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問答 (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二、什麼是「相」?

「相」這個字,從甲骨文和金文來看,有一個眼睛和一顆樹,最初的意思是,人在觀察樹木的紋理、枝葉等等。
「相」和「看」的差別在於,「相」是更為仔細地觀察。
許慎用「省視」來訓詁「相」,「省」字,在眼睛上面的是一根小樹枝,不像「相」,看的是一整顆樹,兩者的差別在於:「省」考察的是局部,既然是局部,其他的地方就必須「省略」而不看,而「相」則是對於樹木整體的觀察。
動詞的「相」,轉換成為名詞,就是被觀察對象的「形相」、「外貌」之意。
副詞的「相」,表示了「目」與「木」的關係。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按:目接物曰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其交接而扶助者,則爲相瞽之相。」所以「相」就有了「互相」的意思。
而「想」,就是「相」加上「心」,代表對於「形相」的「認知狀態」。所以一個是客觀的「形相」,一個是主觀的對於形相的「認知狀態」,兩者的意義之間有稍許的差別。
梵文lakṣaṇa 指的是「特徵」、「符號」、「外觀」等,鳩摩羅什和笈多都譯為「相」。
比較鳩摩羅什所譯和笈多所譯,在金剛經中,「相」這個字被使用的場合,計有:(梵文置於最前,其次為鳩譯、笈譯)
tat-kasya hetoḥ| na sa subhūte bodhisattvo vaktavyo yasya
sattvasaṃjñā pravarteta, jīvasaṃjñā vā pudgalasaṃjñā va pravarteta|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鳩譯,第三分)
「彼何所因?不彼,善實!菩薩名說應,若眾生想轉,壽想若、人想若轉。」(笈譯)
evaṃ hi sūbhūte bodhisattvena mahāsattvena dānaṃ dātavyaṃ yathā na nimitta saṃjñāyām-api pratitiṣṭhet| tat-kasya hetoḥ| yaḥ subhūte bodhisattvo-'pratiṣṭhito dānaṃ dadāti, tasya subhūte puṇyaskandhasya na sukaraṃ pramāṇām-udgrahītum|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鳩譯,第四分)
「如是,此,善實!菩薩摩訶薩施與應,如不相想亦住。彼何所因?若,善實!菩薩摩訶薩不住施與,彼所,善實!福聚不可量受取。」(笈譯)
evam-ukte bhagavān-āyuṣmantaṃ subhūtim-etad-avocat yāvat-subhūte lakṣaṇa-saṃpat tāvan-mṛṣā, yāvad-alakṣaṇa saṃpat tāvan na mṛṣeti hi lakṣaṇa-alakṣaṇatas-tathāgato draṣṭavyaḥ|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鳩譯,第五分)
「如是語已,世尊命者善實邊如是言:所有,善實!相具足,所有妄;所有不相具足,所有不妄;名此相不相,如來見應。」(笈譯)
nāpi teṣāṃ subhūte bodhisattvānāṃ mahāsattvānāṃ dharmasaṃjñā pravartate| evaṃ nādharmasaṃjñā| nāpi teṣāṃ subhūte saṃjñā nāsaṃjñā pravartate|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鳩譯,第六分)
「不亦彼等,善實!菩薩摩訶薩,法想轉、無法想轉;不亦彼等,想、無想轉不。」(笈譯)
tat-kasya hetoḥ| yāni hi tāni bhagavan dvātriṃśan-mahāpuruṣa-lakṣaṇāni tathāgatena bhāṣitāni, alakṣaṇāni tāni bhagavaṃs-tathāgatena bhāṣitāni| tenocyante dvātriṃśan-mahāpuruṣa-lakṣaṇānīti|
「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鳩譯,第十三分)
「彼何所因?所有,世尊!三十二大丈夫相,如來說;非相,所有,如來說;彼故說名三十二大丈夫相者。」(笈譯)
parameṇa te bhagavan āścaryeṇa samanvāgatā bodhisattvā bhaviṣyanti, ye iha sūtre bhāṣyamāṇe śrutvā bhūtasaṃjñām-utpādayiṣyanti| tat-kasya hetoḥ| yā caiṣā bhagavan bhūtasaṃjñā, saiva abhūtasaṃjñā| tasmāt-tathāgato bhāṣate-bhūtasaṃjñā bhūtasaṃjñeti|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鳩譯,第十四分)
「最勝,彼,世尊!希有具足眾生有當,若此經中說中,實想發生當。彼何所因?若此,世尊!實想;彼如是,非想;彼故如來說實想、實想者。」(笈譯)
tat-kasya hetoḥ| yā sā bhagavan ātma-saṃjñā, saivāsaṃjñā| yā sattva-saṃjñā jīva-saṃjñā pudgala-saṃjñā, saivāsaṃjñā| tat-kasya hetoḥ| sarva-saṃjñā-apagatā hi buddha bhagavantaḥ|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鳩譯,第十四分)
「彼何所因?若彼,世尊!我想,彼如是非想;若及如是眾生想、壽想、人想,彼如是非想。彼何所因?一切想遠離,此佛、世尊。」(笈譯)
tasmāt-tarhi subhūte bodhisattvena mahāsattvena sarva-saṃjñā vivarjayitvā anuttarāyāṃ samyaksaṃbodhau cittam-utpādayitavyam|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鳩譯,第十四分)
「彼故,此,善實!菩薩摩訶薩一切想捨離,無上正遍知心發生應。」(笈譯)
tat-kasya hetoḥ| yā caiṣā subhūte sattva-saṃjñā, saiva asaṃjñā| ya evaṃ te sarva-sattvās-tathāgatena bhāṣitās-ta eva asattvāḥ|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鳩譯,第十四分)
「彼何所因?若如是,善實!眾生想,彼如是非想;若如是,彼一切眾生如來說,彼如是非眾生。」(笈譯)
tat-kasya hetoḥ| sacet-subhūte bodhisattvasya sattva-saṃjñā pravarteta, na sa bodhisattva iti vaktavyaḥ| jīva-saṃjñā vā yāvat-pudgala-saṃjñā vā pravarteta, na sa bodhisattva iti vaktavyaḥ|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鳩譯,第十七分)
「彼何所因?若,善實!菩薩眾生想轉,彼不菩薩摩訶薩名說應;乃至人想轉,不彼菩薩摩訶薩名說應。」(笈譯)
tat-kasya hetoḥ| yaiṣā bhagavan lakṣaṇasaṃpat-tathāgatena bhāṣitā, alakṣaṇasaṃpad-eṣā tathāgatena bhāṣitā|
tenocyate lakṣaṇasaṃpad-iti|
「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諸相具足,是名諸相具足。」(鳩譯,第二十分)
「彼何所因?此,世尊!相具足,如來說;非相具足,如來說;彼故說名相具足者。」(笈譯)
āyuṣmān subhutir-bhagavantam-etad-avocat-yathā-ahaṃ bhagavato bhāṣitasyārtham-ājānāmi, na lakṣaṇasaṃpadā tathāgato draṣṭavyaḥ|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鳩譯,第二十六分)
「爾時,命者善實世尊邊如是言:如我,世尊!世尊說義解我,不相具足如來見應。」(笈譯)
tat-kiṃ manyase subhūte lakṣaṇasaṃpadā tathāgatena anuttarā samyaksaṃbodhir-abhisaṃbuddhā| na khalu punaste subhūte evaṃ draṣṭavyam| tat-kasya hetoḥ| na hi subhūte lakṣaṇasaṃpadā tathāgatena anuttarā samyaksaṃbodhir-abhisaṃbuddhā syāt|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鳩譯,第二十七分)
「彼何意念?善實!相具足,如來無上正遍知證覺?不,復彼,善實!如是見應。彼何所因?不,善實!相具足,如來無上正遍知證覺。」(笈譯)
na khalu punaste subhūte kaścid-evaṃ vadet-bodhisattvayāna-saṃprasthitaiḥ kasyacid-dharmasya vināśaḥ prajñaptaḥ ucchedo veti| na khalu punaste subhūte evaṃ draṣṭavyam| tat-kasya hetoḥ| na bodhisattvayāna-saṃprasthitaiḥ kasyacid-dharmasya vināśaḥ prajñapto nocchedaḥ|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鳩譯,第二十七分)
「復時,彼,善實!有如是語,菩薩乘發行,有法破滅,施設斷?不復,善實!如是見應。彼何所因?不,菩薩乘發行,有法破滅,施設不斷。 」(笈譯)
tat-kasya hetoḥ| saced-bhagavan lokadhātur-abhaviṣyat, sa eva piṇḍagrāho-'bhaviṣyat| yaś-caiva piṇḍagrāhas-tathāgatena bhāṣitaḥ, agrāhaḥ sa tathāgatena bhāṣitaḥ| tenocyate piṇḍagrāha iti|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鳩譯,第三十分)
「彼何所因?彼,世尊!界有,彼如是摶取有。若如是,如來摶取說;非取,彼如來說;彼故說名摶取者。」(笈譯)
在鳩摩羅什一律地譯為「相」的場合,其所對應的,其實是許多不同的梵文字。
例如:
saṃjñā (第三分),笈多譯為「想」。
「想」,乃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之一;「色」是「質礙」,「受」是「領納」,「想」是「取像」,「行」是「造作」,「識」是「了別」。「想」,在現代的意義,是為「感知」或「認知」。
眾生想、壽想、人想,並非是他人對於眾生、壽、人等「相狀」的感知或認知,而毋寧是眾生、壽、人之本身,所具有的感知或認知的狀態。
眾生、壽、人,代表一個人在他的意識中不同的「認知狀態」,這些狀態分別指涉他們在「想蘊」上的「深淺層次」。對於心靈的狀態,西方心理學只有分成「意識」、「潛意識」等兩個層次,但在東方哲學,意識的層次則被細分成很多深淺不同的位階。
tat-kasya hetoḥ| sacet-subhūte bodhisattvasya sattva saṃjñā pravarteta, na sa bodhisattva iti vaktavyaḥ|
「彼何所因?若,善實!菩薩摩訶薩『眾生』想轉,不彼菩薩摩訶薩名說應。」
(為什麼呢?如果,須菩提!菩薩的心裡,還一直懸念駐留著『眾生』的認知,那麼,他就不應該被稱為菩提眾生。)
tat-kasya hetoḥ| na sa subhūte bodhisattvo vaktavyo yasya sattvasaṃjñā pravarteta, jīvasaṃjñā vā pudgalasaṃjñā va pravarteta|
「彼何所因?不彼,善實!菩薩名說應,若『眾生』想轉、『壽』想若、『人』想若轉。」
(這又是為什麼呢?他,須菩提!不應該被稱為菩提眾生,如果他的心裡,還一直懸念駐留在二乘佛法所主張的因緣假合的『眾生』的認知、耆那教所主張的『耆婆』的認知、或犢子部所主張的『補特伽羅』的認知,等等的層次,而沒有再更進一步地向前邁進的話。所以,開始實行菩薩乘的人,不是不要有念頭或思想,而是不要一直停留在那裡;妄念的生起是自然現象,不要刻意去壓抑,實行菩薩乘的人要用向前邁進的心念,穿透妄念的荊棘叢林,達到真實的佛心,也就是『即心即佛』的意思)。
— 金剛經笈多譯本白話釋義,第三分
所以,如果將其譯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與金剛經「不佇足停留於任何感知或認知的狀態」之主旨,難以吻合。
nimitta saṃjñāyām (第四分),笈多譯為「相想」。
nimitta,有「心像」、「業相」、「表象」、「六塵相」、「原因」等意,承接前一句經文,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故知此處的「相」,指的是「六塵相」無疑。
lakṣaṇa (第五分),笈多譯為「相」。
在此分中,「諸相具足」的「相」(lakṣaṇa),指的是身體的三十二個實體外觀上的「特徵」、或「相貌」;而在第四分中,「相想」的「相」(nimitta),指的則是六塵在眾生的「想蘊」裡所呈現出來的「影像」,也就是「六塵相」。一個是外在客觀的物理性的「外貌」,另一個則是內在主觀的心理性的「心像」。
bhūtasaṃjñām (第十四分),笈多譯為「實想」。
「實想」,即「真實的心念」,也就是「無所住心」(第十分),也就是絕對的「佛心」。此「實想」,在笈多所譯的第六分,已有「實想發生當有」的文句,但鳩摩羅什卻將其譯為「生實信不」,從而使得,絕對的「真實佛心」,在鳩摩羅什處,卻被降格為持戒修福的善男信女們,所持有的相對的「實信」而已。
dharmasya vināśaḥ prajñaptaḥ ucchedo (第二十七分),笈多譯為「有法破滅,施設斷」。梵文中,並無鳩摩羅什所譯的「斷滅相」的「相」字。
piṇḍagrāha:= piṇḍa + grāha (第三十分),鳩摩羅什譯為「一合相」,笈多譯為「摶取有」。
piṇḍa,是圓形的立體或堆,笈多所譯的「摶」,乃將顆粒或粉末揉弄成球形的意思;grāho,有「抓住」、「握住」、「執持」、「取著」等意,笈多譯為「取」。「摶」、「取」,二者皆符合梵文的意義;但鳩摩羅什所譯的「一合相」的「相」,其對應的梵文,並沒有相狀 (lakṣaṇa) 的意思,而應該是執持、取著之意才正確。
查中文的「相」,原有審視、查看之意,故從「目」,引申之義有:外觀,如「相貌」、「相狀」的「相」;輔佐,如輔佐盲人的「相」,或輔佐君王,「丞相」的「相」,或「相夫教子」的「相」。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看到,在金剛經中,被鳩摩羅什翻譯為「相」的場合有很多不同情況,嚴格地說,只有「身相」的「相」(lakṣaṇa)、和「六塵相」的「相」(nimitta),應被翻譯為「相」,至於其他相應的梵文,則沒有外觀、相狀之意。
即便是已經中文化的「實相」之一詞,在金剛經中,其實是「實想」(bhūta-saṃjñā) 而非「相」。
「相」是六根、六塵、六識和合所產生的「受」,是平面的、靜止的,而「想」則有更深層的、動態進展的意義:
我們的「想」(saṃjñā),穿越了「眾生的想」(sattva saṃjñā)、「壽者的想」(jīva saṃjñā)、「人的想」(pudgala saṃjñā) 等等不同的層次,而不佇足停留,繼續不斷地前進,最終到達「佛的想」,也就是「實想」(bhūta-saṃjñā,笈譯,第六分),這就是第十分,世尊說,要生起「不住心」(apratiṣṭhitaṃ cittam) 的意思,亦即禪宗的「即心即佛」之意。此乃金剛經想要藉由「想」來傳達的意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森愛耦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金剛經雖然是佛和須菩提的問答,但是佛陀在須菩提的稱謂後面,常常加上「善男子、善女人」、或「諸菩薩摩訶薩」等等的對象。
金剛經雖然是佛和須菩提的問答,但是佛陀在須菩提的稱謂後面,常常加上「善男子、善女人」、或「諸菩薩摩訶薩」等等的對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導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導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諸相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前言:《金剛經宗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Thumbnail
※經文: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導讀: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如理實見分第五〉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非相者,非真實恆常不變之相,是如幻之假有,知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今須菩提已明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是佛陀再以微塵世界之喻,闡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Thumbnail
先前分享《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的導讀,其中「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是採取散詩的方式來呈現,未能細說。〈正信希有分第六〉,出現了「心不取相」、「無法相」、「無非法相」、「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等詞句。「相」和「法」是佛經裡的高頻詞彙,故「無法相」和「無非法相」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解釋。根據《金剛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導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導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諸相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前言:《金剛經宗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Thumbnail
※經文: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導讀: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如理實見分第五〉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非相者,非真實恆常不變之相,是如幻之假有,知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今須菩提已明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是佛陀再以微塵世界之喻,闡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Thumbnail
先前分享《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的導讀,其中「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是採取散詩的方式來呈現,未能細說。〈正信希有分第六〉,出現了「心不取相」、「無法相」、「無非法相」、「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等詞句。「相」和「法」是佛經裡的高頻詞彙,故「無法相」和「無非法相」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解釋。根據《金剛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