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8/03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筆記如何整理才好 ? 5 種主流整理筆記的方式,讓你一次搞懂差異 (依照自己想達成的目的,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來使用)

這兩年網路上出現許多整理筆記的方式,讓人眼花撩亂。
例如今年很紅的卡片盒筆記法、PARA、防彈筆記法 (電腦玩物站長 Esor 剛出的新書)…等。
這麼多的筆記方法,每種整理方式想達到的目的都不同。例如卡片盒筆記法是針對單一主題的思考與研究、防彈筆記法是以達成人生/工作的專案與任務為目標。目的不同,整理方式也相差很多。
礙於網路上的資訊太多太雜,許多人往往看到一個方法就直接使用,結果容易把自己的筆記庫弄的一團亂,最後只好放棄(然後重複這個循環)。
這篇文章將分享 5 種筆記整理結構 (專門術語稱為 PKM —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架構的圖畫來自 Zsolt 這位YouTuber。
我認為他的整理真的太有價值了,於是按照他的成果進行簡單的內容再製,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

5 種主流的筆記整理架構

Zsolt 在影片整整理了 5 大種的筆記整理架構。
為了參考的方便,我將中文與英文分別列出。依序是 :
  1. 完全無架構(Random Mess)
  2. 每日日記架構 (Daily note first)
  3. 內容優先架構 — 原子化筆記 (Content first — Atmoic notes)
  4. 主題優先架構 (Topic first)
  5. 行動優先架構 (Action first)
請留意,這些筆記方法 沒有好壞之分!每種方法要達成與適用的情境都不同,選擇自己舒服的就好。

1. 完全無架構 (Random Mess)

平時做筆記沒在考慮架構的事情,隨性分類。
偶爾會用「標籤(tag)」或「關鍵字(Keyword)」搜尋,找到就用。
好處是快、省時間,但很難透過筆記積累個人的思考成果。

2. 每日日記架構 (Daily note first)

2019、2020 誕生的筆記軟體都預設以這樣的架構讓使用者做筆記。
使用者打開筆記軟體時,第一眼看到的都是「今天日期」為標題的筆記(例如 2022–07–28 daily note)。這些筆記軟體有 :
  • Roam Research
  • Obsidian
  • Logseq
  • Heptabase(v.0.161.0 改成 Journal 的形式)
這種架構強調一天的想法從「寫日記」出發,當我們將每天遇到的事情寫在日記中時,自然就會新增、更新、連結、刪除相關的筆記。

3. 內容優先筆記 (Content first)

2020 年國外流行的卡片盒筆記法,讓許多人對「做筆記」這件事情完全改觀。
主要有 3 個重要觀念 :
  1. 從過去的一頁式筆記寫下包羅萬象的主題,到將主題拆分成「 1 則筆記, 1 個概念」的筆記方式
  2. 背後的哲學跟化學中的「原子(Atom)」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也被稱為「原子化筆記(Atomic notes)」
  3. 這種筆記強調將筆記的概念盡可能拆分,並透過大量的「連結 (link)」功能串起
其中又以 Andy Matsuchak 在網路上分享的《Evergreen notes》最為著名。

4. 主題優先筆記 (Topic first)

強調連結的筆記概念非常棒,但數量多了開始顯得雜亂。
因此有人提出了「主題」的概念,將相關性強的筆記集中在主題筆記中,慢慢聚合成一個明確的知識主題。
「主題優先筆記」的有名代表案例就是「卡片盒筆記法」,它將相近概念的卡片放在同一個主題的盒子中,讓概念相近的卡片前後相連,最終可以將零散的筆記匯聚成一個主題。 (在此方法中「筆記」又稱為「卡片」)
「主題」有很多種名稱,例如:
  • MOC (Map of Content)
由 Nick Milo 首先推廣 (最早來自《How to Make a Complete Map of Every Thought You Think (2003)》by Lion Kimbro)
  • Index page
Sönke Ahrens 在《How to take smart notes》中提到 Niklas Luhmann 教授會將相近概念的卡片,再整理到 Index 卡片中。這些 Index 卡片未來會成為查詢特定主題的入口,在寫論文或是書籍時,查詢參考資料特別有用。
  • 12 Favorite Problems
在 Tiago Forte 的新書《Building a second brain》中提出了「12 個個人最喜愛的問題 」概念。不一定是 12 題,但一定是自己最想要了解、研究的問題,例如我們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我們該過什麼樣的人生。

4–1. 變形 1 : 每日日記 + 卡片盒筆記法
筆記系統並非是非此即彼的選擇。
我們大可以取其優點、或各自用的順手的地方,最終組合出「混合式」的筆記系統。
例如以「每日日記」作為中樞,將想到的想法寫成卡片,並放到對應的卡片盒中。

4–2. 變形 2 : 卡片盒筆記法 + 主題優先筆記
另外一種變形是,我們從「卡片盒筆記法」的寫卡片出發,先將相似概念的卡片整理在同一個卡片盒。
再將可以「類比」、「跨領域」的卡片放到主題筆記中,形成一個知識領域交雜的 MOC。

5. 行動優先筆記 (Action first)

這類型的筆記系統非常注重筆記的「脈絡/應用場景」。
我們寫下筆記後,一定要去思考:我未來可以用在哪裡、它可以幫助我產出什麼成果。實際案例有:
  • PARA
由 Tiago Forte 提出的筆記分類架構,每一則筆記一定都能被歸類到 Project, Areas (of Responsibility), Resources, Archives,詳細內容考參考 Medium 連結
  • ACCESS
由 Nick Milo 提出的筆記分類架構,每一則筆記可被分類到 Atlas, Calendar, Cards, Extras, Sources, Spaces。這個系統考量了以上提到的「每日日記」、「卡片盒筆記」、「資訊來源分類」、「此則筆記要完成什麼任務/專案」,我個人目前認為是最好用的分類架構。 (解說影片 : https://bit.ly/3PFx7qz)
  • 防彈筆記
由電腦玩物站長 Esor 在今年 7 月剛出版的新書《防彈筆記術》提出的筆記架構。有上過 Esor 課程的人,都能感受到 Esor 的筆記是非常「任務」導向的。他有名的「一則任務,一則筆記」及「專案-任務-行動」筆記架構,能夠讓破碎的資訊全部收攏到對應的任務步驟中,發揮價值。

結論:所以哪種筆記系統比較好

如同前面所說的,筆記系統沒有好壞、只看自己的目的為何。
我自己是這樣判斷,如果…
  • 懶得花時間整理筆記 ➔ 選擇「無架構系統」,找得到資料就好。
  • 想記錄生活與工作的反思,但只喜歡抓大方向 ➔ 選擇「每日筆記」系統。
  • 需要深度的思考,並有許多的問題 (Question) 想要解答 ➔ 選擇「內容優先/主題優先」系統。
  • 筆記多是為了完成任務與專案 ➔ 選擇「行動優先」的筆記系統。
那可不可以一次選擇 1 種以上的筆記方法嗎?當然可以啊!我的建議是:
  1. 人的生活會變,選擇使用的筆記系統就會變。依據自己的人生任務不同,選擇自己合適的就好。
  2. 先選擇 1 套系統使用。邊使用、邊記錄這個系統讓自己感覺卡卡的地方,等熟練了再來學習新系統。
  3. 面對一個新系統/方法論,把自己的問題拿出來跟系統做比對,看看新系統是否解決了自己的卡點。「有」就逐步導入,「沒有」就放棄別浪費時間學。
你目前是使用哪一種筆記架構呢?
圖片繪製參考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tdAAD47aQY

喜歡我的文章嗎?以下是更多關於我的資訊。
▶ 關於文章
1/ 歡迎 訂閱電子報 加入 650+ 學習愛好者的行列,每週 1 個學習行動建議! 2/ 常滑 Facebook 嗎?可以幫我的 Facebook 粉絲團 按個讚,就可以看到文章啦~ 3/ 想要掌握最新文章,可以點擊「追蹤」我~ 4/ 如果你覺得文章寫的不錯,可以對文章點愛心讓我知道 ❤️
▶ 關於我 Software Technical writer @ OwlTing 奧丁丁集團 我專注寫 1/ SaaS 軟體產品規劃 2/ 個人知識管理 3/ 線上寫作的文章 擁有 6+ 年的SaaS產品經理工作經驗,☕️ 歡迎講座邀約、諮詢或跟我喝杯咖啡聊聊天,我的信箱是 muhenry608@gmail.com
▶︎ 聯繫方式 • 📪 Email:muhenry608@gmail.com • 💬 Facebook:請先加我 個人好友 並簡短說明想要諮詢的主題
▶︎ 建立人脈 歡迎使用 LinkedIn 與我交流,你可以「加我為好友」建立連結 | LinkedIn @ Chi Chu 歡迎交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朱騏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