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六歲小孩就會看顏色辦事,犧牲效率也不在乎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即使是很簡單、隨機、沒有特殊意義的「分類」,比如把一群不認識的人隨機分成「黑隊」、「白隊」,穿上黑色、白色運動服,也會讓人類心理上自動分組,開始認同自己這一隊,覺得自己人比較好、比較厲害,願意把資源分配給穿同色運動衣的人,模仿同一邊的人的行為。如果兩隊發生衝突,敵我意識就開始產生。
圖片選自Canva
無意義的分類都有這麼強烈的心理作用,那也就不奇怪,當人們自我歸類為自由派、保守派、藍營、綠營時,對「同類」很能夠寬容而理解,對「異類」就常常覺得不可思議、怎麼會有人這麼想。至於有利害衝突的國家之間,多數人類的本能就是自動站在自己國家這邊。
沒什麼特別意義的分類,就可以讓人類產生「我們」跟「他們」的差別,為什麼會演化出這種心理機轉?這自然是要讓人類容易編組、對小組產生認同、願意為小組付出甚至必要時犧牲。
想像在人類第一個城邦剛形成時,統治者要調動來自不同部落、從來沒見過面的人一起蓋城牆、挖溝渠、到遠地建長城、戍守邊疆、組成小隊殺敵。人類必須要能超越對土生土長的部落的認同,才能隨機混合編組,隨時產生新的「小隊認同」,「國家」才能成形。
心理學家要證實,這些「分類」造成的認同是寫在基因裡、在小小孩就存在,而不是透過教育與後天學習才得到。另一個問題是:人類小孩的大腦,要到幾歲才發展出這種「願意為分類而犧牲什麼」的功能?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45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陳豐偉編譯社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1.5K會員
498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符合新聞專業的報導都有這影響力了,網路世界上各種煽動對立的粉專,會如何讓人們互相敵視,也就可想而知了。
許多人喜歡交際應酬,下班後繼續認識人。雖然這會浪費許多時間,但的確有不少社會中階層的「成功人士」,花在社交活動的時間精力都蠻多的。也有些人會寫文章勸說,社會人際往來是講實質利益,你自己不行、實力不夠,出去認識許多人也是沒有用。是這樣嗎?
甚至,這個人只是宣稱跟你「同類」,其實你不認識他,就已經對你有影響力。 比如說,如果在等公車時,有人跟你搭訕,說「我也是獅子會的」、「我也是雄中畢業的」、「我在公會活動看過你!」,這時,你就會感覺你們是相同的分類,他就開始影響你。
按照分類決定行為,是人類生存的重要原則,如果無法快速應變,會大大影響自己基因留存的機率。因為太重要了,這造成「自我分類效應」(self categorazation effect),當我們只是做個「把自己分類」的動作,其他外在條件與環境什麼都還沒改變,我們的大腦就已經默默改變。
接下來,我們要進入「只不過是分類效應」(mere categorization effect)以及「自我分類效應」(self categorization effect)的有趣主題。
每天我們都會聽到看到許多很難一下判斷真假的訊息,比如「第一家肯德基開在美國的肯德基州」。有些訊息即使是醫療專業人員也很難一下就判斷可信度,比如「抗病毒藥物可能造成基因突變」。在一九七七年有個經典研究,用很簡單的方法,來驗證「虛幻真實效應」的影響力。
符合新聞專業的報導都有這影響力了,網路世界上各種煽動對立的粉專,會如何讓人們互相敵視,也就可想而知了。
許多人喜歡交際應酬,下班後繼續認識人。雖然這會浪費許多時間,但的確有不少社會中階層的「成功人士」,花在社交活動的時間精力都蠻多的。也有些人會寫文章勸說,社會人際往來是講實質利益,你自己不行、實力不夠,出去認識許多人也是沒有用。是這樣嗎?
甚至,這個人只是宣稱跟你「同類」,其實你不認識他,就已經對你有影響力。 比如說,如果在等公車時,有人跟你搭訕,說「我也是獅子會的」、「我也是雄中畢業的」、「我在公會活動看過你!」,這時,你就會感覺你們是相同的分類,他就開始影響你。
按照分類決定行為,是人類生存的重要原則,如果無法快速應變,會大大影響自己基因留存的機率。因為太重要了,這造成「自我分類效應」(self categorazation effect),當我們只是做個「把自己分類」的動作,其他外在條件與環境什麼都還沒改變,我們的大腦就已經默默改變。
接下來,我們要進入「只不過是分類效應」(mere categorization effect)以及「自我分類效應」(self categorization effect)的有趣主題。
每天我們都會聽到看到許多很難一下判斷真假的訊息,比如「第一家肯德基開在美國的肯德基州」。有些訊息即使是醫療專業人員也很難一下就判斷可信度,比如「抗病毒藥物可能造成基因突變」。在一九七七年有個經典研究,用很簡單的方法,來驗證「虛幻真實效應」的影響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小孩的確與大人不同,本身的想法就是多元且發散的存在,所以在社會上提倡多元,只是希望大人們返璞歸真,能回到莫忘初衷的赤子之心,此一舉措,恰恰好是在保護未成年人。 成年人接受多元,恰好能保護未成年人的多元思維,而若將同性戀等非人類繁衍的事實,寫進教科書,就好像是在認同人類,不應該是天生自然的樣貌。
Thumbnail
人的基因,因為生存而需要學會辨識的物件,成了信念。 信念就是生存系統。 人類意識只對生存有關的東西產生解釋,並排除任何不助生存的東西,過濾任何不助生存與威脅的訊號並歸類為無意義。 這樣他們放眼望去都是有助生存且可以理解的物件。 這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矩陣或環境或世界觀或人類物質世界。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人類行為的模式與影響,以及合作的策略。書中從古代到現代,探討了人們行為的背後邏輯,以及模式與合作的重要性。正常方式行動也可能帶來出乎意料的後果,在社區裡人們會自動分開,而文明國家的出生率會因為互相模仿急遽下降。
小學五年級之前,都是男女混座的,原本大家都相處的和樂融融,變數是在一位男同學開始拉女同學的頭髮以後,所有的同學除了學音樂、學繪畫和成績很好的人之外,全部有了相同的行為!我有去問過最先開始的同學,他說是鄰居教的! 我們可以很輕描淡寫的說,就是小男孩想引起小女孩的注意。但是這種心念從它開始以後,就不會
Thumbnail
在華人社會長大的我們,最討厭的大概就是「別人家的小孩」吧?從小就被比較到大,總會有一個別人家的小孩做得永遠比自己好。但是比較心理,並不只有華人社會擁有,這其實是全人類的共同課題。我們的大腦本來就在乎公平,喜歡比較,這帶來的感覺就像性愛、金錢與迷幻藥……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大多數(不是全部)靛藍人都是在相當惡劣的環境中長大的。比如破碎的家庭或其他什麼。正因為如此,他們必須適應。由於對他人的失望,他們也必須很快變得獨立。靛藍小孩從小就必須學會戰鬥才能生存。 調整自己就是記住你的靈魂已經知道的東西
Thumbnail
耳根不要太軟,心不要太忙亂,別太在意別人說什麼!
Thumbnail
如果課堂上來了一個奇裝異服的轉學生,或是職場上來了一個明顯氣場與公司氛圍不同的人,你會以什麼眼光看待呢? 相信一開始大家都會感到好奇,但也有人會心中警鈴大響而展開排拒的行動,其實都是基於心中對於未知的恐懼使然,雖然看似是正當的防衛,但有沒有可能是我們的偏見誤解了對方呢? 《我們一起》
在這個世界,有那麼多的人,而且個性、習慣、興趣都不太一樣。 為何會不一樣呢? 如果是在同一個家庭,有相同的父母,相同的生長環境,是不是培養出來的小孩,個性、習慣應該會很接近吧。 小孩子的學習從模仿開始,對於親近之人所灌輸的身教、言教,很容易就會照單全收。 同一個家庭的親人之間,確實在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小孩的確與大人不同,本身的想法就是多元且發散的存在,所以在社會上提倡多元,只是希望大人們返璞歸真,能回到莫忘初衷的赤子之心,此一舉措,恰恰好是在保護未成年人。 成年人接受多元,恰好能保護未成年人的多元思維,而若將同性戀等非人類繁衍的事實,寫進教科書,就好像是在認同人類,不應該是天生自然的樣貌。
Thumbnail
人的基因,因為生存而需要學會辨識的物件,成了信念。 信念就是生存系統。 人類意識只對生存有關的東西產生解釋,並排除任何不助生存的東西,過濾任何不助生存與威脅的訊號並歸類為無意義。 這樣他們放眼望去都是有助生存且可以理解的物件。 這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矩陣或環境或世界觀或人類物質世界。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人類行為的模式與影響,以及合作的策略。書中從古代到現代,探討了人們行為的背後邏輯,以及模式與合作的重要性。正常方式行動也可能帶來出乎意料的後果,在社區裡人們會自動分開,而文明國家的出生率會因為互相模仿急遽下降。
小學五年級之前,都是男女混座的,原本大家都相處的和樂融融,變數是在一位男同學開始拉女同學的頭髮以後,所有的同學除了學音樂、學繪畫和成績很好的人之外,全部有了相同的行為!我有去問過最先開始的同學,他說是鄰居教的! 我們可以很輕描淡寫的說,就是小男孩想引起小女孩的注意。但是這種心念從它開始以後,就不會
Thumbnail
在華人社會長大的我們,最討厭的大概就是「別人家的小孩」吧?從小就被比較到大,總會有一個別人家的小孩做得永遠比自己好。但是比較心理,並不只有華人社會擁有,這其實是全人類的共同課題。我們的大腦本來就在乎公平,喜歡比較,這帶來的感覺就像性愛、金錢與迷幻藥……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大多數(不是全部)靛藍人都是在相當惡劣的環境中長大的。比如破碎的家庭或其他什麼。正因為如此,他們必須適應。由於對他人的失望,他們也必須很快變得獨立。靛藍小孩從小就必須學會戰鬥才能生存。 調整自己就是記住你的靈魂已經知道的東西
Thumbnail
耳根不要太軟,心不要太忙亂,別太在意別人說什麼!
Thumbnail
如果課堂上來了一個奇裝異服的轉學生,或是職場上來了一個明顯氣場與公司氛圍不同的人,你會以什麼眼光看待呢? 相信一開始大家都會感到好奇,但也有人會心中警鈴大響而展開排拒的行動,其實都是基於心中對於未知的恐懼使然,雖然看似是正當的防衛,但有沒有可能是我們的偏見誤解了對方呢? 《我們一起》
在這個世界,有那麼多的人,而且個性、習慣、興趣都不太一樣。 為何會不一樣呢? 如果是在同一個家庭,有相同的父母,相同的生長環境,是不是培養出來的小孩,個性、習慣應該會很接近吧。 小孩子的學習從模仿開始,對於親近之人所灌輸的身教、言教,很容易就會照單全收。 同一個家庭的親人之間,確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