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條件句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育兒路上,家長最常用的句式必然是條件句。
“你要是再搗蛋,就叫警察來捉你。”
“吃不完這碗飯的話,罰你一個月不准看電視。”
“如果你幫忙做家務,就給你二十元。”
“假如你測驗一百分,就送你一件新玩具。”
家長特別喜歡跟孩子講條件嗎?不見得吧。要是孩子本來就乖巧聽話,所有行為都符合家長的要求和期望,家長根本不用跟孩子講任何條件,大家便能和和氣氣融洽相處。問題是,孩子都是獨立個體,別妄想家長的權威等同控制孩子的搖控器,要他讀書他就正經讀書,要他收拾玩具他連洗手間也清潔好。
面對講不聽說不動的孩子,家長往往怒火中燒,為令孩子盡快聽話,只好以條件來制約孩子的行為,要麼獎勵要麼懲罰,務求威迫利誘孩子就範。
以懲罰作威脅也許可以起到即時阻嚇作用,但也同時激發孩子的反抗心理,尤其是當家長用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來恫嚇孩子,一次兩次可能見效,但超過三次所有恫嚇都變成慣性謊言,失去任何效力。孩子在威嚇下不敢造次,卻不明白背後的原因,一轉身便故態復萌。
不懲罰,那獎勵又如何?家長以為給予獎勵便能令孩子持續表現良好,但獎勵跟懲罰一樣只有短期效果,孩子一旦將良好表現與獎勵掛勾,在欠缺獎勵的情況下,便會失去維持良好表現的動力。更糟糕的是,孩子會不自覺地認為家長之所以提供獎勵,是因為那件事是苦差,家長企圖以獎勵鼓勵孩子做家務/努力溫習,結果卻適得其反。
家長的條件句天天講,不管正面還是負面,都是在跟孩子講條件,讓孩子漸漸遺忘父母的愛理應毫無條件。有天孩子主動講起條件來,家長才驚覺作繭自縛。要教好孩子從來沒有捷徑,條件句最好少講為妙。
avatar-img
105會員
750內容數
每次看到好書、精彩電影和劇集都想向別人推介,實在不能只有我看到啊,如果我的文字能讓你對某本書、某齣電影或劇集感興趣,繼而找來看,真是功德無量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梁淑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警鐘響起來 清晨七時三十分,警鐘響起來。 雖然還想待在夢中,但我還是立即起來查看。 打開門確認是大廈的警鐘沒錯。 雖然警鐘長鳴,但一個鄰居也沒有走出來。 我也沒有立即離家的意圖,畢竟剛起床,一頭蓬鬆,牙也還沒刷,這樣離家感覺有點不堪。 但如果真的有甚麼意外,再不堪也是活命比較重要吧。
因為由伊坂幸太郎小說《瓢蟲》改編的電影《殺手列車》/《子彈列車》(Bullet Train)正在上映中,於是又引發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對於改編自小說的電視/電影,如果兩者也沒有看過,應該先看電影還是先看小說? 雖然是同一個故事,但電影和小說畢竟是不同的載體,所以觀賞的感覺會大不相同。
最近上映的電影《子彈列車》/《殺手列車》(Bullet Train)改編自伊坂幸太郎的小說《瓢蟲》,今天就先跟大家介紹這本小說吧。 《瓢蟲》實在太精彩了,雖然這本書近 500 頁,但一開始讀就停不下來,所以我極速看完這本伊坂幸太郎的作品。 四組人馬分別有: 決心為無故被拋下樓的兒子報仇的前殺手
日常是甚麼?日常就是日日如常。 有一天過一天,懷抱著眼前一切隨時會變得面目前非的覺悟,且行且珍惜地過好日常,對超出日常的事物不排斥,順應事情發展而行,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不局限自己於固定的日常之中。
你上次在大三巴牌坊拍照是甚麼時候的事?你有沒有站在議事亭前地欣賞兩旁的歐式建築物?你會去主教山眺望半島景色,感受微風吹拂臉龐的悠閒嗎? 但願我能永遠保持旅客的心境,在任何一個尋常的日子,也能享受最尋常的風景。
閱讀數量 2022年7月閱讀總數為27本。 小說:7本 散文:1本 圖文書:2本 漫畫:8套,共15本 繪本:2本 主題閱讀 災難真的無可避免嗎?為甚麼有時候我們明知道災難將會發生,還是心存僥倖地呆在原地? 小說 《災難觀光團》 作者:尹高恩 喜愛程度:★★★★★ 總之,這本是7月最推薦的一本書。
當警鐘響起來 清晨七時三十分,警鐘響起來。 雖然還想待在夢中,但我還是立即起來查看。 打開門確認是大廈的警鐘沒錯。 雖然警鐘長鳴,但一個鄰居也沒有走出來。 我也沒有立即離家的意圖,畢竟剛起床,一頭蓬鬆,牙也還沒刷,這樣離家感覺有點不堪。 但如果真的有甚麼意外,再不堪也是活命比較重要吧。
因為由伊坂幸太郎小說《瓢蟲》改編的電影《殺手列車》/《子彈列車》(Bullet Train)正在上映中,於是又引發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對於改編自小說的電視/電影,如果兩者也沒有看過,應該先看電影還是先看小說? 雖然是同一個故事,但電影和小說畢竟是不同的載體,所以觀賞的感覺會大不相同。
最近上映的電影《子彈列車》/《殺手列車》(Bullet Train)改編自伊坂幸太郎的小說《瓢蟲》,今天就先跟大家介紹這本小說吧。 《瓢蟲》實在太精彩了,雖然這本書近 500 頁,但一開始讀就停不下來,所以我極速看完這本伊坂幸太郎的作品。 四組人馬分別有: 決心為無故被拋下樓的兒子報仇的前殺手
日常是甚麼?日常就是日日如常。 有一天過一天,懷抱著眼前一切隨時會變得面目前非的覺悟,且行且珍惜地過好日常,對超出日常的事物不排斥,順應事情發展而行,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不局限自己於固定的日常之中。
你上次在大三巴牌坊拍照是甚麼時候的事?你有沒有站在議事亭前地欣賞兩旁的歐式建築物?你會去主教山眺望半島景色,感受微風吹拂臉龐的悠閒嗎? 但願我能永遠保持旅客的心境,在任何一個尋常的日子,也能享受最尋常的風景。
閱讀數量 2022年7月閱讀總數為27本。 小說:7本 散文:1本 圖文書:2本 漫畫:8套,共15本 繪本:2本 主題閱讀 災難真的無可避免嗎?為甚麼有時候我們明知道災難將會發生,還是心存僥倖地呆在原地? 小說 《災難觀光團》 作者:尹高恩 喜愛程度:★★★★★ 總之,這本是7月最推薦的一本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獎懲制度一直都是雙面刃,當我們採用此方法不外乎希望孩子能「主動」去做他本應該做之事。   問題是,既然是「應該做的事」何必有賞有罰?   到底我們是希望孩子「他律」還是「自律」呢?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家長面對小孩說難聽話的困擾,以及採取的教育方式。從嚴厲的懲罰到轉變為鼓勵誠懇的教導,希望能夠改善小孩的言行舉止。
Thumbnail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聽你的話 現代人教育孩子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對話。通過對話,家長可以有效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這篇文章記錄發現兩個孩子使用不得體的用語時,當時為人父母的處理應對。 也更進一步了解小孩學習環境的重要性,提醒家人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身作則。 同時也分享寫信給校方,老師針對這個問題的重新教育結果。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Thumbnail
身為父母一定會對孩子有所期望,覺察到自己的期望時,我們可以再多問問自己,期望背後我們在渴望什麼?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獎懲制度一直都是雙面刃,當我們採用此方法不外乎希望孩子能「主動」去做他本應該做之事。   問題是,既然是「應該做的事」何必有賞有罰?   到底我們是希望孩子「他律」還是「自律」呢?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家長面對小孩說難聽話的困擾,以及採取的教育方式。從嚴厲的懲罰到轉變為鼓勵誠懇的教導,希望能夠改善小孩的言行舉止。
Thumbnail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聽你的話 現代人教育孩子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對話。通過對話,家長可以有效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這篇文章記錄發現兩個孩子使用不得體的用語時,當時為人父母的處理應對。 也更進一步了解小孩學習環境的重要性,提醒家人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身作則。 同時也分享寫信給校方,老師針對這個問題的重新教育結果。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Thumbnail
身為父母一定會對孩子有所期望,覺察到自己的期望時,我們可以再多問問自己,期望背後我們在渴望什麼?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