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1/0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親子遊】潮間帶抱墩。初體驗|澎湖歧頭

▲圖說:前方是退潮後的潮間帶,背景是無緣的員貝嶼
▲圖說:前方是退潮後的潮間帶,背景是無緣的員貝嶼
「每到夏天我要去海邊」這句歌詞很貼切,暑假就是要泡在水裡啊,這樣才叫做清涼一夏。可是家有小學生的暑假,事情就不是這麼簡單的啦,雖然雙薪家庭一樣都是往安親班送,可是該有的儀式感也不能少,怎麼可以剝奪他們對放假的期待呢!於是趁著期末考一結束就直飛澎湖,來個一家三口的小旅行。
上一趟是2020年家族旅遊造訪澎湖,這次出遊人口簡單機動性比較高,喜歡興之所至的我,可以輕鬆隨性看地圖評論就走,結果一個不小心看錯往員貝嶼的船班,只好對荷蘭村說聲掰掰,下回再去找你玩唷;後來臨時報名《周家潮間帶抱墩體驗》這個讓我們驚喜連連、大呼過癮的意外行程,實在太有意思了,值得有孩童的家庭一起體驗古人的生活智慧。
▲圖說:魚網內的生物最後都有放回去唷
何謂「抱墩」?利用礁岩底棲魚類迴游棲息近岸礁石的特性,以石塊在潮間帶上堆成石堆,稱為「墩」。漲潮時,底棲魚類就會棲息於墩內,退潮時漁民便前往潮間帶,先以網具圍住石墩,再將石墩拆解取出網外,魚兒便落入網中,此一漁作方式即為抱墩。
跟隨這次帶領體驗的周大哥從岸邊走入潮間帶,他一再提醒大家配合要愛護這片土地,我們單純是來參與體驗活動,在潮間帶所捉到的漁獲請通通不要帶走,一起做好愛護大自然的保育工作。詳細說明
周大哥帶著遊客到他所申請「石墩」的區域,一一說明並親自示範抱墩的步驟,先從外圍的石塊開始搬起,移動到旁邊變成另外一個石墩,這樣下回來的遊客就可以再次體驗。當石墩只剩下一些石塊時,將特製的漁網圍繞其周圍,先於順向水流的位置保留出口 (魚就會往更深處躲藏),再來將魚網後方以石頭固定住,這時前方出口漁網的棍子做交叉封鎖,接著慢慢的把剩下的石頭搬走,雙手合併原先交叉擺放的棍子,最後順勢一舉而起,這時候驚喜處就在魚網內了。
▲圖說:前面的石堆就是墩,捕漁獲的方式叫「抱墩」
雖然下午兩點的太陽很毒辣,但當下踩在海水裡卻不會覺得熱,邊與妻女合力搬移頗有分量玄武岩石塊(拆墩),一起查看魚網內有什麼新鮮貨,因為帶了手套也不擔心被螃蟹夾傷手,倒是女兒膽小的很,剛開始只敢看不敢用手碰觸,畢竟在電視上看到的沒有威脅性,現場反而會怕眼前活生生跳動的海魚和螃蟹的雙螯。
有海男人之稱的海參散佈各處淺灘,不時可以看見一條條黑色的長物,小心翼翼取出水面打算合照,它受到騷擾就會噴出水柱自保,因為太陽暴曬和離開水底,沒多久時間就開始縮短變小,由長條狀忽然擠縮變成地瓜塊的樣貌!這時把它放回水裡就會看見慢慢恢復長條形的原狀。
▲圖說:除了小魚、螃蟹、貝類外,還有海參與海星
體驗活動的過程寓教於樂,遊客各組散開後選擇適合的位置展開行動,不時可以聽到驚呼連連聲,看來生態豐富的潮間帶給大家滿足的闔家體驗。
周先生也提及七月開始到八月止就可以捕撈馬糞海膽,雖然澎湖縣府明令每年有10個月的禁捕期,再三告誡避免過度捕撈而導致數量銳減後造成的浩劫,但這種規定和默契只適合殷實規矩的老實人,那些走旁門左道向錢靠攏的人,早就開始私下偷跑了!新聞報導
討海人的艱難生活向來不容易,這一類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的工作,完全靠老天爺賞飯吃,也因此明白遵循先人智慧竭澤而漁的道理,按季節時令捕撈漁獲,體型過小仍未長大的魚或海膽,都會放回海裡保有生生不息的循環,大海才能成為永不止息的天然冰箱。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NOWA 50+ 的風景】的粉專與我互動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NOWA 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