A79aRY

五大數位威脅
數位科技使生活更便利。只要有一台電腦或手機,就可以讓我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取極大量的資訊。而它,無疑是促使世界進步的巨大推進器。
但是,數位科技同時是一把雙面刃。
包括我自己,我想大多數人在享受這小小螢幕所帶來的歡愉之時,工作效率也正慢慢地被剝奪。而原本屬於大腦的功能也逐漸地被電腦所取代,其中讓人最有感的我想便是「記憶力」吧。
圖片來源:ROBIN WORRALL on Unsplash
因此在我們開始談如何建立大腦的無限模型之前,我想先列出Jim Kwik所說的「五大數位威脅」,讓我們先了解自己的大腦必須面對的敵人有什麼特性:
  1. 數位洪流(Digital Deluge): 資訊量超載,不斷接收訊息導致身心疲乏
  2. 數位癡呆(Digital Dementia): 大腦的記憶功能因過度仰賴電腦存取而衰退
  3. 數位分心(Digital Distraction): 注意力容易受手機通知影響,難以專注在一件事
  4. 數位推論(Digital Deduction): 自身的思考模式被他人在網路上的評論所取代
  5. 數位憂鬱(Digital Depression): 因比較文化導致對自身的失落感日益強烈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和這些威脅相處,因此要想開啟大腦的無限模式,首先就要了解問題發生的原因。
那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Jim Kwik針對這些威脅所提出的解決辦法吧。

破除謊言,建立無限心態

信念系統的魔咒
要想改變自身的言行,第一步便是先改變內心的聲音。
如果有Jim Kwik所謂的「無限信念」,那肯定也會有與其相左的概念—「侷限信念」。
兩種信念的差異就像是「恆溫器」與「溫度計」。
圖片來源:Jarosław Kwoczała on Unsplash
抱持侷限信念的人,它們多半會選擇相信別人的評價是事實,就像溫度計呈現的數值會根據外界的影響而改變。
比方說,當我聽到周圍的人嘲笑自己的英文很差,或是口音很奇怪的時候,我便開始相信自己學不好這項語言,從而放棄一切和英文有關的活動與機會。
因為我的信念已經受到外在聲音的影響,自己侷限了自己,儘管這些根本不是事實。
相反的,擁有無限信念的人,因為他們清楚自己的目標,並且相信自己的能力是有無限可能的。所以就算周遭的人不斷給予刺激,他們也能剔除那些會侷限自己發展的雜音,讓自己的信念向恆溫器一樣隨時保持在一定的狀態。

關於學習的7個謊言
無論生在何處,我們多少都有聽過一些謠言,像是「人們的智商是固定的」、「天才都是天生」之類的。
我曾經分享過日本坪田塾的校長—坪田信貴的著作《才能的真相》,裡頭就談到了關於「智力的真相」以及「犯錯的重要性」。
以下,是Jim Kwik在本書所舉出的關於學習的7個謊言:
  • 謊言1:智力是不變的
  • 謊言2:我們只用了10%的腦力
  • 謊言3:犯錯就是失敗
  • 謊言4:知識就是力量
  • 謊言5:學習新東西很難
  • 謊言6:他人的評語很重要
  • 謊言7:天才是天生的

謊言一:智力是不變的
我們對智力的評判標準,幾乎都是來自於過去所做的智力測驗結果。
而所謂的智力測驗,其實只能夠反應出當下的我們所具備的知識量。
因此這並不代表我們國小或國中測出的智力分數,就是我們大腦一輩子的能耐。
大腦如同肌肉,是可以透過鍛鍊提升各項能力水平,其中也包括記憶力。
圖片來源:BBC
試想一下,如果智力真的是天生註定的話,為什麼我們還需要讀書跟上學呢?
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在記憶或閱讀等方面有困難,也許可以透過鍛鍊大腦,以及攝取對大腦有益的食物來改善這些問題。
Jim Kwik在本書中有給出許多這方面的建議,有興趣的人可以讀讀看,或是到各個平台聆聽作者的Podcast。

謊言二:我們只用了10%的腦力
如果你有看過2014年的電影《露西》(Lucy)的話,或許會記得以下這段台詞:
「大部分的人只會用到10%的大腦。試想一下如果有人可以用到100%的大腦會發生什麼事?」
其實不需要想像,因為我們每天都已經在使用100 %的大腦了。
大腦的每個區塊都有其負責的功能。像是前額葉負責決策與專注、海馬迴負責記憶、杏仁核負責情緒…
如果大腦有任何一個部位停止運作,肯定都會對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
我們只要比較那些大腦健全的人,以及某些地方受過損傷的人,就能在一些行為表現上看出明顯差異。海倫.凱勒(Helen Keller),或是作者Jim Kwik都是這方面的寫照。
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很單純的持續訓練自己的大腦,讓每個功能都能不斷的升級與更新,以確保自己在未來幾十年後,這個超級電腦仍然可以穩定運作。
所以我們也不用期待說哪天大腦覺醒了可以擁有念動力,或是變成一顆…隨身碟?

謊言三:犯錯就是失敗
圖片來源:Brett Jordan on Unsplash
我們恐懼犯錯的原因,或許和從小到大的學習經驗有關。
無論是考試或回家作業,只要我們有任何一題答錯,迎面而來的將是各種災難。輕則受到師長們「愛的關切」,重責鞭數十,驅之別院。
如同《才能的真相》裏頭所寫,遇到答錯的題目是有相當大的價值,因為這能有效地幫助我們釐清自己需要加強的知識領域。
換個方向思考,如果我們都沒有犯錯的話,究竟意味著什麼?
「我已經厲害到可以把馬斯克和比爾蓋茲按在地上磨擦了!愛因斯坦和霍金又算哪根蔥?」
我想事實應該並非如此。
如果我們都沒有犯錯的話,可能意味著自己仍舊是待在舒適圈內打滾。
那些為人所熟知的企業家、學者、演員,他們如今所擁有的一切是透過不斷地犯錯,並從錯誤中學習而來。
因此我們也可以試著擺脫過去對犯錯的刻板印象,放開心胸,大膽去嘗試那些新的行動與思維。
下面的影片是阿諾史瓦辛格在2018年的一場演講片段,相信這些內容可以讓你對犯錯有更不一樣的看法。
(我知道有些人討厭勵志演說,不過我認為它是很好的英語教材,至少內容比教科書有趣多了。)

謊言四:知識就是力量
「知識的目的是力量…最後,所有的推測是在執行某個行動或要做的事。」 “The end of knowledge is power ... lastly, the scope of all speculation is the performing of some action or thing to be doner.
以上話語出自《君王論》,或稱《利維坦》的作者—湯瑪士.霍布斯(Thomas Hobbes),同時也是「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老生常談的出處。
中文也有類似的話語。比方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開卷有益」等等。
讀書或學習的確能夠幫助我們提升知識量。
但是所有能對事物產生影響的,其實是學習之後的「行動」。因此確切來說,知識是為了奠定行動的力量基礎。
寫作是一種行動、實驗是一種行動、聊天也是一種行動。
如果我們只是不斷地輸入知識,卻無法將其輸出成話語、文字或行動的話,恐怕只能孤芳自賞。
我相當喜歡Jim Kwik給出的以下公式,希望你願意將它作為自己日後的信仰:
知識X行動=力量

謊言五:學習新東西很難
這句話是事實。
無論是過去所談論的「跳出舒適圈」,或是「建立/戒除習慣」,這些行為都違背了大腦喜歡維持現狀的習性。
因此,我們不喜歡學習新東西是很自然的。
不過,我們也可以學習用有效的方式來克服這項天性,這便是Jim Kwik在這段所要強調的。
使用磨利過的菜刀處理食材,肯定會比使用鈍刀處理來的有效率,而這項概念同時也適用在學習方面。
圖片來源:PhotoAC
只是我們在學校的時候,似乎沒有一堂課是用來教導我們該如何學習,反倒是填鴨式教育充斥著整個學習環境,讓我們在萌芽的時候就對學習抱持負面看法。
當然,Jim Kwik提到的努力不懈也非常重要。
長久的學習才有機會讓知識不斷積累與更新。尤其是在現今資訊更新速度極快的時代,過去我們所熟知的學習方法大多已不再適用。
同時,我們也必須拋棄「出社會後就不需要再學習」的認知,這樣才能乘上文化變遷的浪頭,看清這個世界另一個嶄新的樣貌。
關於如何做到「終身學習」,除了閱讀或聆聽Jim Kwik的分享外,你也可以參考我以前分享過的習慣培養書籍,或是我個人的習慣養成經驗:
書籍:
個人經驗分享:

謊言六:他人的評語很重要
在這一部份,jim Kwik想表達的概念其實是「遵循內心的想法,讓自己喜歡自己」。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小孩子學得特別快?
Jim kwik認為其中一項原因,或許是因為他們不太會在乎別人的眼光,自然也就不會讓那些話語阻擋他們的行動。
即便聽到了酸言酸語,孩子們的反應(應該)也只會像這樣:
凸ಠ益ಠ)凸
但是,隨著我們逐漸長大成人,接收到越來越多外界的聲音後,似乎就會開始在意起別人的想法,進而封閉自己內心的聲音,以免讓周遭的人覺得自己是個怪胎。
因為絕大部分的人都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所以我們的確可以認同Jim kwik的理念,不需要太過在意他人的評語。
不過,我相信每個人身邊都會有那麼幾位十分了解自己的知音。
所以我認為,並非是他人的評語不重要,而是說我們要能辨識出那些對我們的有益的真話。
畢竟我們看事情時都會有盲點,如果有人能幫忙點出這些問題,我們才有更多的機會學習,提高個人成長的效率。

謊言七:天才是天生的
在每項領域中,一定都有能力特別出眾的人才。但是在這些人之中,又有多少人是真正意義上的「天才」?
人類剛出生時,所具備的知識量都是一樣的。應該不會有人一出生就會背元素週期表,或是解出高等工程數學的題目吧?
(如果有的話還麻煩告訴我)
既然起跑點一致,那麼所謂的天才應該絕大多數都是靠「後天培養」出來的。愛因斯坦、霍金、泰森、尼古拉.特斯拉都是如此。
Jim Kwik在書中舉了李小龍為例,點出他是如何從一個成天打架的「壞小孩」,變成時至今日依然受人景仰的武術大師兼哲學家。
圖片來源:Man Chung on Unsplash
書中談到,李小龍光是為了「寸拳」這一招式,就花費了數年的時間鍛鍊。而鍛鍊的過程中所需要的體能與技巧,肯定也是在更早之前一步一步奠定下來的。
也許我們可以說他有武術方面的天分,但李小龍為世人所展現的每一個動作,絕非一朝一夕而成。
若想成為人們口中的「天才」,你需要的不是一個良好的基因,或是像電影《Limitless》中的男主角—Eddie一樣吃著某種神祕的藥品,而是「用有效的方法持續努力」
方法老套,卻是真理。
畢竟,當你還沒開始做任何事情時,別人又該如何知道你是天才呢?

無限幹勁,從小習慣開始

幹勁和你想的不一樣?
你認為幹勁(Motivation)是什麼樣的存在?
是不是有些人天生就像金頂電池,幹勁又強又持久。而有些人的幹勁則跟日本進口的壓縮機一樣,非常稀少?
所謂的幹勁,或許並非像靈感一般,必須要天時地利人和才會短暫出現。
對於Jim Kwik而言,幹勁更像是一種流程。
換句話說,幹勁是可以透過方法產生出來的。
我們可能有足夠的幹勁躺在床上滑手機,即便這過程中並不會有任何的興奮感或是實質回報。可若是要執行像運動、閱讀、學習等對我們有益的活動,卻又會有各種理由推託責任,直到永遠。
那麼,那些成功人士是怎麼做到如同打了針或吃了藥般,每天很規律的做這些讓我們提不起勁的事呢?
也許我們可以從Jim Kwik定義的幹勁公式中找到解答:
幹勁 = 目的 X 精力 X 小而簡單的步驟 (3S:Small Simple Step)
你會發現,產生幹勁的因素並不包含興奮感或是任何正面的情緒。
幹勁就像是一台汽車,只要有目的地(目的)、足夠的汽油或電力(精力),最後再轉動車輪(小而簡單的步驟),便能載你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雖然旅途中有音樂或好友(興奮感、愉悅感)相伴的話,可以讓自己忘卻過程中的疲勞與煩悶,但是沒有它我們也依然可以繼續前行。

為什麼我們每天都會刷牙?
圖片來源:PhotoAC
以刷牙這件事來說。
我們都知道刷牙可以降低口腔疾病的發生,也能為我們帶來好口氣。(目的)
而每次刷牙的流程也幾乎是由擠牙膏、刷牙和漱口這三個小動作組成。(小而簡單的步驟)
並且,刷牙的動作並不會花費太多力氣。無論是否有睡飽,絕大部分的人都還是有體力完成。(精力)
目的+小而簡單的動作+足夠的精力完成動作=養成刷牙習慣
這也是為什麼幾乎每個人都可以養成刷牙這項習慣,儘管沒有多少人會對這件事感到興奮。
那接下來,我們再更深入了解該如何找到幹勁公式中所需要的三個要素。

幹勁要素一:目的
無論是我們曾經看過的《鍛鍊你的意志力》《改變人生的持續術》,或是之後會介紹的《與成功有約》等作品,在這些談論習慣的書中,都有提到「目的」的重要性。
想要減肥的人,或許是希望身體變得更健康,又或是想要提升自信心。這些都可以作為改變自己的目的。
不過,如果我們對於目的的定義不夠明確,或是難以將執行的進度可視化的話,很容易落入為制定目的而制定的陷阱,最後想出一個連自己也無法產生共鳴的願景。
因此,我們可以透過Jim Kwik所說的"SMART"法訂定目標。
SMART為以下5個單字的縮寫:
  • Specific(明確): 將「一年讀12本書」改成「一天讀幾頁書」
  • Measurable(可衡量的): 把「變富有」改成「總資產多少美元」
  • Actionable(可具體行動的): 將「減肥」拆解出各項行動(重訓、慢跑、控制飲食…)
  • Realistic(務實): 如果本身只是一個打工族,要一天賺到一億美元,除非中樂透或奇蹟降臨,不然幾乎無法實現。試著改成一天多賺一百美元或其他更實際且具備挑戰性的目標
  • Time-based(有時限性的): 目標必須要有截止日,否則很容易拖延計畫
以上5點,以及Jim Kwik說到的其他技巧,在我們之前談論的作品中也有提到相似的概念。建議可以多方閱讀,釐清核心概念。
另外也可以參考Ed Mylett在Tom Bilyeu的節目中提出的另一種方法:

幹勁要素二:精力
想要保有充沛的體力,基本上可以從以下七點著手:
  1. 飲食
  2. 運動
  3. 心態
  4. 環境
  5. 大腦訓練
  6. 壓力控管
  7. 睡眠
接下來我會補充「飲食」、「運動」與「睡眠」這三點的內容。

飲食
"You Are What You Eat."
你的飲食習慣,將會大大地影響你的身心狀態。無論是腦部功能,或是睡眠品質,都和我們每天攝取的營養素有關。
我們可以在醫學類文章中了解到一些對大腦有益的食物,例如鮭魚、核桃、植物油等。
雖然多吃這些食物確實可幫助我們攝取到更多幫助大腦的營養素,但是健康飲食最重要的原則,我想還是離不開以下三點:
  1. 均衡飲食
  2. 以原型食物為主
  3. 適量攝取油、鹽,盡量避免含糖製品
在這一個章節,Jim Kwik有提供他自己的「健腦食譜」,每道料理都含有對大腦有益的食材。
如果你想要透過飲食來改善大腦機能,卻不清楚該怎麼做的話,相信這部分的內容會對你很有幫助。
(但我個人覺得Jim Kwik選用的食材大多都不便宜,所以…量力而為就好)

運動
運動可以活化血液循環與汗腺,進而增大海馬迴(與記憶有關的腦部區域)。
而且,適當的讓身體感到疲勞,可以提高夜晚的睡眠品質,讓自己獲得更充分的休息。
也許有人會認為疫情期間很難上健身房,或是平常根本沒時間運動,要做到這點實在是強人所難。
如果你也是這麼想的話,建議可以先看看我之前分享的文章,或許可以幫你打破對運動的迷思。 (延伸閱讀:【習慣養成精華】運動太花時間?2個方法改變你的心態
其實,我們在家裡就可以透過簡單的運動來達成目標。例如伏地挺身、捲腹、拉伸、原地跑步…
若是想要提高運動強度,卻又因為疫情期間不想上健身房的話,那麼買條適合自己的阻力帶,同樣也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一開始我們不用太過拘泥運動的形式,先想著透過「動」來讓自己流汗與深呼吸。
直到自己的心肺耐力與肌肉量有所提升之後,再來思考是否該提高運動的強度即可。

睡眠
不光是這本《腦力全開》,市面上有越來越多的書和文章都在強調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對大腦而言,如同除夕前進行的大掃除,可以清理掉白天積累的腦內廢物,並修復受損的腦細胞,同時強化記憶功能。
圖片來源:PhotoAC
不過,即便睡眠有這麼多好處,我想有些人應該還是會想問:
「我每天都有很多工作要做,能不能犧牲一些睡眠來換取更多的金錢收入?」
這裡我們用電腦打個比方。
如果我們讓一台電腦持續保持100%高效運作,並且風扇的散熱效率特別差的話,我想不用幾天,一道炭烤CPU佐炙燒主機板就製作完成。
(下面沒有技術總結)
也許在電腦運作的期間,你可以像木棉花播放動畫「中華一番」一樣,搞個挖礦、直播、打遊戲、繪圖等多項作業的不間斷馬拉松,讓收入短時間暴增。
但這樣做的風險就是,或許在你還沒有買下一台電腦的資金以前,你的電腦就會受到莊圓大師的懲罰,直接暴斃不能用。結果只好花更多的錢維修自己的吃飯工具。
大腦也適用這個概念。
當我們讓大腦沒有足夠的時間重新建構記憶迴路,或是排除腦內廢物的話,就很有可能導致大腦病變。而後續龐大的醫藥費,也會將我們過去努力的心血付之一炬。
近期的科學家更是發現阿茲海默症,或是俗稱「老人癡呆症」的發生,與一種腦內廢物—β類澱粉蛋白的積累有關。
如果我們可以透過足夠的睡眠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何樂而不為呢?

幹勁要素三:小而簡單的步驟
我們在接觸新事物時,會因為各種原因產生排斥心理。
不過大多數的成因,都是因為我們對事物的「不熟悉感」所導致。
因為不熟悉新的事物,所以會認為這些事很困難,並害怕自己會因此失敗而遭到身邊的人排擠。
另外,依據書中提到的「蔡格尼效應」,如果我們把應該完成的事擱置在一旁不處理,心理便會產生一定的緊張與焦慮感。
長時間下來,這會對情緒、睡眠與思考模式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因此,我們必須學會一套方法,讓自己隨時保持意願去做任何事。
「小而簡單的步驟」和日本習慣顧問—古川武士所提倡的「嬰兒學步」,以及《原子習慣》的核心概念一致。
如果我們從小地方開始著手,就能把不想做事的阻力降到最低。
一聽到每天都要跟Dwayne Johnson一樣舉兩萬七千下槓鈴,加上嚴格控制飲食才能減肥,實在很難讓人感興趣。
既然如此,不如先計劃每天早晚深蹲一下,早餐的吐司少抹一次果醬。之後再慢慢提高行動的份量,如此便能一點一滴完成目標。
我們需要的不是一蹴可幾的偏方,而是找到一個讓目標與健康之間,取得最佳平衡的方法。

結語

這本書大部分的內容都可以在作者的Podcast中聽到。所以就算是尚未習慣讀書的人,也可以透過聆聽Podcast來學習其中的知識。
我相當喜歡《腦力全開》這本書,也很敬佩作者Jim Kwik致力推廣有效學習的方法。
如同前言所述,《腦力全開》的內容相當廣泛。而如果一本書中包含了許多話題,很容易會發生以下二種問題:
  1. 整體結構過於鬆散,內文偏離主旨
  2. 話題的知識不夠深入,容易有蜻蜓點水的感覺
儘管這本書多少有上述的情況,但整體來說瑕不掩瑜。
最後,本書有一個章節談論習慣養成的迴路。
這部分我想藉著談下一本書《設計你的小習慣》時,再來補充說明。
當然,另一本更為人熟知的書《原子習慣》,我也會在近期分享閱讀心得,還請拭目以待。
期待這篇分享對你有所幫助。

支持TASYA-STUDIO(只需要一杯咖啡的錢)

點擊以下的GIF動畫,就可以連結到贊助畫面。
如果你願意支持TASYA繼續創作出更多對你有幫助的內容,當然是最好的。但是還請記得「量力而為」。

,就是我們的語言。
行動,就是我們的語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