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很簡單、隨機、沒有特殊意義的「分類」,比如把一群不認識的人隨機分成「黑隊」、「白隊」,穿上黑色、白色運動服,也會讓人類心理上自動分組,開始認同自己這一隊,覺得自己人比較好、比較厲害,願意把資源分配給穿同色運動衣的人,模仿同一邊的人的行為。如果兩隊發生衝突,敵我意識就開始產生。

圖片選自Canva
無意義的分類都有這麼強烈的心理作用,那也就不奇怪,當人們自我歸類為自由派、保守派、藍營、綠營時,對「同類」很能夠寬容而理解,對「異類」就常常覺得不可思議、怎麼會有人這麼想。至於有利害衝突的國家之間,多數人類的本能就是自動站在自己國家這邊。
沒什麼特別意義的分類,就可以讓人類產生「我們」跟「他們」的差別,為什麼會演化出這種心理機轉?這自然是要讓人類容易編組、對小組產生認同、願意為小組付出甚至必要時犧牲。
想像在人類第一個城邦剛形成時,統治者要調動來自不同部落、從來沒見過面的人一起蓋城牆、挖溝渠、到遠地建長城、戍守邊疆、組成小隊殺敵。人類必須要能超越對土生土長的部落的認同,才能隨機混合編組,隨時產生新的「小隊認同」,「國家」才能成形。
心理學家要證實,這些「分類」造成的認同是寫在基因裡、在小小孩就存在,而不是透過教育與後天學習才得到。另一個問題是:人類小孩的大腦,要到幾歲才發展出這種「願意為分類而犧牲什麼」的功能?
二〇一九年一篇來自杭州浙江大學的研究,發現六歲小孩就會模仿「同類」的行為,即使這行為的效益可能不好。
研究者找來72位四歲小孩、72位六歲小孩,全部來自杭州的兩間幼稚園。所有的父母都有高中以上學歷,所有的小孩都屬於「漢族」。沒有包含其他少數民族,是為了減少不同「分類」帶來的干擾。
這些小小孩被隨機分派為「藍隊」跟「黃隊」。藍隊就一身藍,黃隊就一身黃,包括帽子跟手環。為了強化認同,研究者會讓小小孩看穿同色服裝的男孩、女孩圖片,跟小小孩說你們是同隊的。接著拿出一張有貓、狗、馬的照片,問小小孩你喜歡什麼動物?小小孩回答後,研究人員會告訴他:剛剛那兩位穿同樣顏色衣服的人也跟你喜歡一樣的動物。
接下來的展示影片,示範動作的角色性別會跟看影片的小小孩一樣,這同樣是要減少不必要的分類。
影片裡會有個其實是遠端控制、但看起來是由影片中的人操控的音樂盒。音樂盒旁有圓形、方形兩個按鈕。「實驗組」裡的小孩,會看到「同類」的人按一種按鈕,「不同類」的人按另一種按鈕。「同類」按的鈕,按四次只有兩次發出聲音,「不同類」按四次鈕,四次都發出聲音。
這時,如果讓小小孩來模仿玩音樂盒,他會先按那個鈕?
答案很有趣。四歲小孩,一半一半。六歲小孩,多數按「同類」按的鈕,即使這按鈕的成功率只有50%。
也就是說,比起四歲小孩,六歲小孩增加了對「同類」的認同,傾向模仿同類的行為,即使這會犧牲效率。
研究裡還有兩個控制組。控制組一,如果影片裡兩個人都穿「同類」的衣服,但按不同的鈕,一個成功率50%,另一個成功率100%,那麼不管四歲六歲,大家都傾向要按成功率高的鈕。
控制組二,「同類」跟「不同類」按不同的鈕,但成功率都是100%,這時一樣,不分四歲六歲,大家都傾向按「同類」按的鈕。
這表示這些小小孩都能辨識那個鈕成功率較高、以及傾向模仿同類的行為。但只有六歲小小孩會為了模仿同類犧牲效益,四歲小小孩還不會。
只不過是穿同樣顏色的衣服,就有這麼強大的分類效應。人類大腦並不如想像中的「理性」,而這種不理性的存在,會引導人類更願意跟隨群體的行動。無論如何,人類的文明就是從這些分類、認同與爭鬥中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