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6|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與其一直在局外秀智商,不如一起進來?

端午剛過,你的端午怎麼過呢? 不論南部粽還是北部粽;加糖加醬油。 讓我們先放一邊,來聊聊端午的來由: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以及給我們的一些啟發。 我們都知道端午是為了誌念屈原的投江自盡。 但對於他為什麼如此,通常都只得了一個朝野腐敗、志不能伸的一個小故事。 故事似已交代,卻有些違和。
屈原的選擇與當時風氣的落差: 有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春秋戰國時各國普遍有能人出走。 就算在原本國家不能發揮,那便轉走異鄉改投他國,可能便就飛黃騰達。 案例更是如商鞅、樂毅、吳起....等,不勝枚舉。 不得志,那大不了一走了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 但最後屈原卻選擇了投江?知道這些讓我疑惑。 在查閱了一些資料後,才恍然大悟,造成屈原最後如此選擇的理由有三: 1️⃣在思想上:屈原是楚人出身,楚國地處南方;天生與自然親近且帶有很多神秘色彩。思想上與出自南方的道家較為親近,屬於由民間迸發的力量,屬於非帝王派。 但他卻也深受北方帝王派;聖王政治的影響。這種思想代表是儒家和墨家,他們言必稱上古的堯舜禹湯,他們的理想很熱烈,要恢復上古的美好政治。這個出發點是國家化的、貴族化的。 屈原在參政的過程裡,使用的是北方的政治思想,在他的《離騷》《九章》《懷沙》裡里,這些篇章都在深情地呼喚著儒家理想里那些賢明愛民的上古帝王,他執著地想在楚國推廣這種仁政模式。同時,他對於個人命題的那些思考,他的情感,乃至他的審美,卻又完全是楚人式的,他對自然也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近感。 所以,屈原的思想和個性屬於南北混合的產物,既有深沉情懷,又有奔放思想。 2️⃣在出身上:祂是生來就對楚國有責任的「王子黨貴族」,楚國早期的政策也大多經他的手,他對外主張聯合齊國抗秦、對天下有遠大的抱負,他不是幫楚王的忙,那就是他自己也有股份的事業。他對天下政治的理想,必須是由楚國來完成的,非楚不可。 3️⃣最後,在志向上:祂當時對天下的態度就是:自己有那個責任義務,把楚國的「北方聖王政治加南方文化活力」的模式推到中原去,為天下塑造一種他理想中的政治。那時代的男子漢大丈夫,多半多對國家及民族有著一份榮耀與責任感。 綜合以上三點,不難看出為什麼當屈原的政治和民族理想破滅了,祂選擇自沉以明志,這又是一種楚人式的性格。在祂之前,楚國的將軍如果戰敗了,常常要自殺以謝國人,這種壯烈或者說是激烈的行為,在楚國是很受景仰的,像霸王自刎于烏江,有人說是祂氣量不夠,其實那是楚國男子漢的文化傳統。 而結局如此,如何定義這一前人呢?我覺得他就是一個做事的人;一位躬身入局的前輩。
躬身入局: 記得在2019年的12月31號;跨年夜選擇待在家、聽跨年演講的我,有句話讓我如獲至寶並決定貫徹一生。 那句話是:躬身入局;出自清代名將曾國藩。 來自於祂說的:「天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身入局,挺膺負責,乃有成事之可冀。 」 在演講中,主講人,得到的羅胖註解了這句話:「什麼叫"做事的人"?不是置身事外,指點江山。而是躬身入局,把自己放進去,把自己變成解決問題的關鍵變數。」這句話勾起我的回憶。 記得在部隊時,我們常說體制内裡面有三種人:做官、做人、做事。 簡單來說,做官的求發展、做人的求和諧、做事的幹實事。 做官的,通常比起執行任務、解決問題,他更在意上級對他感覺如何以及該站誰那;所以他一切的命令與執行都將注重在滿足上級,這類人在上級眼中通常績效最好。 做人的,在執行任務的同時。大多講求一個互相及尊重。他不太會接受、發布無道理的指令,也容易授予下屬足夠的權限。 做事的,更看重如何解決問題、增加效率。不講空話、不畫大餅;專注做事。但在如今的體制內,也容易累死自己的同時、還落得上級一個不受控的評價。 如今看來,這些區別沒有好與不好,有的也只是升遷發展與付出間的差異。 個人選擇什麼,完全仰賴自己對未來的期盼。 而看前輩、看未來,去想像未來自己的樣子,也促成了我的離開。 本以為不會再遇到,但在後來民宿的創業中,也看到好多類似的現象。 也產生了多次疑惑,為何明明是件對大家都有益的事情,也有具體要達到的目標及方針。 但卻有總是有些人,不只置身事外;沒少的是對那些努力做事的人的批評及中傷。 直到聽到演講的橋段,我才恍然大悟。 關於悟了什麼? 我想先說說躬身入局是怎麼來的。
曾國藩的躬身入局: 過去,曾國藩為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迅速吸引並聚攏了湘軍集團的骨幹分子,為日後的謀篇佈局奠定基礎。 在他眼裡,躬身入局、身處其中、擔當作為,是能幹事、會幹事、幹實事的不二法寶,避而退縮,消極應付,在其職而不盡其責、不謀其事,就是最大的恥辱。 我們在生活中,總是不難發現兩種人;一種入局;一種不入局。 你是不是遇過一種人,討論事情時總是有千百種意見、反對其他人提出的方案;這也不好那也不好。 但當我們問他哪種好以及想法時,得到的總類似是:「我也不知道。」的沒養分答案。 這就是典型的不入局;這類人對什麼都是這事我問問,這事我瞭解一下,卻從來沒準備參與其中。 而入局的人又是如何?他或許會因為意見不同而與別人發生爭執,也會如常人一般出初錯、拖延,但他永遠都在解決問題的路上。 而世界往往相當務實,當你真的想做成什麼時。入局將是相對較好的選擇,當我們把自己變成局內人時,永遠會比局外人更有機會「破局。」 伴隨的,我也學到一個道理:「局外人是沒有資格評價局內人的。」 局內人,縱使可能燈下黑、當局者迷,但他始終知道自己是局內人,並為之而努力,事情就總有機會推進和解決。 而局外人,看向身邊周遭;在虛擬與現實裡,總不難發現多的幾乎都是批評、指責甚至嘲弄。 站在局外人得立場,縱使可以以評價吐槽、以彰顯自我優越為樂,但這會讓他自己、以及一切變得更好?我想答案顯而易見。 說白了,局外人多半只是略知一二,但又覺得自己全知全能。 我們從來不詳細知道他人的處境,又有什麼資格去勸他人為善呢?
主動入局: 關於入局,曾國藩曾講過一個故事: 兩個挑擔的農人,相遇在狹窄的田埂上無法錯身,誰都不願意讓路。這時候來了一個旁觀者,他跳到了水田裡對其中一位說:「來吧,把擔子交給我,我替你挑過去,你側身過去。」就這樣把僵持的局面瞬間破解。 所以,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看似根本無解,其實只缺一個契機,就是把自己放進去,置身其中。只要躬身入局,把自己放進去,放到這個局裡去,設身處地思考問題,沒有什麼局面破解不了,沒有什麼難題是死結。因為,所有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有其正必有其反,有鎖,必有鑰匙。 換個角度想,就只是一個轉念得問題。 有一句話:「為何學了這麼多道理,仍過不好這一生?」想必是很多朋友的困擾。 但其實,這單純是因為立場。 過去的我也熱衷於學習;不約而同地也陷入這個狀態,甚至曾有朋友評價我的知識是「空中樓閣,無法落地。」 而在改變了心態、方法過後,我才發現了:「如果你沒辦法做到,就浪費了所有知道」。 為什麼學過就忘?為什麼知道卻做不到? 是因為你並沒有按照道理的邏輯規律去實踐,只是做為旁觀者去看問題;沒有躬身入局,才是問題的關鍵。 無論學習或處事,空泛的口號都是無效的。 有用的,是自己設身處地的扎實力行,只有做了,才真正知道哪裡不足;所以說實踐出真知是有其道理的。
領悟: 已故的偉大建築師,貝聿銘先生曾在受訪時被問到一個問題:「如何看待外界對自己的挑剔。」 來源於祂的所有偉大作品,都是歷經萬難與挑剔來的。 貝聿銘對此的回答是:「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因為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中。」 應著這2019年得到的啟發, 現在的我不再追求學習量,而是針對性的學習、補強並實踐;慢即是快。 畢竟草木一秋,人生一世。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那如何當好這個角色? 我想就是仰不愧天,俯不愧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堅持當個入局者,去處理解決面臨的問題。 腳踏實地地幹活,有自己的目標,有自己的行動,而不是站在旁邊當個高高在上的評論家。 願未來,大家都不是局外人;期許自己,如同貓頭鷹一般,擁有代表的智慧及猛禽類的勇氣,去躬身入局。 如此,即為我輩,敬所有的實幹家。
躬身入局,即為我輩。
躬身入局,即為我輩。
補充:我們的歲月靜好,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雖已離開,但國軍現在仍有好多偉大的入局者們在體制中,克盡職責讓體制維繫並保家衛國,讓人敬佩且尊敬,謝謝你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旺旺先輩-葉旺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