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下來了,但根本不會再看?4 個問題幫助你判斷眼前的資訊是否值得保存

存下來了,但根本不會再看?4 個問題幫助你判斷眼前的資訊是否值得保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Tiago Forte 是一位生產力專家,同時也是「Second Brain (第二大腦)」這個名詞的發明人,主張現代人應該使用數位工具幫助大腦記憶知識與管理任務。

這篇文章的內容啟發自他的書籍《Building A Second Brain》的 Capture (資訊捕捉) 章節。

網路資訊的發達加上自媒體經營的盛行,我們一天接觸到的資訊早就超過大腦能夠負荷的界線。

在這麼多資訊中,如何選擇自己值得保存的資訊呢?

Tiago Forte 提出了 4 個問題,幫助我們思考眼前的資訊是否值得儲存下來。分別是

  • 它能啟發我嗎 (Does it inspire me?)
  • 它有用嗎 (Is it helpful?)
  • 它跟我有關嗎 (Is it personal?)
  • 它讓我感到驚訝嗎 (Is it surprising?)

如果你對爆炸多的資訊感到焦慮,這 4 個問題可以減緩心中的擔憂。

問題 1. 它能啟發我嗎 (Does it inspire me?)

不是所有的資訊都有同等的價值。

能啟發自己的資訊是非常有價值的,它就像一股動能讓自己有動力工作。

以下的內容特別容易啟發我們:

  • 引言 (quotes)
  • 照片 (Photos)
  • 靈感 (Ideas)
  • 故事 (Stories) 看到這些好內容,可以儲存到自己的筆記軟體中。

除了自己看,也可以用策展工具(例如個人電子報) 分享給其他人。

啟發性的內容可以讓我們看到更大的世界。

問題 2. 它有用嗎 (Is it helpful?)

有些資訊很有「未來性」。

它們不見得能在當下啟發我們,但能感受到它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發生用處。

有哪些例子呢?例如

  • 統計數字
  • 參考資料
  • 研究報告
  • 資訊圖表 在未來可能都派上用場。

那我們怎麼「判斷」哪些可能會有用呢?這跟一個人的專業有很大的關係。就像是木匠知道某些碎片是未來作品的一部分,我們身為某領域的專家,也能憑直覺知道這個資訊「有極大機率」會在未來派上用場。

保留有用的資訊,給未來的自己當作參考資料吧!

問題 3. 它跟我有關嗎(Is it personal)

「跟自己有關」的資訊極有價值。

我們如何思考社會上的輿論、如何做出一個困難的選擇、從和一位前輩的身上得到哪些啟發、上完一堂課得到哪些成長,這些跟自己有關的資訊都值得紀錄。

具體來說,可以保留下方 4 樣資訊:

  • 個人想法(Thoughts)
  • 個人反思(Reflections)
  • 個人回憶 (Memories)
  • 個人指導(Mentors)

我們從難過、悲傷、勝利…等情緒得到的體悟,這些資訊才是最寶貴的。

留意心中有感的每一個時刻。

問題 4. 它讓我感到驚訝嗎 (Is it surprising?)

人傾向記錄與同意自己已經知道的事情,這稱為「確認偏誤」。

我們應該多記那些「讓我們吃驚」的東西,因為它們突破我們的認知邊界,才有可能促使我們改變目前的行動模式。

例如我在上週聽到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分享 4 個對於死亡的比喻:

  • 死亡像是赴宴,宴會結束後,位子就可以讓個其他人了
  • 「乾坤一劇場,生命一悲劇。」人生就像是一場表演,表演完了也可以下台了
  • 人生就像是旅行,我們是過客而不是歸人
  • 人生像是一場修煉,得到智慧後就可以解脫了

我對「死亡」的認識少的可憐,因此傅教授的這 4 個比喻讓我感到又驚又喜。

那些讓自己感到驚訝、不可思議的事情,值得記錄下來。

知道了問題,但真的能記住嗎?

看完了以上 4 個問題:

  • 它能啟發我嗎 (Does it inspire you?)
  • 它有用嗎(Is it helpful?)
  • 它跟我有關嗎 (Is it personal?)
  • 它讓我感到驚訝嗎 (Is it surprising)

你有沒有懷疑:「這 4 個問題很棒,但實際上運用的時候真的記得住嗎?」

因此 Tiago Forte 還提供一個更厲害的判斷方法…記錄能讓自己感到共鳴的內容。

我們當然可以照著上面的問題想,但容易讓自己分心,看到新資訊時都會想:「恩…這些內容有符合保存標準嗎?」這樣就沒力氣加上自己的見解啦!

如果你只想用 1 個大方向判斷資訊是否有保存的價值,那就是:

只記錄那些會讓自己內心深處產生共鳴的內容。

▶ 關於文章

1/ 歡迎 訂閱電子報 加入 1200+ 學習愛好者的行列,獲得每週 1 個學習行動建議!
2/ 常滑 Facebook 嗎?可以幫我的 Facebook 粉絲團 按個讚,就可以看到文章啦~
3/ 想要掌握最新文章,可以點擊「追蹤」我~
4/ 如果你覺得文章寫的不錯,可以對文章點愛心讓我知道 ❤️

▶ 關於我
Software Technical writer @ OwlTing 奧丁丁集團 我專注寫
1/ SaaS 軟體產品規劃
2/ 個人知識管理
3/ 線上寫作的文章
擁有 6+ 年的SaaS產品經理工作經驗,☕️ 歡迎講座邀約、諮詢或跟我喝杯咖啡聊聊天,我的信箱是 muhenry608@gmail.com

▶︎ 聯繫方式
• 📪 Email:muhenry608@gmail.com
• 💬 Facebook:請先加我 個人好友 並簡短說明想要諮詢的主題

▶︎ 建立人脈
歡迎使用 LinkedIn 與我交流,你可以「加我為好友」建立連結 | LinkedIn @ Chi Chu 歡迎交流

avatar-img
朱騏的沙龍
214會員
129內容數
分享學習相關的技巧、工具與方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朱騏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想在網路上快速且持續的寫文章分享觀點,建立專業形象來獲得更多合作機會嗎 ? 但是你可能碰到很多困難。我從 2019–2022 年,在經營部落格、電子報、社群的過程中,學習與精通個人知識管理、自媒體寫作的技巧,能夠幫助想經營個人品牌的你建立專業形象與變現。
到底什麼叫做知識管理?又或者大家期待的知識管理,究竟想獲得什麼結果?過去我把「管理好筆記」跟「個人知識量」畫上等號,但隨著「筆記數量」增多,我發現自己的知識量並沒有等比例增多,在 2019 - 2022 這 3 年持續的寫作輸出後,我發現以前的觀念錯了,我該加強的能力應該是「小輸出」。
我發現這世界「成為老師」背後的規律都一樣:分享自己「從 0 到 1」的過程,讓其他人也能夠重複執行,這就是教學。但過去我跟多數人一樣,完全沒有紀錄與整理的習慣,因此浪費了許多可分享的做事經驗。為了避免讓寶貴的經驗遺失掉,我整理出「該如何紀錄與分享自己完成一件事情」的步驟,讓大家都可以學習。
你想在網路上快速且持續的寫文章分享觀點,建立專業形象來獲得更多合作機會嗎 ? 但是你可能碰到很多困難。我從 2019–2022 年,在經營部落格、電子報、社群的過程中,學習與精通個人知識管理、自媒體寫作的技巧,能夠幫助想經營個人品牌的你建立專業形象與變現。
到底什麼叫做知識管理?又或者大家期待的知識管理,究竟想獲得什麼結果?過去我把「管理好筆記」跟「個人知識量」畫上等號,但隨著「筆記數量」增多,我發現自己的知識量並沒有等比例增多,在 2019 - 2022 這 3 年持續的寫作輸出後,我發現以前的觀念錯了,我該加強的能力應該是「小輸出」。
我發現這世界「成為老師」背後的規律都一樣:分享自己「從 0 到 1」的過程,讓其他人也能夠重複執行,這就是教學。但過去我跟多數人一樣,完全沒有紀錄與整理的習慣,因此浪費了許多可分享的做事經驗。為了避免讓寶貴的經驗遺失掉,我整理出「該如何紀錄與分享自己完成一件事情」的步驟,讓大家都可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